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真理在自己手里,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对与不对是显而易见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错了就要改正。从不把人的情绪放在应该考虑和重视的位置。
感谢孩子,让我知道了人是多么细腻、敏感的。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尊重事实,什么是理智。
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竟然在认知上存在那么多的曲解。通过学习、对照,纠正自己。
认知的曲解,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发生了偏离,从而影响了他正常的决断和为人处事。
认知曲解一:两极化思维:非此即彼
认为非此即彼,不承认有中间性,这是一种极端的直线性思维。这种认知方式往往把事情看成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要么全对、要么全错,常常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思考问题,其间没有任何的过渡和余地,没有弹性和弯曲。这种思维模式容易导致个人完美主义。
思维转变:
1、学会用正面的百分比来作判断
对“失败”,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认知。为了避免两极化思维,家长就需要想想,有没有中间的状态呢?有没有不用百分百来看待对与错,成与败呢?
举例:孩子背唐诗的时候,只错了两句,那么就是50%的成功;如果孩子主动举手回答了问题但答错了,那么就是30%成功,至少他有积极参与的勇气。孩子的数学作业,十道题里,错了两道,那么就是80%的成功。
当家长的眼睛里不再认为只有100%成功才是成功的时候,孩子就会真正感受到家长和他沟通时流露出的接纳和赞许。
2、学会看待成功与失败
孩子做某一件事, 不要认为全是失败。比如,孩子在运动会上报名参加比赛,虽然没有得奖,但他用最大的努力地去跑了,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是成功的。
我们要学会从孩子进行过的事情中,看到积极的一面,要肯定孩子努力过的一面,要对成功的观念持相对的看法。
孩子小时候,背唐诗不能全背不下来,我就生气,认为孩子笨。如果孩子积极回答问题,但错了,我会说孩子浮躁。孩子的作业中有错题,我就会失望。我认为只有100%成功才是成功的时候。所以我对孩子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可别人说我时,我不认为我要求高。孩子初一的运动会上,没有取上名次。我表面上安慰孩子,内心里却失望极了。这孩子干什么都不成的。孩子真的不成吗?孩子的体育已经很不错了。我心里的成就是要拿奖。这对孩子要求太高了。
认知曲解二:选择性消极注意
易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并且总是记住这个细节,念念不忘,而忽略其他方面,使整个情境都染上了消极的色彩。结果家长的情绪也不会好,总是被这些自己关注的负面的信息包围着而不能看到希望和阳光。
很多家长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些消极的细节上,却看不到良好的整体形象。这就象是“盲人摸象”,光顾关注个别或部分细节,特别是关注负面的细节,不顾其他正面的细节,那么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客观。
思维转变:
当我们强调缺点的时候,大家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那里,有时会忘记那或许是一个事情的两个面,就像如何看待一只半空半满的杯子。如果你经常有这类思维,那么 试着从别外一个角度想想,是否它有积极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大声问自己“我看到的杯子是一半空的,还是一半满的?”
对于孩子这个整体来说,如果只关注不好的、消极的一面,只看到缺点看不到优点,这也是选择性消极注意。拥有这样的认知曲解,就有可能在自己的意识里不断不断强化负面的东西,忽略正面的东西,长期下去,就会一叶障目,看不到孩子的优点,看不到教育的希望。
认知曲解三:灾难化:糟糕至极
看到一些事情或行为,从中得出非常消极的想法,认为这些问题很糟糕,很严重,或认为将来会带来极严重的后果。
这些家长总是能从孩子的一些行为里,发现了一些问题,象是天要塌下来似的,非常糟糕的,象是大祸临头似的。认为如果不改变,就会造成多么多么严重的后果。或者从问题行为里,想像到将来可怕的后果。
【思维转变】
方法一:四个步骤转变思维
关于性格内向以后怎么在社会上和别人竞争
第一步:试着把“如果……怎么办”改肯定式。
第二步:问问自己:真的是这么糟糕吗?永远是这样了吗?
