主页

好关系才有好教育(岳升杰)

13年前 [04-01 08:10 周五]

         好关系才有好教育(第一讲)

一、时间:二0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星期四)晚上8.00-9.00

二、地点:中华家庭教育讲堂呱呱课堂

三、参加人员:老师及家长

四、内容:好关系才有好教育

五、议程:

前言: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家长,大家晚上好!最近,日本地震、海啸、核辐射,利比亚内战不休,英、法、美空袭不断。相比之下,我国国力日增、和平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生活在这样的国度,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特别是在这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细雨微风的春天,每个家庭,每位父母,每个孩子都应生活得自由、幸福,但在咨询中我们发现,并非如此。有的孩子内心空虚、惊恐不安,有的家庭因孩子问题焦头烂额、战火连绵。父母歇斯底里发出呼唤:“孩子怎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我好痛苦啊,生活得真没意思!”成了孩子的口头禅。这些家庭教育问题的被后很多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今天我就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问题。我们分享的题目是《好关系才有好教育》。我们分四个部分讲解:(一)亲子关系;(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三)亲子关系僵化的原因与责任。(四)如何调整亲子关系?

(一)亲子关系。

1、关系。

什么是关系?关系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状态。

人的关系可分为三类。

第一、主我与客我的关系。也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当一个人与自然或社会发生关系时,总要对自己的情况做出判断。我原来总结为“点我”与“整我”的关系。比如:拿我们今天听课为例,有的想,我文化水平差,听了也学不会,不听了。有的想,我学的时间比他长多了,也讲不出什么新东西,听了净浪费时间。有的坐这里就想,每位父母都是教育家,各有各的见解,我要听一听,借鉴一下。再者,来了就要认真听,一会儿,我要发言,发表我的观点,真理越辨越明,相互争论能加深理解。

第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做为自然生物与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地球、日、月、星等发生着关系。

第三、人与人的关系。做为社会生物,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家庭关系中,我认为主要是三种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主我与客我的关系。主我与客我的关系决定着夫妻关系,进而决定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外化是表现,根源是夫妻关系和主我与客我的关系。这里我们通过剖析亲子关系的问题,让家长们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做。

在各种关系中,和谐是最高境界,不和谐就会出现问题,就会产生冲突。这些关系中,有的我们不能改变,有的我们经过努力能够改变,我们的做法就应是:努力做我们能够改变的事情,改变自己;宁静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去适应别人,智慧地分辨两者的不同。

2、亲子关系。

什么是亲子关系?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就是双亲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孩子都根据对方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看法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关系。

按年龄可分为成年父母与未成年孩子的纵向关系;成年父母与成年子女的横向关系;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的纵向关系。这里我们主要研究成年父母与未成年孩子的关系。

我们主要是从亲子关系的性质方面进行探讨。按照亲子关系好坏我们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两类进行研究。亲子关系可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两种。正常的应是血缘亲情基础上的朋友关系;不正常的应包括溺爱型(骄惯、骄养)、严厉型(隔膜、冷漠)、打骂型(冷酷、奴隶)。

(1)    正常的亲子关系。

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才是正常的呢?我认为应该是“血缘亲情基础上的朋友关系”!(234) 孩子有问题是亲子关系或“榜样”有问题(90%以上是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或“榜样”的问题,追根溯源是家长的问题,所以说“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也可以说“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才是正常的呢?我认为应该是“血缘亲情基础上的朋友关系”! “血缘亲情”是硬指标,是形式,父母和孩子都无法改变;“朋友”是软指标,是内容,父母起着决定作用。亲子“朋友”关系与一般的朋友关系相比有其特殊性,第一、是忘年交;第二、父母一方是发起人有控 制权;第三、父母要“屈尊”才能平等。235) 正常的亲子关系应是“血缘亲情基础上的朋友关系”。“血缘亲情”是硬指标,是形式,父母和孩子都无法改变;“朋友”是软指标,是内容,父母起着决定作用。亲子“朋友”关系与一般的朋友关系相比有其特殊性,第一、是忘年交;第二、父母一方是发起人有控制权;第三、父母要“屈尊”才能平等。 衡量父母是否合格是亲子关系好坏;衡量亲子关系好坏是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否够朋友;而衡量够不够朋友是孩子有了烦恼是否第一个告诉父母;因此,衡量父母是否合格就是孩子有了烦恼是否第一个告诉父母!理想中的亲子关系应是彼此知心、关心、相互尊重、欣赏、信任,把人性、平等放在至高位置。236)衡量父母是否合格是亲子关系好坏;衡量亲子关系好坏是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否够朋友;而衡量够不够朋友是孩子有了烦恼是否第一个告诉父母;因此,衡量父母是否合格就是孩子有了烦恼是否第一个告诉父母!理想中的亲子关系应是彼此知心、关心、相互尊重、欣赏、信任,把人性、平等放在至高位置。

