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原创)

13年前 [04-16 13:09 周六]

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原创)

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如果我们始终没有能力走进孩子的内心,教育孩子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怎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呢?就请我用两个案例来谈谈我的体验。

【案例一】

小罗今年上四年级,矮个头,大眼睛,很机灵,只要不谈学习,真是无可挑剔,很讨人喜欢。但对学习没有热情,浮躁,话多,插嘴,不能沉下心来踏实做好自己的事,尤其是家庭作业,胡画乱抹,敷衍了事。老师曾经用加入少先队员的办法激励他学习的主动心,未成!提拔他当班干部来调动他的积极性,未成!班里其他热心家长用爱心感动他,未成!老师了解到,小罗的家庭很不幸。爸爸是打工族,很辛苦,挣钱很少,妈妈嫌爸爸没本事,跟别人私奔,三年没音讯。爸爸近期连找两个女朋友,都悄悄离开了,现在好不容易找了一个,担心前妻留下的孩子影响他们俩关系,就在外边租房子,把孩子完全甩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年级大,没有经济能力,也没有文化,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所以,孩子特别幼稚,既不觉得失落,也感受不到来自老师和热心家长的那份关爱。

老师只有心一硬,用孩子不幸的经历来说事。

小罗,你知不知道你长大后也需要找女朋友,谈恋爱,结婚,组成新的家庭么?

小罗从来没有触及过这样的问题,一双大眼睛很好奇、有很惊讶地看着老师,然后,又点点头。

“因为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但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经历。”

“你既可以保持现状,不把任何事情放在心上,不记作业,不写作业,混到初中毕业,不上高中,出去干苦力,低收入,过着很不稳定的生活,然后随便找一个女朋友,靠一时的热情,结婚,生子,然后女方发现你缺乏责任,不把她的事情放在心上,又没有能力让他过好日子,然后,女方扔下你和你的孩子,自己跑掉,你心情郁闷,生活艰难地和孩子生活。”

此话说到了孩子的痛处,触动了孩子情感上最脆弱的那一面。老师马上意识到,这个话题是孩子敏感的话题,话题一转来点拨孩子。

“你的眼泪已经告诉老师,你不要那种生活,对吗?”

孩子用力点了点头。

“其实,你完全有能力过另一种生活。你只需要一颗责任心。只要你愿意牢牢记住你该做的所有事情,并主动认真地做,长期地坚持,就会让你不但学习好起来,能力强起来,而且别人会尊重你、信任你,等你长大了也会找到收入不错,而且很稳定的工作,到那时,很多优秀的女孩喜欢你,你会有能力和你喜欢的女孩相处好,你们结婚,在一起会生活得很幸福,永远不会分开。虽然,你才十岁,但很多好习惯必须在现在培养起来,以后才会有爱情的甜蜜,生活的幸福!”

小罗顿时眼前一亮,老师知道很单纯幼稚的小罗脑海里已经在畅想未来的幸福生活,立刻说:“老师相信你知道怎么做,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吧!”

老师后面上课时,发现小罗异常地专心,卷子改错一丝不苟,一会翻书查查,一会一脸认真的神情问问题,来确认自己的理解,写字一笔一划很到位,老师可以确认,今天跟小罗的谈话已经进入了他的内心。

【案例二】

有一六年级年轻班主任,心急火燎地来找我,班上有一个女生由于父母矛盾扩大到两个家庭的矛盾,由家庭内部的暴力演变成两家人的互相报复。虽然父母已经离异分开,但给孩子造成的阴影还很大。整天惊慌、焦虑、甚至产生幻觉、失眠,很痛苦。班主任很想帮助孩子,但说自己不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实在不忍心让孩子这么痛苦下去。

班主任在心理咨询室把孩子交给我时,孩子眼睛红肿,两眼泪汪汪的,不抬头看我。

我用成人的礼节与她讲第一句话,和你握个手,但愿能成为你的朋友,希望我有能力帮助你。孩子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转,说:“老师,我的心里很乱的,不知从何谈起”

 “没关系,这是我们两个人的私人空间,请相信老师的理解能力,你可以随意的去说说,只要你愿意把所有的事情都说出来,问题会至少解决一半”

“爸爸妈妈已经离婚,爸爸和别人已经到别的地方去了。我很想忘掉他,但反倒满脑子都是他的影子,不论如何努力,都忘不掉他!”

 “请你继续说,我在听”我说。

“爷爷说要杀掉妈妈,我很害怕,我真怕爷爷那天突然冲过来杀了妈妈,爸爸也说要杀掉妈妈,我很怕,怕极了”

说着孩子的眼泪就掉在脸颊上。

“你妈妈有没有想和爸爸争夺什么财产?”我问。

 “绝对没有”孩子说。

我知道给孩子安全感的机会来了。立刻说:“你是一个很不错的孩子,你说你脑子很乱,但其实你思维很清晰,语句很流畅,你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妈妈,看得出,你很孝顺,很知道疼妈妈,我很欣赏你!”

