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策略与技巧
一、父母与孩子交谈的技巧父母与孩子交谈是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更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而如何与孩子交谈,却是一种艺术和学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家长在与孩子交谈的过程往往存在以下一些问题:自己说得太多,倾听孩子的太少;批评指责孩子的语言太多,宽容理解孩子的语言太少;要求、命令的语言太多,商量及听取孩子意见的语言太少;数落孩子缺点、弱点的语言太多,欣赏孩子优点、长处的语言太少。父母要解决好与孩子交谈中出现的以上问题,首先要了解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1. 影响父母和孩子良好交谈的主要因素 (1)父母怎样认知、解释孩子的行为。父母能正确认知、解释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能够与子女良好交谈的前提条件。家长一定要把孩子真正放在他这个年龄群体的背景上去认知他的行为表现。即按照孩子的年龄特征去认识孩子的各种表现。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人的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典型的、本质的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凡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同时家长还要认识到,孩子年龄特征的发展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个别差异性。因为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其身心发展水平大致相同,但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环境影响和教育不同,除了共同的、一般的特征外,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正是因为每个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特点才使孩子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即使是同一个孩子,他自身各个方面的发展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家长不注意把握以上几点去认知、解释孩子的行为表现,就很容易陷进盲目攀比的怪圈,也很容易对孩子的表现吹毛求疵,其结果会使家长容易产生一种挫折感和焦虑感。这种挫折感和焦虑感往往会导致家长在与子女交谈的过程中,不能保持平和的心境,而“气不打一处来”,说出一些有损孩子自尊心和伤害父母与孩子感情的话。结果父母与孩子的交谈不但不能起到促进孩子发展的良好作用,有时,还会导致孩子向更不好的方向发展。 (2)父母的自我状况。这些自我状况包括自我价值、从小成长的环境、婚姻状况、自身的理想和愿望,特别还包括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和身体健康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你和孩子的交谈。家长和孩子交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在生气时、过于疲劳时指责孩子,以免影响沟通的效果。这也是许多成功父母的教子原则之一。把四个孩子培育成世界顶级大学博士的“优秀母亲”李振霞教授,在为深圳的幼儿家长讲述育儿经验时也谈到了父母不在心情不好时说孩子这个问题。所以父母应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及时清理影响自身健康情绪的不良因素,这是促成亲子间良好交谈的前提。 (3)成人之间的交谈状况,尤其是夫妻之间的交谈状况。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夫妻之间交谈的态度、交谈的方式也影响着孩子。孩子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与父母、他人之间的交谈模式。因此,父母应注意在家庭中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的交谈氛围。家庭成员间,尤其是夫妻之间在交谈的时候也应注意时时处处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使孩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一种正确与人交谈的方式。 2. 与孩子交谈的技巧 (1)引发交谈的技巧。当孩子无所讲、无所问的时候,家长要善于敏锐地抓住时机,创造气氛,或顺着孩子的思路,选择他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发问或简短讲述,激起他对话题的兴趣。家长在交谈的时候起主导作用,孩子是交谈的主体。家长的说是为了激发孩子的说,为他创造说的机会。但是许多家长仅仅把孩子当成听的对象,只想把家长所要说的内容灌给孩子,不给孩子说和问的机会,慢慢孩子对与父母交谈失去了兴趣。许多家庭教育成功的父母认为,对两三岁的孩子,家长也应该在平时交谈或传授知识时采用双向交谈的方式,这比家长独自连贯讲述给孩子听效果更好。 (2)积极聆听的技巧。这是比一般倾听更有用的语言反应技巧。积极聆听表示了解对方,同时也听到了对方的话,或给对方反馈。为了证明这一点,收到信息一方只要将感觉到的信息和意见反馈给对方,以确认信息和意见正确与否,仅此而已,不多,不少。这种聆听方式能帮助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帮助孩子解决情绪上、行为上的问题,有助于增进与孩子的亲密关系,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负责和自立精神。因为积极聆听就是“把球保持在孩子手中”,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所在,找出解决的方法。父母在积极聆听时所传达的信任,能帮助孩子自我指导,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父母不再有“必须为孩子提供正确方法”的负担。掌握积极聆听的技巧,父母只要在孩子表达自己感受时采取下列行为就行了: ———倾听孩子所诉说的; ———以理解的口吻询问孩子原因; ———立即把孩子所诉说的整理出要点来,并把他所诉说的以你自己的口吻说给他听; ———启发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或给予一定的帮助。 (3)扩展谈话的技巧。父母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孩子提供适宜的信息、词汇和问题,引导孩子把谈话延续、深入下去。当发现孩子对这一话题兴趣不大时,父母应善于捕捉时机灵活地转换话题,使交谈继续下去。年龄小的孩子,还会出现说话杂乱无章,甚至有些内容表达不正确的现象。对于这一问题父母千万不要当面指责,可以巧妙地引开话题,或听完后,再次重复孩子说的内容。这时父母要对孩子的表达内容加以修改、归纳,以纠正其错误,这样做同时起到正确示范的作用。 二、父母和孩子玩的技巧一份样本覆盖了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抽样访问了两万名儿童、两万名家长的“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的调查报告,就孩子玩的问题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接受调查的孩子们中一个人自己“玩”的时间竟达40%;与父母“玩”的时间最短,仅占5%;与“同学”一起“玩”的时间最长,占到55%。对于调查的结果,专家有这样的看法:孩子的“玩”其实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但是现代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除了学校这个环境之外,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家长担负着十分重要的培养任务,而与孩子一起“玩”会有效地增进与孩子的感情,并对塑造孩子的性格起重要作用,而不少家长却未能利用这样的机会。对世界上成千上万父母所开展的早期教育起指导作用的老卡尔·威特,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也谈到孩子与同伴玩、与父母玩的问题。他认为,人们常说的孩子不同别的孩子玩就没有乐趣是非常错误的。他在书中写道:的确,孩子们在一起玩时,他们更加随心所欲,想说的就说,想做的就做,他们当然喜欢这么干。习惯上人们就是把这些叫做孩子的乐趣。然而这种乐趣不如没有的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父母在推托与孩子一起玩的责任。做父母的如果能理解孩子的心理,同孩子一起玩耍,孩子同样会感到高兴,并且这也是有益无害的。因为这种玩耍使孩子既不会任性,也不会自以为是、品质变坏,更不会沾染上各种恶习。而孩子与孩子一起玩时,好孩子的习惯往往不能传给孩子,而坏孩子的习惯却非常快地传给好孩子。因为学习好习惯需要努力和自控能力,而坏习惯却无需任何努力即会感染上。他在书中还写道: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必须和小朋友在一起才能高兴地玩,其实并非如此。父母陪伴孩子玩,可能更是孩子需要的事。但是有很多父母都忽略了这一点,借口自己太忙或其他什么理由轻而易举地推脱掉与孩子一起玩耍的责任。当然老卡尔·威特也并不完全禁止自己的孩子与同伴玩,但他更重视孩子与父母玩这一活动,并把父母与孩子玩提升到是父母应对孩子负的一种责任这样的高度。以上调查的数据及老卡尔·威特的观点,对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玩的问题是很有启发作用的。父母不仅应该多跟孩子玩,更应该掌握与孩子玩的技巧,并在与孩子玩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掌握与孩子玩的技巧: (1)与不同年龄孩子玩的技巧。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喜欢的游戏是不同的。3岁前的孩子多喜欢玩一些以身体和感官活动为主的游戏,如用手抓握物体和摆弄物体,这些物体应该是色彩鲜艳,会响会动的。这段时期家长应多和孩子玩一些需要手和腿的大肌肉群活动的游戏,多和孩子玩一些让他的视、听、闻、摸、尝各种感觉器官活动起来的游戏。在玩的时候,孩子的身体和各种感觉器官都能得到发展。4~5岁的孩子喜欢玩一些需要利用头脑中的印象及需要象征手段才能进行的游戏,即需要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力才能进行的游戏。这时孩子也喜欢玩一些规则不太复杂的竞赛游戏。到了5岁以后,孩子对要扮演角色、运用想象来进行的游戏仍很感兴趣,同时孩子对复杂的规则游戏也越来越感兴趣,特别是对棋类游戏尤为感兴趣。家长选择棋类游戏时,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2)玩出孩子各种能力的技巧。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操作能力都是可以通过游戏玩出来的。智力游戏就是这种玩的重要方式。 ———玩出观察力。父母应多选择需要孩子视、听、闻、摸、尝等感觉器官参与活动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父母应加强对孩子的语言指导,通过一些游戏口吻的提问,促使孩子用语言去分析已感知到的事物,从而使孩子玩出观察力。 ———玩出注意力。注意力的集中和分散,对孩子的发展影响非常大。一个漫不经心、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能够取得大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父母应尽量把游戏做得有趣,形式多种多样,使孩子在游戏中乐此不疲,全力以赴。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还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或需要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游戏,这样自然就能玩出孩子的注意力。 ———玩出记忆力。记忆力在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孩子是通过直接感知认识周围事物,形成表象并发展为概念的。根据以上特点,父母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并用这些材料进行各种智力游戏,如看看什么东西不见了,什么东西换了位置等等。随着游戏的材料从少变多,孩子的记忆力也逐步提高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玩具可由图画代替。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事物后或看完一幅图后,玩“看谁说得多的游戏”。孩子的记忆力慢慢就在玩的过程中发展起来了。 ———玩出想象力和创造力。父母应利用各种各样的材料,说一些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孩子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生活经历,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和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东西和材料,进行角色游戏。