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爱的误区(转)

13年前 [04-22 13:16 周五]

儿童节到了,媒体评论照例会做一些“儿童节反思与呼吁”,从问题奶粉说到豆腐渣校舍,今年又新增了问题疫苗与校园安全…[详细]

简而言之,就是在呼吁对儿童的社会保护。当然也有提到家庭保护的,但主要还是说不能虐待儿童。事实上,前述这些问题虽然严重,但毕竟是暴露的、普遍被承认和重视的,而另外一些对儿童的侵害,却仍然在“爱”的幌子下大行其道,反以为荣。

这些侵害虽然不是那么极端,却因为其广泛性而实际影响要大得多。因此保护儿童,帮助父母认清这些“爱”的误区是首要任务……

误区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事实证明这是误区

这个误区如此绝对,以至于很容易被驳倒,实际上,我们只需要找出一个例外就可以驳倒这个断言,而这样的“例外”又实在是太多太可怕了。以爱的名义虐待孩子的父母,或者不屑于借用爱的名义而直接虐待孩子的父母,绝不只是个案。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自己收到的信件中,至少有20%的信件谈到了父母对自己的身体虐待或精神虐待,也有部分信件是做父母的意识到了自己对孩子的虐待,但他们控制不住自己,于是写信向他求助…[详细]

 

理论也可以证明这是误区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人性本有善的一面,也本有恶的一面。如果说父母爱孩子是人性本善,那么它也会因人而异,有多寡之分,何况还有后天因素影响。而人性本恶的一面,却因为在家庭这样一个难受制约的环境下,可以充分释放,因而父母对孩子不如对外人(对待外人是要受到制约的),是完全有可能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被老板臭骂,不能抓住同事宣泄怒火,却可以抓住孩子发泄。在下面的段落中,将详细解释一些“恶”是如何在“爱”的名义下释放的——

嘴上都说爱孩子,潜意识里全是爱自己

一、说一不二

中国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顶嘴,自己说话孩子只能听着并且认可,表面上看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正确的道理,潜意识里则不是。要知道,辩论是一件高难度的事,因为辩论意味着对方在不停的否定你,而被否定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因此一般人辩不了几个回合就拍桌子瞪眼了,同时认为反驳自己的人是在和自己过不去。

在外面不能堵住别人的嘴,回到家可算是能办到了。所以父母不允许孩子顶嘴,无非还是容不得辩论而已,孩子稍有反驳便火冒三丈,觉得这个孩子和我作对好不听话,甚至拳脚相加。如此“教育”,自然起不到沟通的效果,强压之下的灌输不仅孩子不会真心接受,还会强烈反弹,逆反心理严重。

二、转嫁焦虑

为什么父母们给孩子制造了这么大的压力?表面看是为了孩子有出息。但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真正的解释是,父母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他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小学生小刚(化名)突然跳楼自杀,他留下遗书对爸爸妈妈说,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他们的期望,累极了,爸爸妈妈常说,他们对他很失望,他不想让爸爸妈妈再失望,所以想到了死…[详细]

三、宣泄情绪

一般来说,大人之所以为大人,是因为有自控能力;孩子之所以为孩子,是因为没有自控能力。但心理学却发现,家庭里经常出现大人像孩子,孩子像大人,为什么呢?因为大人在家庭中缺少约束而丧失自控,孩子由于约束太大而强化自控。一些父母对孩子骂、打、倒苦水……,美其名曰“管教”,但事实上,且不说这种方式是否可取,单说父母在做出这些行为时,往往失控,早已忘了管教一事,变成了自己的情绪宣泄。一个广州女孩咨询说:“爸爸经常无端端地就开口骂人,事情的起源都是很小的琐事,我小时候如此,现在还是如此,每个星期至少有两个晚上爸爸会破口大骂”。 要命的是,本是父母的情绪宣泄,却在“管教”的名义下被说成了孩子的错,于是孩子就会生成“自恋人格”,即认为是自己导致了周围的一切,自己应该为这一切负责,就算到了工作中,也是惶惶不可终日…[详细]

四、溺爱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讲了一个例子:1、自己在给孩子买糕点的时候,老是认为孩子应该喜欢吃她自己(荣伟玲)爱吃的那个;2、她自己喜欢吃这种糕点,但是觉得这个是应该给孩子吃的,自己吃了会有内疚感。溺爱的父母们正是这样,本想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求,但是父母的身份告诉他们,爱自己不对,既然如此,他们就只好去拼命爱孩子,看着孩子的满足感,自己心里便会感觉很满足。溺爱分为包办型和放纵型,包办型会让孩子失去独立能力,放纵型会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详细]

五、孝道

有些父母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你亏欠我们的,所以一定要孝顺。说白了,就是现在我们养了你,以后你要回报我们。孝道被渲染为美德,但本质上是一种交换。这样,孩子从小就有回报父母的心理负担,而且必然牺牲自我来屈从父母…[详细]

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先明确:孩子不是私产

如果把孩子看成私产,那么基本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方式是粗暴,对孩子的诉求是索取,私产嘛。这种认识现在依然很主流。养孩子到底是为奉献还是为索取,这个问题父母一定要想清楚,如果是为了后者,那你所谓的爱孩子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我们现在看到一些父母做出明显让子女不幸福的举动,尽管也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但其实是由处理私产的主观意识决定的…[详细]

然后要懂得什么是真爱

有一些父母没有把孩子当成私产,是真心想奉献,但是由于智识上的不足,依然是受“爱自己”的潜意识支配,而不是由“爱孩子”的理性意识支配,结果孩子的幸福和成长还是被侵害。爱孩子并不是只有一腔热血就行了,那是一个技术活,远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喜爱孩子就自动成了好父母。

最后制度约束非常重要

爱孩子,并懂得如何爱,并不代表这个父母就一定会做好,正如一个官员想做好官、知道如何做好,并不代表他一定不会贪污腐败,一切潜在的恶念,都应该有制度来防范。但正因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谎言,否定了父母为恶的可能,才让家庭成了制度的空白之地。轰动一时的母亲陈某割掉女儿双耳一案,法院也只是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可怜的孩子依然要被陈某抚养…[详细]。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欧美国家学习,有一个成熟的社会体系,监控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并剥夺严重不合格的父母的抚养权…[详细]

结语:

问题疫苗、校园血案尽管恶劣,但还属于极端事件,父母的不恰当做法才是无时无刻不在侵害着中国儿童的幸福快乐,保护儿童,不能再忽略后者了……

转自

http://view.news.qq.com/zt/2010/10etj/index.htm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