(2)    非正常的亲子关系。

第一溺爱型。

表现:从主观上说,溺爱是真爱、也是无条件的爱。溺爱型父母是时时、处处怕孩子受到伤害,怕晒、怕烫、怕烧、怕摔、怕丢、怕坏,让孩子过着优裕幸福地生活。

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温饱得到解决,生活越来越富足;在家庭中,家长多,孩子少;而“物质享受就是福”的观念根深蒂固。

“我们那时条件差,要什么没什么,受了多少苦,现在条件好了,孩子要什么买什么,不能再让孩子受屈”,一些父母特别是“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们对孩子百依百顺。

"你学习就行了,什么也不用你干!"父母们总是忽视根本,重视花和果实,因为感到树根没用,花和果实最有价值能让人羡慕,结果当然是昙花一现,结不出果实。有的孩子上大学了,生活不能自理,不懂人情事故,没有交际能力,没有自控能力,最后无奈退学。有些“神童”泯然不如众人,无法生存。

危害:在中国现代,各个家庭溺爱的条件非常具备,溺爱像幽灵一样吞噬着着九十年代以后的青少年。从客观上讲,溺爱属于爱的错位,是错爱。这种父母把孩子培养成了真正的“儿皇帝”,物质上,要什么,给什么,精神上高度控制,孩子无能、无情。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孩子成才必须经过实践厉练。溺爱恰恰相反,什么也不让孩子去实践、去锻炼,孩子只能成为庸才。孩子要么性格木讷,懦弱无能,要么不通人性,冷酷无情。究其原因,家长是按“猪”和“狼”性培养孩子,没有按“人”性培养。

“我有一口吃的,就有他一口吃的”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太太靠退休工资养活着四十多岁的儿子,儿子下岗在家,什么也干不成,整日在家呆着。人们问老太太:你百年之后,儿子怎么生活?老太太无奈地说:“我死了,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多么揪心!不将孩子培养成人,孩子痛苦终生,父母死不瞑目!

一位大学生,过不了学校生活,母亲就辞掉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伺候,后来还是不行就退学回家。在家中,有一次,母亲埋怨说:“你二十二岁了,要么复习,要么找个工作,整天在家呆着算什么?”儿子听后急了,拿菜刀将母亲的头割下,随后又给开出租车的父亲打电话,说要买手机。

00九年十二月十八日,铜梁县十五岁少年王然,因为向父亲借摩托车现去玩耍遭父亲王彬拒绝而将父亲杀死。一贯溺爱儿子的母亲张霞不但没有报警,还拿出一万五千元让儿子逃跑。十天后,儿子自首,竟编谎言说是母亲杀了父亲,自己只是帮忙处理了尸体。人们惋惜地说:“孩子是被母亲惯坏的”。

从古至今,溺爱造成的悲剧不胜枚举,可是,人们仍在重蹈复辙。现在孩子的大面积厌学,空虚无聊,包括一些凶杀都与溺爱有关。家庭教育必须教育父母们在从贫穷到富裕的转型期,不要让孩子成为牺牲品。因此,防止溺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第二、严厉型。

 表现:“你父病危,见电速回!儿子到,爹死了。”十几年前,有位老教师这样描述父子关系。他每次回家,好似鬼子进村,本来还说说笑笑的孩子便各自走开,雅雀无声。中国父亲向来以“严”自诩,追求敬畏,造成与孩子代沟加深,身体近在咫尺,心灵远隔天涯,使得父亲成了一种符号。

原因: 以八十年代为分界线,以前属于农业化生产时代;以后进入信息化时代。现在是农业化时代的父母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孩子,每位父母都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要树立向孩子学习的观念。特别是父亲一定要摒弃大男子主义思想,遇到亲子冲突首先解剖自己,做与时俱进的明白人,不做顽固不化的糊涂虫!

