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成未成年人有心理问题 成人错误教育为主因
13年前 [04-14 07:47 周四]
超1成未成年人有心理问题 成人错误教育为主因 2011年04月06日 08:4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不久前,我在教育部亲耳听到,我国一所著名大学对大一新生做过一个调查,发现35个人想自杀。”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说。 近些年,有关大学生自杀或心理失常的事例不时见诸报端。然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绝不仅仅是大学期间产生的,它往往是这些孩子在青少年甚至幼年、童年期间接受到的不当的教育造成的。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青少年心理较为健康,但是,仍有16.4%的小学生、14.2%的初中生、14.8%的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在中国三亿四千万未成年人里,14.2%到16.4%这个比例也是相当惊人的。”孙云晓说。 近日,孙云晓和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阮梅合著的《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出版,书中,作者用7年积淀的一个个带血带泪的案例告诉人们:孩子原本没有好坏和对错,之所以出现病态,成人错误的教育是重要原因。 “虎妈”遍地一定会有更多悲剧 去年年底,“虎妈”曾经在国外媒体上风靡一时,一位华裔妈妈用极其严厉的方式教育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 相对于国外媒体的吃惊,国内媒体更多地认为有些大惊小怪,“虎妈算什么,中国到处都是‘虎妈’”。 “虎妈”确实造就了“成功”的女儿。但“如果‘虎妈’遍地,一定会有更多的悲剧。”孙云晓说,“毫无疑问,越是专制的教育,越会引起叛逆。” 严恒是让作者阮梅十分痛心的孩子。 严恒的妈妈是护士,每天在医院里听着病人的呻吟、看着病人被痛苦扭曲的脸,晚上再看到淘气的儿子就觉得心烦,因此妈妈对严恒非常严厉。 一次,严恒写完作业后想和小伙伴出去玩,却发现门窗都已经被锁上了。小伙伴进不来,严恒也出不去。天渐渐黑了,严恒想点亮蜡烛,却找不到火柴,恐惧、愤怒的严恒只好在黑暗中乱扔东西解气。等妈妈下班回家,地上桌上床上已是一片狼藉,暴怒的妈妈不由分说,抄起撑衣棍痛打了严恒一顿。 还有一次,严恒没考到前10名,母亲的脸上更是冷若冰霜,偶尔跟严恒说的几句话都与成绩有关。严恒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告诉妈妈,妈妈不但不安慰他,反而会骂他。 后来,妈妈发现了严恒的日记,便撕了日记本扔在严恒面前说:“你看看你的一些乌七八糟的事情。” 少年最隐秘最纯真的心事被母亲以暴力的方式打开、揉碎,从此母子俩一接上话头儿,就像两头暴怒的狮子。 严恒开始背着母亲丢她喜欢的镜子、小刀片等东西,一次被妈妈发现,他便开始动手打妈妈。 阮梅见到严恒时,严恒已经患上人格分裂症,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住进了脑科医院。 阮梅在书中这样写道:在这类家庭里,家庭犹如钢管,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支持属于冷漠型、坚硬型。父母给予孩子的成长天空是一道逼仄而向上的视线,犹如管道。孩子在里面无论如何也触及不到更开阔的视野,享受不到外面世界的风和日丽。心灵上最珍贵的天性之花,在这样的空间里,只能开一朵灭一朵。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心理学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杨凤池教授说,“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误区:重智商轻情商,只要孩子学习好,就什么都好,什么人情世故都可以不知。”杨凤池在日常咨询中经常接触到类似的案例,家长们总是痛心疾首,追悔莫及:早知道这样,他哪怕不上重点中学、哪怕考不上大学,只要能快乐就挺好的。 “为什么总是到孩子出了问题才意识到这点呢?”杨凤池说。在教育中“关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进行心理治疗时,靠的就是和来访者建立的良好关系,来访者对我们信任、接纳、认可,我们的咨询治疗就会有效果,否则再高超的理论,再强的技术,如果没有良好的关系,治疗效果也没办法保证。” 这个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 “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孙云晓说,父母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教育才能起作用。良好的关系将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支持系统,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这个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困境。 “百事可乐”式教育让孩子不懂得爱 “钢管”家庭冰冷、狭小,另外一些家庭则正好相反,“百事可乐”。 棋就是后一种家庭长大的孩子。 微卷的黑发、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白净的脸上带着甜甜的浅笑;棋不仅俊俏还很聪明,懂音乐,会美术,甚至还写过小说。 这个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家庭富裕,衣食无忧。但是棋却因打架被学校开除,因争抢女友被同学追杀,后来父母将其软禁在家。两个月后,棋开始出现沉默不语、记忆力明显下降、妄想等精神问题,继而开始想法子自杀。 在作者与他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视出他人生堕落的根源: 问:“你可以把你在学校的生活告诉我吗?