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亦谈药家鑫杀人案 (于俊卿)

13年前 [04-25 11:33 周一]
   

    药家鑫肇事杀人案,于3月23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公开审理。一时间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老师的点评也遭到了大家的攻击,成为众矢之的。因为她所分析的“作案行为与日常训练最多的行为的相似性”,被人们臆断为 “艺术性”点评,把落在死者张妙身上的屠刀,看做是 “弹钢琴的重复动作”, 被人们称为“弹钢琴强迫性杀人”。而药家鑫的辩护律师也把药家鑫的这一行为解释为“激情杀人”。 那张妙到底是他日常发泄的“琴键”,还是令他“激情演奏”的乐章?

    我们从孔庆东教授犀利的言辞,和网友对这个社会的唾骂中,看到了正义所在。但是我们不去评论药家鑫是“激情杀人”,还是“弹钢琴强迫杀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药家鑫的确把张妙杀死了,而且是在“肇事”后将人杀死的。而药家鑫也后悔了,当庭给张妙的家人下跪,乞求张妙家人的原谅,恳求政府再给他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他会为张妙的父母养老送终……
    在人们的眼睛里,药家鑫是个听话、乖巧、善良、懂事的好孩子,他温和、内向、有教养、文质彬彬,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看似老实的孩子,却做出如此残忍的举动?

   

    我们站在家庭教育的角度去分析:

   1、严厉的家庭教育:法庭上药家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害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药家鑫的确是“老实”的,同时也投射出他成长环境对他的影响。父亲,一个标准的“严父”形象。父亲对他的教育是严厉专制的,药家鑫每天不是在地下室练琴,就是接受父亲为他辅导作业。以至于出现这么大的事情,他依然不敢跟自己的父亲说,在去自首的路上还不想让父亲知道,“父亲”成了“恐惧”的代名词。

 

    点评:在专制、粗暴、冷漠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压抑、反抗、暴力、撒谎、自私、冷漠以及胆怯孤独或者退缩的孩子,容易形成双重人格。所以药家鑫这种胆小的背后就是极度的对立和暴力,一个表面顺从听话乖巧的孩子,一旦有事件引发,就会变成一个极端暴力、残忍,歇斯底里的发泄。所以药家鑫肇事杀人,不是本质所在,而是恐惧所致。


    2、缺少责任感和道德底线:从药家鑫成长的经历看出,父母分工明确,母亲负责带他学琴,父亲负责他的学习,将来能考上好的学校就可以了。因为教育体制的原因,让我们所有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重点放在了智力培养上,对孩子完美的要求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将来上什么样的大学。而忽视将来作为一个社会人最起码的“德行”和责任感。

 

    点评:这种单一化的教育模式,使得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是被动生存,他们无权选择自己的父母,默默承受着家长“理性”的管教和约束,只要听父母的话,就是好孩子。药家鑫也同样在父亲面前尽力做个好孩子,唯恐做错了事情得到父亲的惩罚,所以他无论做什么都要尽善尽美。以至于在肇事后,为减少麻烦,不用承担责任,又将对方残忍地杀害。宁肯用有意犯罪去掩盖自己无意中犯下的错误,却不敢承担自已因无意犯错而导致的后果。

 

   3、对生命教育认识不足:在所有的教育当中,生命教育是最欠缺的。在此案中,药家鑫轻而易举的毁掉了一个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目前还是生死未卜,这不能不说是他对生命轻率的认知。然而,现在他认识到自己生命的重要了,所以,他一再恳求政府能再给他一次生存的机会……

 

    点评:生命教育不仅是对自身生命的关注,更是对人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因为只有一次。从药家鑫20多年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个空白,不然他不会如此轻率地杀人。他只知道父母在意他的学习成绩,没有感受到父母对他生命的关注,更没有想到张妙的生命对她的父母、丈夫还有孩子是多么重要!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在爱护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生命。

 

    案件带给我们的启示:

    1、改善不良的家庭教育氛围,改变独断粗暴的家庭教育模式。

    2、让孩子敢于承担责任,不要有意用更大的错误来掩盖错误无意中犯下的错误。

    3、重视品德教育,认识到: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不是20%的智商,而是80%的情商。

    4、认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父亲是对孩子的情商培养起决定作用的人。

    5、加强生命教育,告诉孩子:爱护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生命。

       
相关链接: 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u_id=42&b_id=184425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