“我在外面装孙子,我不能到家再装孙子!”有的父母在外面求人办事,点头哈腰,到家一看到孩子不学习,不听话便赌气不理孩子,造成亲子关系僵化。试想在外为了挣钱我们还能屈尊,难道在家为了亲子关系融洽,我们就不能改变一下态度吗?在孩子面前,你会真正体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美妙境界!

危害:“要是爱人真的不行还能换一换,这孩子是换也不能换,调也不能调。哎,真是没办法!”父母提起孩子就烦,就发出无奈的叹息,你要知道,你对孩子的态度正好决定了孩子对你的态度。孩子一定会这么想:碰到这么倒霉的父母,怎么才能调换呢?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你说了出来,孩子埋藏在心底罢了!父母们要智慧地认识到:疏远孩子就是折磨自己,孩子是无辜的!林妙香的例子:《儿子想掐死我》

同样是父子关系,虽然形式一样,不能更改,但内容却是天壤之别。一对父子,父亲说:儿子可乖,我特想儿子;儿子说:爸爸有一天不叫电话了,还忙呀,我给他叫个电话!另一对父子,父亲说:我要知道生个这样不争气的儿子,还不如不要呢!儿子说:爸爸一回家,我浑身不自在,今天爸爸可别回来!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母亲提起女儿,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可有的母亲提起女儿就皱眉头。有的父女,母子心有灵犀一点通,子女将父母当做初恋情人,从父母身上了解整个社会;有的形同路人,甚至成了仇人,从外界寻找“温暖”。

第三、打骂型。

表现: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对家庭教育中打骂孩子的作风曾尖锐地指出:“粗糙轻率的家庭管理作风是最贫乏最无教育智慧者采用的。最不开化的野人和最笨的农夫都会想到用打几下和骂几句作为惩罚”。赏识教育专家周弘形象地说:智慧不够,拳脚来凑。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文明接轨的信息化时代,那种与野蛮人相提并论的打骂作风必须无条件停止!

一个十岁男孩,因为他“太好动”便饱尝父亲的拳脚,甚至罚跪用皮带抽。父亲一直认为孩子不改是因为“打得还不够”。其母认为“没听说过家长打孩子还有错”“你是我的孩子,打死你也没人管”。有调查表明,目前仍有40%的家庭以打骂为教育手段,而一些犯罪的少年,很多是因父母打骂造成的。   

原因:传统家庭教育中,“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被人们奉为精典。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打骂,是落后无知的农业时代的产物。打骂孩子实际上是把孩子当做了动物,认为孩子不通人性,只有通过打骂形成条件反射孩子才能改正。所以我强调,打骂孩子必须叫停!

有些父母总是为自己打骂孩子的行为作辩解:对孩子的打骂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的孩子打了再哄一哄就没事了;某一次打骂效果很好;一些情况不打骂就无法解决。每位父母打骂孩子初衷都是好的,都想让孩子学好、变好,大部分是边打边流泪,打过更后悔。只有消除父母的陈旧观念才能真正根除恶习。打骂孩子不仅有理论基础:“打是亲,骂是恩,不打不骂是仇人”;而且有实践做证明:一打成绩就提高,一打表现就好。从主观上父母是为孩子好—虎毒还不食子,从现象看有些作用;但我们做为智慧的人,做为文明的人,更应该理智地注重客观效果,更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打骂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

