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当今社会道德为脆弱 如何拯救?

13年前 [05-01 09:17 周日]
当今社会道德为何如此脆弱?拿什么拯救道德滑坡

2011年04月25日 09:21:51  来源: 南方日报

  话题缘起 温家宝总理近日在一次讲话中直指“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屡屡挑战社会道德伦理,甚至毫无道德底线可言。当今社会道德为何如此脆弱?如何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困境?且看专家建言。

  遏制道德滑坡是幸福建设基础性工程

  当前遏制道德滑坡迫切需要从政府官德的示范性、重典治理行业乱象和强化干部政绩考核中的道德考核三方面着力

  幸福建设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治久安的抓手工程,因为幸福追求是人性之所使和人心之所向。一方面,创设幸福的环境,使人们在社会中自由自在地创造幸福、感悟幸福和享受幸福,无疑应当成为我们党和政府应然的战略规划和工作重心。另一方面,幸福建设的工程浩大,涉及面甚广,它要求物质与精神的并驾齐驱,也要求个人与社会的齐抓共管,还要求主观与客观的综合评判,因此必须把准基点和关键点。《书经·洪范》中认为人的幸福有五大内涵, “德”就包涵其中,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从当今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我认为,幸福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甚至是关键性工程应当是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社会道德建设。没有道德的支撑,缺少心灵的美丽和精神的升华,幸福将无以安家!

  道德滑坡问题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牵动人们神经的敏感问题。近日温家宝总理怒斥“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和广泛思索:当今社会是不是一个道德滑坡的社会,如何有效遏制道德滑坡?在幸福建设的大背景下,回答并解决好上述问题尤为必要。人是一个“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动物,它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结合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属性更是表露得无比的充分和彻底。一些单位和个人践踏道德底线逐利性和自然性的行为触目惊心,这不但严重污染了社会的风气,也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幸福的感受,实在是一个不能等和不能容忍的问题,

  “道德滑坡”当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孔子时期“路不拾遗”,建国初期的“精神高地”,改革开放之初的“五讲四美”,我们都印象深刻。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成就巨大,可以说是举世瞩目,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精神文明的滞后性和不协调性也是有目共睹的。正如温总理所指出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但“滞后”和“短腿”不等于“滑坡”,尤其不能说是我们的道德在全面滑坡。21世纪的中国大地,长江大学舍己救人的3名大学生、好人丛飞、首善陈光标等道德人物是那么的耀眼,蓬勃发展的志愿者服务、大灾时的大爱无疆等新道德现象也是那样的养眼。但在局部地区、在某些行业和在部分人那里,道德缺失、甚至是严重缺失,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遏制道德滑坡,刻不容缓,也任重道远。当前遏制道德滑坡的最有效、最给力的办法,我认为迫切需要从政府官德的示范性、治理行业乱象的重典性和道德建设在干部政绩考核中的强化性这三个方面着力,并形成遏制合力。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院长、教授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个人诚信是基础,企业诚信是核心,政府诚信是关键

  □张 浩

  诚实守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永恒要素,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准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一个社会的诚信之程度从来都是衡量国民之人文素质以及社会生活水准的重要标志,更是衡量其政治制度化水平及其政治秩序的重要标准。过去,我们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传颂。然而,近年来相继发生的一系列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表明,诚信这一传统美德不是被发扬光大了,而是被某些人完全抛弃了。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诚信缺失现象犹如毒瘤正在日益严重地侵蚀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肌体,值得我们深思。

  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一个社会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沦丧,比任何事情都可怕,后果最严重,最不可弥补。首先,诚信缺失造成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平滑坡。社会诚信缺失使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充满了不信任感,人人都以戒备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加大,道德水平下降。其次,诚信缺失严重影响市场经济健康运行。诚信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交易主体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萎缩,经营效率低下甚至破产。最重要的是,社会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损害,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再次,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严重损害国家形象和声誉。

  温家宝总理今年2月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曾说:“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因此,我们应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社会诚信体系。

  个人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整个社会是由成千上万的个体所构成,从一定程度上说社会诚信是个人诚信的总和。因此,个人诚信对诚信社会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确立个人诚信,一方面需要加强诚信教育,使个人树立牢固的诚信意识;另一方面则需要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作为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使“有诚信者将畅通无阻,无诚信者将寸步难行”,可以起到规范约束个人社会行为的作用。每个人完整的诚信记录将使个人不敢越雷池半步。