第三步:寻找反证。
第四步:从中找到积极因素。
我们可以试着把上面的认知曲解改一下:
示范:“如果孩子性格内向以后怎么在社会上和别人竞争”
第一步:改为:“孩子性格内向,以后踏上社会百分百竞争失败。”
第二步:问自己:真的会百分百竞争失败吗?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吗?孩子永远没有成功之日吗?
第三步:针对这样一句绝对化的肯定句,我们可以很轻松地从熟知的人群中找到反驳的证据,比如丁俊晖、周杰伦。他们的成功可能更多地是靠特长而非不是性格。
第四步:内向有什么积极的一面?有什么优点?比如,内向性格的人具有:遇事谨慎,沉着冷静,爱思考,考虑问题周全,做事认真,有耐心,对自己喜欢的事有执着的追求精神等等。
所以,如果这样做,我们在看待孩子的问题时,就不再勉强他们成为“另一个人”,而是鼓励孩子在自己性格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一片独特的空间。
方法二:列出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家长可以就孩子的问题,想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是不是发生这件事后再也没有希望了?把这些所有能想到的最坏的结果都一一列出来,看看有多少是可能发生的。 因为把最坏的结果都想到了,已是极限了,就不可能有比这更坏的结果了。这种方法缓解家长的内心焦虑,减轻压力,恢复信心。
我的焦虑都是因为这个原因。1.孩子成绩不好,会怎样?考不上理想高中。花钱上。可能会没面子,又浪费了钱。那么孩子重要还是面子、钱重要呢?当然是孩子重要。所以就不应该再考虑面子和钱的事了。那么还焦虑什么呢?2.孩子花钱上了高中,不知道能不能跟上。孩子跟上跟不上还是未知数。只要孩子心态乐观、学习态度改变,学习习惯纠正过来,想进步也是有可能的。只要我心态好,有育人素质,孩子最差也就是成绩差。孩子的成绩不会因为我的焦虑而进步,而会因为我的正确的方式而进步,所以,我要焦虑的是自己如何成熟,而不是孩子。3.孩子考不上大学。就业有困难。怎么也会找到活干的。只要肯干。到时候那就是孩子要面对的问题了。她应该成长,为自己负责了。我所能做的仍然是做好当母亲应该做的。这么分析,我做好自己就行了。要信任孩子,能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认知曲解四:绝对化要求:“应该”倾向
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种信念通常与“必须如何”“应该如何”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比如“我这么 优秀,我的孩子也必须优秀,不然丢我的脸”“我的孩子必须成功”“我教育孩子不能出错”“孩子本来就应该这样”“如果我不纠正孩子的行为,他就会不会学不 好”,“应该”“必须”这样的词来要求自己和孩子。
这类家长容易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出发点,而且坚持一个标准,如果行为没有达到这种标准,孩子的所作所为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会以“不该”这样的字眼来责难 自已,产生内疚、悔恨。也会对孩子产生得失望或怨恨,认为“他不该那样”。 有绝对化思维的人很容陷入情绪困扰,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不可能按你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思维转变】
1、沟通上:用“更喜欢”来代替“应该”“必须”“不得不”。
2、思想上:调整自己的期望值,降低对孩子的要求,放弃苛责的要求,打破不变通,固守的观念。也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本质还是攀比、面子。
认知曲解五: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
这也是一种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偏概全、以一概十。过分概括化表现在对自身和他人的的不合理评价上,就是当面对失败或是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 是处”。认为别人稍有差错,就很糟糕,一无是处。容易以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整个人、评价作为人的价值。
艾里斯认为,不合逻辑的、不 合理的信念是一个人产生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对它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就不能快乐、满足地生活。那么,主要是哪些不合理信念给人们带来麻烦 呢?艾里斯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提出了11种不合理信念,并一一与它们作斗争。这些主要的不合理信念归并为3大类,即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对自己周围环境及 事物的绝对化要求和信念。
对于人们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总结出下列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有可能发生,尽管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希望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绝对不该发生。我们将努力去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时,则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