对于打孩子,什么年龄打,什么情况打,打什么部位好像都有研究,也都有不同的意见,但“打”是在情绪极不好的情况下做的事,平凡人很难把握“度”。再者,打能“上瘾”,因为注重的是条件反射,往往越打越厉害。现实中,父母因“误打”,孩子因“怕打”造成相互致残致死的恶性案件屡见不鲜。一些父母认为打孩子不仅简单易行、立竿见影,而且还能树立长辈的权威,渲泻自己的情绪。一位母亲苦于孩子成绩差就向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讨教方法。这位父亲神秘地说:“教无定法,我总结的奥秘就一个字‘打’”母亲谦虚地说:我也打,但效果不理想,再者我打孩子时,我的心受不了。父亲说:不是没效果,是你心太软,打得不到位!再者打时你要想,我打的不是你的人是你的缺点!父母打孩子按照心路历程可分为爱恨交加,痛恨交加,悔恨交加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处于矛盾心理之中,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恨”。恨谁呢?当然是恨孩子,由深爱产生切恨,即使心痛也要打,虽后悔但能找到心理平衡,因此,下一次仍要打!该恨谁呢?应该恨自己,这样想就不会再理直气壮打孩子了。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爱得越深,恨得越烈。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教育失败意味着全军覆没。所以看到孩子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总是心急如焚。一位父亲说:有时看到儿子上网成瘾不求上进的样子,真恨不得一拳把他打死,一了百了。总是爱恨交加,哀自己不幸,怒孩子不争。 “恨铁不成钢”成了“凡事都是为了孩子好,凡事都是孩子没做好,父母永远正确,孩子永远错误”的托词。铁成为钢要经过锻造,冶炼,况且只有到了炉火纯清的时候才能成为纯钢。如果你把铁放那里不管不问,它会生锈,如果你方法不当最多成为含杂质的钢。父母是产铁人又是练铁人,应该恨自己了!有了“恨孩子,怜自己”的心理,一旦有了“孩子考砸,孩子不听话”等导火索,一些失去理智,渲泻欲极强的父母便拳脚相加。这些父母打在孩子身上,痛在自己心上,往往是孩子脸上流泪,父母心里流血。父母痛的是孩子的有形生命,而恨的是孩子的无形生命。如果二者脱离,父母能将无形生命打死!有的父母为达到既不伤其身又能刺其心的目的,想出了两全其美的方法。要么摔东西;要么打宠物;要么以酒消愁折磨自己;要么以离家出走相恐吓;要么当着孩子的面抽打自己。有的为了唤醒孩子甚至自杀,结果是孩子增加负罪感,更加惶恐不安,父母至死不明白这些悲剧是自己错误的家庭教育导致的。不论打孩子,毁物品,还是残害自己,过后都非常后悔。效果如何呢?这种过激的作法根本达不到目的,甚至往往事与愿违,要么起不了任何作用,要么变得更糟!即使这种情况,有些父母仍不开窍,后悔的同时却能找到心理平衡,要不是孩子那样我怎么能这样做呢?没效果是不是打得太轻?以后还要打!孩子考砸后,心中忐忑不安。在学校,要面对老师的不满,同学的冷眼;在社会,要面对亲属的嘲笑,邻里的奚落。孩子惟一的希望在家庭中父母能够理解和支持“雪中送炭”,可有些无知的父母往往采取羞辱、训斥的暴打形式“伤口撒盐”。孩子在无奈和心痛中,产生抗拒心理,也萌生了“恨”的种子。教育家卢梭说:“家长们辛辛苦苦把孩子教坏之后,他们又抱怨说,‘他怎么变成了这样?’”“打”是横在两代人之间的一堵墙,它拉开了骨肉距离,亲子之间形成了心灵的堡垒。一部分家长从痛苦中进行反思:打骂不能解决问题,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潜藏着规律性的东西,于是,开始探讨家庭教育。

有些家长列举了好多事情说明不用打的方式就不能解决决问题。两岁孩子要摸电门;三岁孩子用锤子将正修自行车的爷爷打昏;四岁孩子趁爷爷不注意把凳子抽掉,将爷爷摔得骨折等等。父母打孩子,一是感到事态严重,用打让孩子记牢;二是考虑面子,不打怕别人笑话。实际上,我们可以分析原因,用智慧的方法去解决。NLP告诉我们,凡事至少有三种解决办法。