很多不安,其实源于不自信,认为自己不行,没有能力面对,才顾虑重重,焦躁不安,我的认可。可以给孩子很大的心理承受力。

“你想不想让他们复合?”我问。

“不想”孩子说。

 “为什么?”我问。

“因为从我记事起,父母就经常吵架,甚至打架,我从小一直被他们吓着。”孩子回答。

“你回忆一下,爸爸有没有对妈妈好的一个表情、一句语言、一个动作、或者给妈妈做件妈妈最需要的什么事。”我问。

“没有,从来没有。”孩子答道。

 “你对父母离婚持什么态度?”我问。

“我支持她们离婚,离婚妈妈就解脱了!”孩子答道。

“其实,父母感情破裂,离婚的社会现象很普遍,而且按你的看法你的父母隔阂确实很深,分开确实对他们俩都是好事,你同意吗?”我问。

“确实是”孩子说。

“你爸爸关心你么?”我问。

“不关心,好几个月才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孩子说。

 “那离开你们之前呢?”我问。

“偶尔关心”孩子说。

 “这就是你为什么忘不掉爸爸的原因,血浓于水,因为他毕竟是你的爸爸,从内心而言,没有爸爸不爱自己孩子的,只是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不善于表达而已。你爸爸属于不善于表达的那一类,他很长时间打一个电话,不知他心里有多想你。所以,你绝不应该忘记爸爸,因为你一直再做你不该做的事,所以,你很痛苦,对吗?”我问。

“对!”“不过我还是担心妈妈被爷爷或者爸爸杀了”孩子说。

“为什么?”我问。

“因为离婚前,也就是过年的时候,爸爸说姑姑的什么事,跟爸爸翻脸,爸爸追上妈妈打得很惨,爷爷也说要杀了妈妈的。”

“翻脸是不满的一种表达,人表达不满的方式有很多,骂人、打人也是一种不满情绪的宣泄,这种情绪宣泄完了之后,人的情绪会慢慢归于平静的。”

“杀人是犯法的,当人们情绪归于平静时,他会想,我为什么要杀人,既然他不争夺我的财产,也不干涉我现在的生活,我为什么给自己找别扭呢?再说,即使他当时的话是真的,男的真想杀一个女的很容易,那么时间都过去几个月了,为什么不实施?所以,你大可放心,你担心的事绝不会发生。而且父母之间的矛盾改变不了你和爸爸的亲子关系,因为那是大人之间的事,跟你与爸爸的关系毫不相干。”我说。

孩子的焦虑似乎渐渐平复。我知道该为孩子的生活适当点拨了。我问:“你觉得妈妈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是自己眼光问题,还是别的缺陷造成的?”

“眼光!”孩子想了想说。

“如果门里走进一个我们两都不认识的人,估计你要认得准,还是我认得准呢?”

“肯定是您 ”孩子果断地说。

“为什么?”我问

“因为你读的书比我多!”孩子说。

“你太聪明了,你今年才12岁,都比我15岁时强,我当年学习成绩很好,但中考的失误却归结为命运不好,很长一段时间睡眠质量很差,当时要是有你这样的朋友帮助,我就不会受那么大的苦!

你不仅仅要专心于读书,还要学会娱乐、锻炼、社交,让自己生活丰富起来,让运动甩掉疲劳与烦躁,让交友让自己温暖,让娱乐让生活风趣,你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我现在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很满,外人可能觉得我很累,实际上我会工作、会学习、会写作、会做心理辅导,觉得一个人活着能做那么多的事,真的为自己的生命感到很自豪,每天眼睛一睁,发现自己还活着,就特别开心,因为忙碌的一天可以为社会创造很多价值,很幸福!你周末都干些什么?我问。

“一个人坐在房子发两天呆”孩子无赖地说。

“你会跳绳吗?会摇呼啦圈吗?会逛街吗?找不找朋友玩?”

“我跳绳还可以,可是有一次比赛很想参加,老师没选上我,我很难过!平时也没有人陪我跳。呼啦圈一口气可以摇很多,但是摇着摇着就没有意思。”孩子说。

“比赛不一定和别人比,今天做完作业去跳绳,可记录下来自己在自己限定的时间内跳了多少,明天同样的时间去挑,努力超越自己,超越就是一种进步。无论输赢,还不得罪人,摇呼啦圈的技术要是高了,可以挑战用腿摇,可以挑战用脖子摇,如果尝试成功,又成了一门绝技!”

孩子眼前一亮,一下子兴奋起来,发现自己也可以和自己玩,做娱乐的主人。

“你还可以逛逛街,好好欣赏一下美女,看看现在的时尚女郎,他们的服饰颜色是怎么搭配的,款式是怎么搭配的,研究一下为什么同样的衣服穿在不同人的身上有不同的效果,最后会发现着装不但要看身材、皮肤,还要看性格、气质。”我说。

孩子更激动了,一下子转过脸来,听得入了神。

我发现女孩无论身材,五官还真不错,立刻说:“像你这样的女孩,身材高条,五官端正,只要不断提高审美能力,懂得服饰搭配,再加上你的好学,积累很深的功底,不但会很有眼光,而且你会发现你的改变让你的心胸博大起来,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班上所有同学都能接纳,什么样的事都能消化,长期这么做下去,到你该打扮的时候,你会把自己打扮的更美丽,各方面的好习惯造就的好人品,会让你找到满意的工作,有能力、有素养的你身后会有一批追求者,你会用你的眼光选择最合适的,谈恋爱、结婚,会永远的幸福,让妈妈好好享你的福”我说。

孩子憧憬未来的眼睛闪闪发光,我握着孩子的手说,老师从你的眼里读到了自信,也觉得你的心情好多了,“希望我们的谈话对你有用,将来发达了,别忘了咱们还有过一次这么长时间的私聊”

“很有用,非常感谢你,老师,相信我会好起来的!”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u_id=206&b_id=185804【晓岩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