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一起组成了学业性智能,这两种智能在学校里受到绝对的重视。。
数学—逻辑智能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加减乘除的能力,是一种计算的能力。其实数学—逻辑智能所包含的远远不止这些,它是“处理一连串的推理,识别模式和顺序的能力。”除了计算之外,还包含逻辑和推理、模式、可能性和科学的分析,还包括建构问题、发现问题的倾向。具有很强的数学—逻辑智能的人可以成为会计师、财务分析员、科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和生物学家。即便不考虑将来的职业倾向,具有很强的数学—逻辑智能的人是一些喜欢保持自己收支平衡的人,是一些能很快的决定是租车合算还是买车合算的人,是一些经常依据事实判断做决策而不是感情用事的人。
有很强的数学—逻辑智能的幼儿喜欢:
数数:比较或注意哪个更大,哪个更小,哪个更重,哪个更响; 收集: 玩不同形状的东西,进行比较和排列;组成特别大的数字。
当这些孩子长大一点后,他们喜欢:
计算(加、减、乘、除); 有序的排列收集物;玩有策略的游戏(国际象棋、国际跳棋、标准棋类);记录信息,探索模式;用电脑; 解决有正确答案的问题; 依靠规律等。
怎么发展幼儿的数学—逻辑智能呢?首先要接受每个孩子数学能力的发展都遵循同样的规律和步骤,即从动作层次的操作发展到抽象层次的运算,但在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常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即有的孩子需要比别人更长的时间来实现这一飞跃。
发展幼儿数学—逻辑智能的起点是帮助孩子适应数字。孩子3、4岁时会对数字感到有趣,适应数字的孩子喜欢数数(喜欢数任何看上去能数的东西),收集东西,进行比较。5岁时,孩子发展到能进行简单的运算,同时还是喜欢收集东西和比较。要发展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父母可以和孩子做这些练习:
一、计数
孩子们可以早点开始数数,并且经常数数。家长应该抓住机会和孩子一起在有趣的方式下进行数数和比较。当孩子太小,只能听的时候,我们可以数数给他听,就像我们给他讲故事或唱歌一样;当我们带着他走路的时候,可以数台阶;当我们打开购物袋,往冰箱里放东西的时候,可以和数数买了多少食品;在玩积木时数一数我们递给孩子多少块积木;当孩子长大一些后就可以让他自己来数数。我们可以在餐桌上摆筷子、汤匙的时候,数“1…2…3…4…5…6”,然后让孩子把汤匙收拾起来,让他再一边数一边把汤匙放回去。随着孩子成长,数的数字可以增加。对更大些的孩子,汤匙可以2个、3个或5个一数。
这里有个问题要提请注意,有些幼儿虽然很早就能按顺序说出数词1、2、3……..但不能同所有的物体一一对应,或者不能确定数的结果,这样是不能认为他具备计数的能力。计数活动的实质意义是把点数物体可视的数量与自然数抽象的数字概念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即按数列从1开始排序,直到把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作为计数的结果。经过反复练习,从而渐建立起数的抽象概念。研究表明,幼儿的计数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幼儿的计数能力一般遵循以下的发展顺序:口头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的过程。儿童最早学会的口头数数是没有数与实物的对应的,而后发展为数与实物相对应。孩子从口头数数发展到初步能够点物数数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这需要多种分析器参加并且协同动作。不仅语言分析器要参加活动,运动分析器和视觉分析器也要参加活动;在正确地说出数词的同时,手要依次指点着一个个物体,眼要同时注视着一个个物体,并且监视手指的运动。幼儿特别是5岁以下,大脑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还不健全,口手眼协调动作还不灵活,再加上口头数数还不熟悉,所以在点物数时常常顾此失彼,出现漏数、重复数等不对应的情况,也就是说他们在点物数时都会经历一个从手口不一致到一致的过程。
幼儿说出计数的结果比点物数能力的发展更晚一些。因为这需要孩子在掌握点物数的基础上理解: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数词就表示这一组物体的总数,也就是说需要在数词与物体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由于幼儿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较差,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才能逐步掌握。据调查,2岁多的幼儿,有些虽然能点物数几个数,但其中有40%左右不能说出计数的结果,能说出计数结果的幼儿也大都小于点物数的数目范围,最多不超过3;3岁多的幼儿,仍有20%左右会点物数几个数但不会说出计数的结果;三分之一的幼儿只能说出2个或3个的物体的总数;有些幼儿能说出五六个物体的总数,但是也明显落后于他们的点物数的能力;4岁多的幼儿,大多数能说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总数,而且能按指定的数(10以内)取物;约半数的幼儿说出计数结果的数目范围与点物数的数目范围大体趋为一体,这表明幼儿初步理解了数的含义;5-6岁的幼儿,不仅计数的范围逐步扩大,计数的准确性也不断提高,基本上能按指定的数正确地取物;计数的技巧也在发展着,表现在从逐一计数发展到按群计数。5岁多的幼儿有极少数已能2个2个的数,6岁多的幼儿能2个2个地数的达40%左右,极少数还能5个5个的数,计数时也逐步摆脱用手接触物体。6岁多的幼儿中,有1/3能直接用眼看着数,以眼的活动代替了手的活动。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父母让自己的孩子数数。有的从2背到20,有的甚至背到100,孩子为执行家长的命令,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背诵。其实,幼儿的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缺乏理解事物抽象关系的基本概念。发展幼儿数概念,不是教幼儿数很多的数,而是通过不大的数目使幼儿初步理解数的意义,形成正确的数概念。要着重把教幼儿认数同发展幼儿的智力结合起来,通过认数活动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这样既可以给小学数学的学习做较好的准备,又避免同小学的过多重复。因此,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是提高幼儿数学能力的关键。换言之,要使幼儿数学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就要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改变那种单一枯燥的注入式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的方式,让孩子在日常的生活和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数学教育。
上学前的孩子一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能口头数到100,能从中间任意一个数起接着数;能手口一致地点数20以内的实物(如糖果、玩具等),排除物体大小和排列形式的干扰,并说出实物的总数。
2、能从10倒数到1,能从10以内任何一个数倒数到1.