 

危害:打骂和恐吓孩子造成的长远后果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让孩子形成心胸狭隘,怯懦怕事,自卑麻木,自我封闭甚至发展为神经质抑郁症的畸形性格;一种可能是让孩子变得暴躁偏执,崇尚暴力,冷酷无情,对打骂毫不在乎,对父母“横眉冷对”,具有报复心理和反抗意识,成为新时期家庭的“刘胡兰”!不论父母因错判或一意孤行而对孩子错误地打骂,还是孩子真的办错事而遭到父母过激地、恶毒地打骂。虽然皮肤的伤痕很快就能痊愈,错误、过激、恶毒地打骂也能在父母的惭悔中得到孩子的谅解,或者孩子也能大度地理解父母的心情和处境,但这种潜在、深层的阴影能在孩子心中埋藏很久,甚至一生。

实际上,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既显示了自己的无能,也让孩子在昙花一现后,毁掉了心灵之“根”,是典型的拔苗助长!“打”只能让孩子暂时驯服,而不能从根本上解放任何问题,最终会导致孩子性格扭曲!

“关系”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像一座神秘的迷宫,像无色透明的墙壁,在控制着人们的行为。尤其是父母与子女“神奇”的亲子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我们研究孩子的行为,必须研究孩子与父母及周围人的关系状况,才能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事实真相。改变孩子的问题必须从改变关系开始!孩子从出生就和父母在一起,彼此双方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和看法,孩子凭感觉从骨子里就能判断出父母对某种行为的反应。孩子与父母的奇妙关系构成了孩子的无形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父母是决定因素,因此,要想改变孩子必须首先改变父母。父母对某种行为的态度变了,孩子的行为就自然会改变。父母能真心真意地看到孩子哪里都好,那就说明关系正常了,孩子也一定如父母看到的那样肯定会优秀的。

(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1、关系的重要性。

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决定人的语言。我们研究孩子必须研究他的关系。

关系决定思想。每个人都随着接触的人不同,所处的关系不同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当你要见到父母时,想到的是我如何孝敬;当你要见到爱人时,想到的是如何让对方理解;当你要见到孩子时,想到的是如何教育好孩子;当你要见到学生时,想到的是如何让学生尊重。只要关系摆正了,思想就能正确。

关系决定语言。同样是领导,在喜欢鼓励、表扬,善解人意的领导面前,我们就想说实话;在喜欢批评、指责,脾气暴躁的领导面前我们就要拣着话说。在老战友,老同学面前,我们幽默风趣,谈吐自如;在爱人面前,我们轻声细语,妙语连珠;在厌烦、不接纳我们的人面前,我们思路堵塞,语言笨拙。

 

关系决定行为。我们的行为受到关系的制约,一方面我们要寻求别人的认同,另一方面我们要对别人的行为做出反应。我们在一起生活的人,只要超过一定的时间,我们之间的看法和关系就固定了。至此,双方都会按照对对方的“成见”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所以双方之间的行为就固定了。

在陌生人面前,我们就比较拘谨;在熟悉人面前,我们就比较自由;在我们尊敬的人面前,我们就比较谦恭;在尊敬我们的人面前,我们就比较庄严;在欣赏我们的人面前,我们就自信满满;在挑剔我们的人面前,我们就心神不定,动作呆板。孩子在父母面前判若两人就是关系不同的原因。人的行为是由思想和习惯决定的。思想是意识层面的,当你要去见某个人时,你就要考虑这个人是什么情况,你见了自己该如何办?这是关系支配着思想进而支配行为。习惯是无意识、下意识、潜意识层面的东西,当你无意间碰到某个人时,你马上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这就是关系支配习惯进而支配行为。

 一个孩子在爸爸面前规规矩矩、唯唯诺诺、言听计从,表现得像绵羊一样温驯,可是一转身在妈妈面前指手划脚、高声大嗓、唯我其谁,表现得像脱缰野马桀骜不驯。有的孩子在父母面前一个样子,在祖辈面前一个样子,在同学面前又是一个样子,像变色龙一样,这就是“关系”决定的。 “奇书”《红楼梦》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出神入化地表现了贾宝玉在不同人面前的行为。在其祖母——贾母面前,自由、快乐、幸福;在其父亲——贾政面前,惊恐、畏缩、笨拙;在其“姐姐”薛宝钗面前,拘束、敬畏,礼貌;在其“妹妹”林黛玉面前,轻松、智慧、亲密。这就是“关系”的决定作用!