  企业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企业是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单元,它的运行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状况。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最终胜利,诚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企业诚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企业诚信通过合法获利的方式使资源实现真正的优化配置,保证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企业诚信建设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事。企业要以“诚信企业”评价为载体,以 “重合同守信用”为抓手,从诚信文化、诚信教育、诚信制度和诚信品牌等方面着手,有诺必践,诚信为本,全面推进企业诚信建设。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关键。诚信政府是诚信社会的定心石,政府只有做诚信的楷模,才能增强公众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并带动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因此,我们必须确立政府诚信原则,塑造诚信政府。诚信政府的建立,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从自律的角度看,政府诚信应突出强化政府公务员的诚信道德修养,强化政府服务意识。从他律的角度看,政府诚信的建构需要完善政府诚信制度。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道德:你为啥付出如此沉重代价

  道德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没有道德作支撑,生产力的发展要受到严重阻碍;

  治国安民必须德法并重,没有道德的支撑,法治永远不可能真正实现

  □吴灿新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在这一系列辉煌成就的背后,道德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蔓延,人与物的关系被颠倒,人成为金钱的奴隶,许多人唯利是图,社会诚信严重缺损,假冒伪劣行为比比皆是,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充斥着不安全……面对着这一切,温家宝总理愤慨地指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并强烈呼吁,企业应当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是的,不仅一个企业应当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而且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整个社会、国家和民族都应当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道德是人类的本质规定性,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支撑。没有道德,我们将寸步难行。

  不仅要充分认识道德的重大价值,更需要反省道德为啥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

  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道德的重大价值,而且更需要反省的是,道德为啥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

  首先,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所造成。市场经济同以往一切经济形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是追求“使用价值”而是追求“交换价值”的。通俗地说,市场经济的本性,就是无限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一本性反映到人们的道德意识上来,负面演化为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导致了“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其次,是我们过去长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所造成。文革后期,国民经济已经走到了崩溃边缘,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义无反顾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市场经济之路成为了我国的必然选择。当全国人民几乎把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都投向经济建设,全民经商如火如荼展开时,我们根本无暇顾及社会其他方方面面的建设。由此,我们开始走上了一条片面发展的经济增长之路。由于道德建设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人们的道德素质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

  再次,是我们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普遍流行所造成。传统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它注重经验、感觉、感情,形成两极思维方式。它对事物的认识不是肯定就是否定,而这种否定不是扬弃,而是全盘否定和完全抛弃。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高举道德的旗帜,忽视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则在重视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时,又轻视了道德建设。我们许多人,以为生产力发展了,道德建设就必将自然而然发展;只要加强法制建设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道德根本就没有用。他们不懂得社会发展的辩证法,不懂得,道德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没有道德作支撑,生产力的发展也要受到严重阻碍。他们不懂得,治国安民必须德法并重,没有道德的支撑,法治永远不可能真正实现。

  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道德建设置于应有的位置

  要解决“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问题,让道德代价的付出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付出了如此沉重的道德代价,其中一个重要根源就是我们曾经走了一条片面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正是适应了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一种把发展放在执政兴国的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坚持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发展方法。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道德建设置于其应有的位置上,才能有效地整合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资源,推动道德建设不断进步。

  要让道德代价的付出降低到最小的程度,道德建设必须适应、引导和超越市场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建设首先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是道德建设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然而,道德建设还要引导和超越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是市场经济具有“双重效应”的必然要求,也是道德成其为“道德”的本性所然。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它与“真理”不同;“真理”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认识要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强调的是人的价值认识要能够引领社会进步。因为“价值”不仅来源于现实,奠基于人的实践基础上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现实性和规律性;还高于现实,饱含着人的理想追求,具有引导性和超越性。唯此,道德才能消解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要让道德代价的付出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必须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按照自身的规律进行,还需要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条件予以支持。其中,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以及法治的根本保障是至关重要的条件。这就必须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从根本上来说,安邦治国既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是由于法律与道德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必须取长补短,相互支持;法制建设要以道德建设为根基,道德建设要依靠法制建设来保障。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

 

  调整道德期望:从道德巨人到责任公民

  不能奢望人人都能成为舍己忘我的道德楷模,但人人成为一个负责任、识大体的公民还是可能的,有了责任意识

  就可以帮助我们克服人性的弱点和丑陋

  □高 菊

  前赴后继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屡屡挑战社会道德伦理,一连串的道德沦丧个案几乎变成了普遍现象。作为具有丰富道德资源的文明古国,对于妇孺皆知的道德古训置若罔闻,见利忘义,明知不该为而为之,己所不欲,硬施于人,“兼相爱,交相利”变成了“兼相骗,交相害”……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恶化状况正在拷问国人:如此丧失底线的民族何以立足于世界?如何守护我们的道德底线?