3、能直接用眼睛看着数,不用手触摸物体,目测10以内实物的数量。
4、能按实物数或言语提示取出同样多的实物。例如,你拿出12块糖果放在桌子上或说“请你给我12颗糖果”,孩子能拿出同样多的糖果摆在桌上。
5、能够以一个数(如2、5、10)作为计数的单位按群进行口头计数(如5、10、15、20………)。
二、比较
比较是一种孩子能经常发现乐趣的事情。我们可以用两个袋子放不等的糖果,问孩子左手里的糖多还是右手里的多。等孩子猜过后,把糖放在桌子上,数数看他是否猜对了。比较并不局限在数字中,还可以问“红汽车大呢,还是蓝汽车大?”或者“奶奶的房子大呢,还是我们的大?”或者“爸爸是去商店呢,还是去学校?”或者“鸡蛋重呢,还是一片面包重?”当然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习惯对不同事物的相关成分进行比较和对照,然后做出判断。
三、计算
计算在小时候一般仅仅指加法。对5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把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加起来(数字要小于10,和也要小于10)。如果他们也会从数字中减去1或2就很好了。
四、分类
分类是指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东西归在一起,可以帮助幼儿感知集合的意义。它要求孩子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找出共性的东西,分别进行归类,使他们能更概括地认识客观事物,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分类是计数的前提,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分类经验有助于孩子理解与掌握数的组成与分解,真正懂得大数化小。
幼儿分类能力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3岁左右的幼儿对物体的感知是笼统的、模糊的,他们分不清物体的本质与非本质特征,不能按某个物体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4-5岁幼儿已能初步识别物体的某些特征和属性,也能根据物体的某些明显特征进行分类;
5-6岁的不仅会按照实物的颜色、形状等外部特征进行分类,而且还开始按实物的用途特征进行分类。
可以做分图片游戏,整理物品,看图分类游戏等练习提高孩子的分类能力。
五、排序
是指根据一组物体的某种特征(如长短、高低、大小、多少、重量、高度等)的差异或按(从长到短、一长一短、二长一短等)按序进行排列。儿童的思维要具有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性,才能做到连续地比较物体的量的差异。这三种能力实际上就是思维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
3-4岁儿童的排序建立在对量的差异的感知基础上,而且最多只能进行4个物体的排序;
4-5岁儿童能够按照递增或递减的顺序进行简单的量的排序,但数量不超过6个;
5-6岁儿童逐渐在逻辑的基础上理解了量的序列关系—可逆性、传递性、相对性,开始能够正确地排序,而且也不再受知觉范围的局限,有的还会学会排序的策略。
上学前的孩子在排序上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能按照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等量的差异进行排序;
能将物体按照一定量的差异,从两个方向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如将10以内数字排成1,2,3,4,……9,10或递减排列成10,9,8,7……3,2,1);
在等差关系排列的物体序列中(如1,3,5,7……)知道任何一个元素的量都比前面一个元素大,比后面一个元素小同(如3比1大,比5小);
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同一组物体进行排列,知道比较的标准不同,排列的结果也不同;
能利用一个中介,用传递的方法进行排列(如告诉孩子有3个球,红球比黄球大,黄球比绿球大,看孩子会不会将3个球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
会按一定规律排序。如让孩子按红-黄-蓝-绿的顺序将各种颜色的珠子串成一条项链送给妈妈。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和孩子进行很多有趣的排序活动。可以按大小、多少、长短、粗细、高矮、厚薄、远近和按一定规律来进行,具体活动略。
六、记录
记录也就是保持发生的事情的痕迹。其实在给予孩子这种能力时,实际的记录、记录的保持都需要我们来做的,但是要让孩子了解和参与过程,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记录信息的习惯,从而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
“如果我们把冰淇淋放在餐桌上,多久会化掉?”这种问题很有趣而且能发展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过几天,家长又可以说:“让我们来看看冰淇淋放在冰箱里,但不是冷冻室,它会化得更快还是更慢?”或者“吃多少口才能把整个苹果吃完?所用的时间是比吃一个梨多还是少?”还可以帮助孩子观察两盆花的变化,将一盆放在有充足光照的窗台上,另一盆放在阴暗的角落,记录植物的高度长得有多快,也可以记录植物看上去是否健康、强壮。
指导原则:
进行这些活动有一个原则:要将这些练习看成是一种游戏,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说,让孩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取得成功,让孩子在容易成功的水平中学习,以保持他的学习热情。这比学到一些知识更为重要。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