2、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1)    亲子关系和谐的力量。

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融洽,也即孩子的无形生存空间宽松,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那么孩子就会健康地成长,在外表现就是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举止文明、对人礼貌、好学上进、学习自觉等等。每位优秀孩子后面都必然有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

 

俗话说:家庭是温馨的港湾。如果家庭成员都对家庭有依恋感,亲密感,那么他就有归属感、安全感。一个人在外面难免心情浮躁、身体疲惫,但只要一回到家,他能被其乐融融的气氛所化解,心情变得安静,身体变得轻爽。他就会抖掉尘土、忘记忧伤、磨拳擦掌、重上战场!明天依然会升起明天的太阳!家庭的功能就是温馨、愉悦、身心两轻、自由自在。如果这个功能正常了,夫妻就会互敬互谅、举案齐眉,孩子就能云卷云舒、活力四射!这样的家庭永远健康向上、生活美好!正如一个教育家所说:一个奇思妙想的父亲加上一个善解人意的母亲,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调正亲子关系是父母的必修课!

(2)    亲子关系扭曲的危害。

如果亲子关系扭曲,孩子的无形生存空间狭窄,也即父母与孩子关系冷漠、相互鄙视、相互怀疑、相互猜忌、相互奴役、彼此误解。那么孩子的成长一定受到阻碍,行为必然是畸形的,其外在表现就是厌恶学习、死守电视、游戏无度、谈情说爱、打架斗殴。每位“顽劣”孩子都是由糟糕的亲子关系造成的。

如果家庭成了让人颤栗的冰窖,让人紧绷神经、火药味十足的战场,那么在一个屋檐下居住的男女就有可能到外面寻找自由、幸福,孩子就会成为有家的孤儿,有家无父母的流浪儿,有心无灵的夜游侠。这样的家庭,孩子就会按动物的法则行事,那他学坏就不可避免,可以说什么人间悲剧都可能随时发生。有些家庭夫妻关系融洽,但亲子关系却很糟糕。父母功利心强,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不学习,跟不上时代发展,不了解孩子心理,与孩子有不可逾越的代沟;父母不懂得家庭教育,做学校教育的附庸,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孩子只要去学校就万事大吉,不出事,欢天喜地,出了事,呼天抢地。俗话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这并不是说家中就不讲道理,而是有些道理在家行不通。有时是长辈过去没按道理做,晚辈进行效仿;有时是关系紧张,晚辈有意判逆、报复;有时是按道理做对自己当前不利。

3)孩子为什么不愿学习?

孩子明知道“学习是硬道理”却不学,一是没有“学习”的榜样,二是亲子关系僵化,三是太痛苦。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是大道理;“方式”是居高临下手电筒式的我讲你听;“语气”是教导训斥和批评指责。父母把传授“亘古不变”的道理当作义务和天职,把“子不教,父之过”理解为必须经常的给孩子灌输“道理”,孩子懂得了“道理”,然后再按“道理”去做。这样,父母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孩子没按父母的“道理”去做,父母不是进行换位思考,而是认为讲得太少,讲得不够动人,于是不厌其烦地讲,声泪俱下地讲,有时为了让孩子记住不惜动用暴力。结果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亲子关系越来越僵化。最后,父母声嘶力竭地宣布:我运气不好,生了这样不争气的孩子!我尽力了!我问心无愧!以前,我总是见缝插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对孩子教育。饭桌上,讲家庭的贫穷,讲自己的奋斗史;旅游中,讲落后就要挨打,讲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晨练时,讲学习的重要,讲锻炼的益处。由于目的性太强,次数过于频繁,往往我才说上句,孩子就接了下句,造成孩子反感,关系疏远,事与愿违。现在,我意识到,道理再好必须让人接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什么孩子不愿听“大道理”?有些“大道理”是无用的废话,有些“大道理”满天乱飞,客套俗套,千人一面。NLP指出“有效用比有道理更重要”,只有密切亲子关系孩子才能接受道理,因此,也可以说:“关系好比道理好更重要”。以后,认真学习家庭教育,明白家庭教育真谛。在家庭教育方面,改掉动不动讲“大道理”的习惯;改掉“孔乙己式”的逞能教育;改掉“祥林嫂式”的唠叨教育。时刻把搞好亲子关系放在首位,多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牢记“教育者是唱戏者,受教育者是听戏者,唱的好坏只能由听者做出评价”的道理。