  反省人性: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崇高

  古希腊人格老孔曾经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有两枚可以隐身的古格斯戒指,一枚戴在正义者的手上,一枚戴在不正义者的手上,这两个人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吗?他认为无论一个人平日里是否循规蹈矩、奉公守法,一旦拥有古格斯戒指,他就一定会去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他应该做的事情。也许,人性并没有我们想象和期望的那么崇高。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说过: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受的诱惑太少。没有利益的考验,人性中卑劣的一面没有机会展现。人性本来就有一定程度的善变性,尤其是在巨大利益诱惑之下或生死攸关的时刻。而今,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突如其来纷繁复杂的诸多利益面前,人性中的贪婪和私欲肆意滋长,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恐怕很难经得起诱惑。

  调整道德期望:从造就道德巨人回归到培育有责任感的公民

  回溯以往的道德教育,一般是基于人性善的预设,相信人人皆可为尧舜。这种美好的道德目标固然令人向往,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道德楷模固然令人敬仰,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诸多利益诱惑面前,不得不承认榜样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于是,我们的道德目标和道德期望可能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从造就道德巨人回归到培育有责任感的公民。道德教育也不能仅仅以完美的道德巨人作为范本,而是充分考虑到芸芸众生随时可能出现的人性弱点。不能奢望人人都能成为舍己忘我的道德楷模,但人人成为一个负责任、识大体的公民,还是可能的。任何职业道德规范都是基于“人性恶”,各种职业道德要求也正是为了激发人们的责任意识,有了责任意识就可以帮助我们克服人性的弱点和丑陋。如果人人都能讲责任、讲诚信、讲良心,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守住道德底线,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也不至于如此不堪。

  守护道德底线:社会总动员

  当下恶化的道德现状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守护道德底线,除了根据人性的弱点,调整道德期望和道德目标,还需要进行社会总动员:首先,理顺体制,明确责任,构建和完善行政主管部门的“问责制”。理顺体制可以避免多头齐抓共管导致互相推诿。建立问责制要明确问责范围,不仅包括行政责任、法律责任,也包括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各级行政机构的问责督查制度不是应急型而是长效型,具有连续性。其次,突出底线道德教育,强化企业责任意识。企业的伦理道德底线,就是合法经营、诚实守信,为社会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安全产品。在企业道德文化中,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优秀企业组织的价值观绝不是唯利是图,而是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再次,强化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协会自查自纠自我监督,可以考虑成立行业伦理委员会,对行业协会加强外部监督,禁止行业协会充当本行业的“保护伞”和“遮羞布”,对于违法违规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从严惩处绝不姑息。最后,营造赏善罚恶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哲学系教授

 

  建构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德育模式

  提倡“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义利兼顾”观是当前社会存在的需要与反映

  □左伟清

  人既是自然主体,又是社会主体,既有自然的属性,又有社会的属性。作为自然人,他有生存的本能,需要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即利益,这种需求是经济人趋利动机的自然基础;作为社会人,他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利益关系、交易关系、道德关系、情感关系以及政治关系等。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共向体,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具有无法消解的同一性、依赖性,反映到人的意识中,就是良心、同情心、责任感、正义感,就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这两个方面如何组合,如何看待与把握义与利的关系,既取决于他的社会存在,又取决于他对自身社会存在的具体把握。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既决定了人们思想道德的变化与发展,也需要培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思想道德。从逻辑上说,义利关系无非有以下几种:一是见利忘义、二是舍利取义、三是义利兼顾。脱离市场经济去谈道德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发展因缺乏激励因素必定是不可持续的,同样也是缺乏活力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歌颂和赞扬那些舍利取义者,但用它作为道德规范来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是不合时宜的,提倡“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义利兼顾”观是当前社会存在的需要与反映。既促进经济繁荣,又道德清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一体两面”,因此,无论是否定个人物质利益追求的正当性,还是片面张扬个人的利益需求和利益动机、漠视人的道德诉求,都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完整的经济人格。

  问题是,当代社会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还时有发生,甚至导致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道德救赎”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话题。近日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首先,讲诚信应强调人的尊严,就是要把人当作精神性存在加以尊重。人既是肉体性的利益存在,也是精神性的人格存在。人是目的而不能仅仅作为手段,这包含对己和对人两个方面。一方面,每个人要把自己当作精神性存在、当作独立人格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不能丧失做人的尊严和人格。现在有些人为了物质利益而丧失人格,他们实际上就是不把自己当作目的而是当作手段了,是把自己当作了谋取物质利益的工具。另一方面,每个人也要把他人当作精神性存在、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不可侮辱他人的人格,贬损他人作为人的尊严。诚信是以双方共有的人的尊严之意识为基础的。没有这样的意识,就会互相之间把自己也把对方看作工具,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哪有诚信可言。其次,讲责任应强调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功利价值与伦理价值的统一,是自我与社会、权利与义务、满足与贡献的统一。每个人都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它表现在肯定人在这个尘世间的利益与幸福,但是自我价值要以社会价值为前提,人的价值首先是指他的社会价值,即对他人与社会的意义。再次,讲良心应强调人的本质,良心是人性的向导,讲良心是道德的最低底线。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副教授

 

肖庆兰搜集整理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4/25/c_121343465_5.htm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