不加评判,不管对与错,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答:“在学校里读书,有的老师讲课有趣,有的枯燥无味,听都听不懂。我们总不能像个木脑壳坐在那里吧?于是再有不喜欢听的课时,我们就邀了不喜欢上课的同学一起到街上玩。” 问:“你现在不读书,长大了想干什么?” 答:“不想干什么,只想玩。其他的事,没有想。” 问:“不想读书,只想玩,今后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答:“我的父母官不大,但关系广,考不起,大学还是有读的!” 问:“如果政策紧,读不上大学呢?” 答:“成绩不好怎么啦?我父母有的是钱,可以养我一辈子!” …… 杨凤池说,“家庭教育中还有一个误区是重物质轻精神”。家长觉得对孩子好就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杨教授在咨询中也遇到过这样的孩子,当问到“你父母给你提供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应该感谢他们”时,孩子的回答是:“他们爱我吗?我感觉不到呀!” “当沟通关系都没了,孩子开始逆反了,那再给他上课,就都无效了。” 孙云晓则认为未定型的少年儿童特别需要严格管教,要让他们从小明辨是非。有些父母,只要是孩子提出的要求,一概答应,这样孩子在对外交往的时候就容易霸道、蛮横,一旦别人不满足自己的要求,就会产生挫折感,会愤怒,甚至可能产生报复的念头和行为。 父亲的“凌云壮志”压垮儿子 与严恒和棋比起来,俊才的故事更令人惋惜。 从上学起,俊才就是一个勤快孝顺、学习成绩非常好的乖孩子。从初中开始,他写的文章就经常在校报上发表。 他的悲剧始于高二。那年他的祖母突发脑溢血辞世。俊才的父亲是一位极其孝顺而且很有抱负的乡镇医生。在祖母即将去世的那一刻,父亲把俊才拉到祖母床前说:“无论如何,我要送才伢子读医科大学,我找不到治脑溢血的办法,我的儿子也一定要找到。”然后拉着俊才跪下,要他当着即将去世的祖母发誓。 俊才本来以为这一切只是父亲一时冲动,谁知在他填报高考志愿时,父亲执意要他填医科大学,最终,拗不过父亲的俊才违心填报了医科大学。 进入医科大学校园的俊才没有体会到快乐,只要一涉及针灸、手术等与人体接触的课程,他就惊恐不安,惶惶不定。 第一年,他硬撑了过去;到了第二年,他开始长期失眠,噩梦不断,根本不想去教室,特别是解剖实验室;到了第三年,忍无可忍的他鼓起勇气写信给父母,希望重新读高三,可俊才的父亲执意要他坚持,并赶到学校陪伴了他半个月时间。 复读,父母坚决反对;出走,又怕父母伤心。这时的俊才已经濒临崩溃。白天,他脑子里胡思乱想,躺在寝室睡觉;晚上,才出去吃顿饭。有一天夜里他出门散步,竟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河里……终于有一天,俊才在实习医院里因为看到了尸体而惊厥昏倒,醒来后的他再也认不出自己的父母,而且开始追打父母,最终不得不被送到湖南省脑科医院进行精神康复治疗…… 俊才的结局可能有些极端,但是类似的故事并不稀奇。 一项针对高考填报志愿的调查显示,只有2%的父母表示完全让孩子自主填报志愿,有20%的孩子觉得高考的压力来自父母。 作者阮梅说,几年间她遇到过好几个类似的故事。“这是父母以爱的名义对已初涉人世的孩子犯下的错。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代子择科、代子择校见怪不怪。每次收到这样的信件我都会想,这样的家庭,孩子生命中的快乐还会剩下多少?其父母生命的快乐又会剩下多少?” 寄养:孩子无法逃避的灾难 前面几个孩子的故事虽然令人痛心,但似乎还有希望,但是小莲则永远地离开了,同时把她的痛苦留给了对她日思夜想的父母。 “妈妈——”几年前的一个夜晚,在沱江边上,随着一声无望的呼喊,十四五岁的小莲投入了河中。 第二天赶到河边的姑母非常惊讶。“给她钱花,给她书读,她为什么会想到死呢?” 小莲5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把她扔给姑母到外地打工去了。后来父母离婚,小莲判给了爸爸,母亲从此就没有了音讯。 姑父姑母两人平时要照顾店面很少有时间跟小莲沟通。 没有父母关注的孩子就像没有养分滋养的小树。渐渐长大的小莲开始强烈地想念妈妈。 一次小莲给爸爸打电话时提到了妈妈,没想到爸爸仅抛下了一句“她死了”,就挂断了电话,留下小莲一人在电话亭里泪流满面。 寂寞苍白的日子她喜欢上一个男生,但是刚和那个男孩一起,小莲就发现他跟另外一个女孩在林荫道上散步。 见不到母亲,父亲的关切只有声音,自己喜欢的人又移情别恋。小莲开始产生幻觉,她常常对镜自语。小莲也曾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找了学校的心理老师,但是,当她第二次进入心理老师办公室时,她被直接叫到了政工室问话。 自那以后,她不再与同学说话,回家也不理人。 小莲的故事让阮梅久久不能忘怀。更让阮梅担忧的是,现实中还有很多孩子像小莲一样,每天经受着思念父母的痛苦。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农村,在一些大城市,也有不少年轻的家长在生孩子之前,根本没想清楚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他们把孩子看成一个小肉团,生下来就扔给保姆,或者将“这团肉”放到姥姥家奶奶家。到孩子该上学的时候再接回来。 杨凤池教授指出,这是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另一个误区:重少年轻童年。 杨凤池教授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一个孩子从1到5岁换了5个监护人。孩子长大后,跟家长关系不好,跟同学的关系不好,跟同事关系不好,结婚了跟爱人关系也不好。 “刚出生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母婴连接。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里,妈妈要跟孩子建立这种紧密的联系,这样的孩子以后就好教育了。”孙云晓说。记者 樊未晨 实 习 生 庄郑悦 (文章中涉及的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肖庆兰搜集整理 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1_04/06/5567482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