 

4)孩子为什么总是撤谎?

孩子在学校顶撞了老师,与同学闹了矛盾。不论他是否有理,只要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判断,回家如果向父母说了实情,父母根本不会听解释就会批评指责一通、臭骂一顿甚至拳脚相加。孩子回家后,绝对不会把学校的事情如实告诉家长,他会千方百计地隐瞒事实真像。谁造成的呢?   

如何让孩子说实话?当人们遇到烦心事时,首先想到的是向理解、帮助自己的真心朋友倾诉。如果亲子关系如朋友关系,孩子在学校做了错事或遇到了难以解决的事情,根据以往经验,只要回去跟父母解释清楚了,他们一定会理解并帮助分析解决。孩子回家后就会急不可待地向父母说清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决定孩子行为的关键是已往的生活经验在孩子头脑中形成的对父母的印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核心的制约作用。它就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绳索规范或束缚着孩子的行为。孩子“撒谎”或“诚实”;孩子“焦躁”或“心静”;孩子“好学上进”或“顽劣不堪”都是亲子关系的原因。

5)如何理解顾老师的“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

孩子有问题是亲子关系有问题,而亲子关系的问题, 追根溯源是家长的问题,所以说“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也可以说“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现代家庭教育专家都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这个问题。顾晓鸣: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董进宇: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周弘:孩子生病,家长吃药;王金战:问题孩子出在问题家长身上;卢勤: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自己身上;屈开:孩子有病,父母和老师“吃药”。

第一、父母坏的“榜样”培养出问题孩子。

父母品行有问题,亲子关系一定有问题,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人们把它归为遗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归为环境:“家风、门风的事,啥大人啥孩子”,“狼孩儿”的出现更印证了环境的作用;归为综合:“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种直观性、对应性、映射性,人们已坚信不移。

  午餐时,母亲带着十岁的女儿到汉堡店,买了女儿爱吃的汉堡。这时母亲的电话响了,母亲偷偷地接了电话,隐约听到“三缺一”。母亲关心地对女儿说:妈妈有点事,你吃过饭上学去就行了。母亲走后,服务员说:你妈够忙的了?女儿不屑地说一声:哼!忙打麻将去了,不信咱看看去,早晚要遭报应的!有位母亲,女儿早晨上学走时还没有起床。

上午,几位好友在一起玩麻将,到十二点时,玩兴正酣,也输了钱,心情不好。这时女儿下学了,一看母亲没有做好饭就哭起来。母亲看女儿不给自己面子,就大声训斥孩子:这么大了,一点不懂事,给你钱买去吧!女儿不要钱,只是哭,母亲起身就追着女儿打!父母的空虚无聊,无所事事,甚至好逸恶劳,低级趣味是一定会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的!

第二、两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你是怎能样教育孩子的?”这个问题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回答,但有一个共同点,越是孩子非常优秀的家长,他会轻描淡写地说:也没怎么教育。而那些孩子有“问题”的家长,他会拉着你的手,口若悬河,如数家珍地给你讲上几个小时也没有结尾的故事。

家庭教育好象见鬼了,有意在捉弄“勤奋”人。在教育孩子这个事情上,仿佛父母越努力,孩子问题越多,那些似乎没怎么教育的孩子却很优秀。这就好像孩子拉着车在慢慢地爬坡,尽管吃力,也能前行。智慧的父母,要么给孩子加油,要么征求孩子的意见顺势推一下,而有些父母,往往不顾孩子感受,朝向反方向去推,当然是越用力,孩子越有问题。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宽松、良好、上进的成长空间,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正常,能得到父母的正确指导。这种宽松的空间、正常的关系、正确地指导是父母的综合素质、优秀品质塑造的。所以说,优秀的孩子后面一定有优秀的父母。这里的优秀不以文化、事业为标准,而以理解、融洽、和谐来衡量。

 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宽松、良好、上进的成长空间,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正常,能得到父母的正确指导。这种宽松的空间、正常的关系、正确地指导是父母的综合素质、优秀品质塑造的。所以说,优秀的孩子后面一定有优秀的父母。这里的优秀不以文化、事业为标准,而以理解、融洽、和谐来衡量。人具有头脑,是高级动物,是大自然的精灵。人的脑容量极大,学习能力极强,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好多东西。所以,往往造成错觉,认为所有的道理和正确行为孩子都是无师自通。实际上,孩子的正确行为和好习惯都要在指导下,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最后定型。不经过指导和培训,自动学好的可能性极小。孩子在家中得不到父母正确的指导——没有正面的榜样或因亲子关系僵化,虽有正面的但孩子拒绝学习,他就会从环境中随机选取自己乐意的样板。这样他就会选到什么学习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好的学好的,有坏的学坏的。在现实中,由于孩子好坏不分,加上人的动物性,往往学坏的可能性极大。

 

问题"孩子的被后一定有糟糕的亲子关系,亲子之间的关系扭曲而紧张,孩子就会缺少健康成长的空 间。如果把这个空间比做“磁场”,父母是磁,孩子是铁,从表象看,吸引力大小双方都有关系,但实质上铁只是反作用力,关键是磁性大小。要想改变这个 “场”,只要父母改变 了,孩子自然会改变!

第三、为什么“优秀”的家长培养不出优秀的的孩子?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看到一种现象,优秀的父母并不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子女,于是有些人就得出结论:成才不成才全在孩子个人,与父母无关。实际上,如果我们智慧地对孩子的无形生存空间进行透视,就会发现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有些父母事业有成,风光八面,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父母,像做生意的商人,做领导的公务员,做学问的知识分子。如果孩子优秀,人们会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人们会埋怨:这孩子真不争气!实际上,有了好的榜样,亲子关系正常,孩子一定健康;亲子关系不正常,孩子照样出问题!   

有位教授,孩子蹲了监狱。他逢人便说,自己教学如何优秀,自己培养孩子如何努力,可是运气不好,生了这样不争气的孽种,并宣布要与儿子断绝关系。后来,学习家庭教育,认识到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不是孩子的错,是自己的错。他越学越感到内疚、惭愧,越感到对不起儿子。从此,每逢星期日就去探望儿子,并下决心要让儿子过上幸福生活。

结论:孩子有问题是亲子关系有问题。亲子关系有问题是因父母对待孩子的观念有问题;是因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有问题;是因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方式有问题。因此说,孩子有问题一定是父母有问题!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土壤,苗的枯燥、枯萎、枯黄是土壤造成的,改变孩子的问题必须从调整亲子关系开始!孩子有问题是亲子关系有问题。亲子关系有问题是因父母对待孩子的观念有问题;是因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有问题;是因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方式有问题。因此说,孩子有问题一定是父母有问题!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土壤,苗的枯燥、枯萎、枯黄是土壤造成的,改变孩子的问题必须从调整亲子关系开始! 父母的观念、情感和行为通过不断地充电、学习有了真正改变,孩子就会逐渐体会到父母变了。孩子有了新的情感感受,头脑中对自己和父母有了新的定位,这样亲子关系得到改变,孩子就产生了改变缺点的动力,孩子的行为发生变化就有了可能性。父母们必须明白,调整亲子关系是教子成功的真正奥秘!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