这种游戏虽然是以模仿为基础,但因为玩什么,怎么玩都是由孩子来决定的,孩子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创造性地反映自己的现实生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玩的过程得到了发展。除角色游戏外,多与孩子一起玩结构游戏也能很好地促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手脑并用的能力。父母应选择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结构材料,然后与孩子一起构建物体。孩子一开始玩结构游戏时,父母要给孩子多一点的帮助,如引导他对构件的物体对象充分的加以想象,要告诉孩子想象得越具体越好。有时家长还可利用现有的模型、图画去加深孩子头脑中的形象或用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孩子思考的灵感。这不仅有利于游戏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动脑动手的能力的发展。在孩子玩的过程中,父母还可以利用结构材料给孩子讲一些有关结构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这样也就玩出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了。 三、父母表扬、奖励孩子的技巧表扬、奖励是对人的行为的积极评价,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种重要手段。表扬、奖励运用得好,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不断进步。但是那些泛泛的表扬和随意的物质奖励不但不能实现对孩子行为起到积极强化的作用,还会使孩子对待父母的表扬、奖励变得麻木,甚至产生不好的功利行为。所以父母对孩子进行表扬、奖励时,首先需要有发自内心的、诚恳的态度,积极关心孩子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和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其次父母还应掌握一些表扬、奖励孩子的技巧,以发挥表扬、奖励对孩子的作用。 1. 表扬的技巧 许多父母认为表扬孩子是最简单的事情,当孩子做出父母所期待的行为举止时,父母用点头、微笑或者语言称赞的方式,就是对孩子进行了表扬。的确,表扬的方式有许多,但是对孩子行为更能起强化作用的表扬方式———语言称赞,却需要家长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称赞必须是具体的。为了防止泛泛的表扬,父母在称赞孩子时,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哪种做法是被称赞的,还要具体描述孩子做对的行为。这比简单说“太棒了!太好了”对孩子的帮助更大。这就要求父母是真正地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 其次,称赞孩子应从父母的角度来表达,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表达。从父母的角度来表达就是具体描述孩子的行为后,父母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因为是父母的真实感受,而不是父母对孩子一些空洞的评判,孩子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能获得一种具体的信息:自己到底做对了什么得到父母的称赞。这样就使好的行为得到了强化。从孩子的角度来表达是指父母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如“你是好孩子!你干得好”。比较两种评价的角度,容易发现,当父母看到孩子的良好行为时,内心有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应是父母的真实感受,所以父母应采用从自己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采用一种评判的语气来表达感受。 另外,父母应积极称赞孩子,而不是消极称赞孩子。积极称赞给孩子的信息是父母欣赏你的行为,父母相信你的能力,父母愿意帮助你实现目标。父母采用积极称赞的方法,能使孩子发现自己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孩子的自重感。而消极称赞给孩子的信息是父母看到你的进步了,但与父母的要求或与优秀的人相比,你还需更加努力。父母采用消极称赞的方法不仅不能使孩子获得成功感,甚至还会使孩子产生无法实现父母的目标和无法超越别人的一种失败感,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家长要学会积极称赞孩子,前提条件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即父母要接受孩子本身的能力,不能对孩子期望过高,不拿孩子与别人比较,尊重孩子的性格特征、能力特征、兴趣特征等。父母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注意到孩子微小的努力和微小的变化,才能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每一点进步。 2. 奖励的技巧 奖励是比表扬程度更深的行为评价方式,主要是指父母给予孩子的一种实质性的物质奖励,包括给孩子一些奖励的标志和一些奖品。父母在使用奖励手段的同时也应对奖励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有清醒的认识,而父母掌握奖励的基本方法能尽可能地避免副作用的产生。 首先,奖励要看对象。父母奖励孩子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对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奖给他一个玩具以示鼓励;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可以采用贴红花、画五角星等方法肯定他的成绩,或适当的物质奖励,如书、学习用具、智力或体育方面的玩具等。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对自己进步行为本身所产生的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的培养应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整个阶段,也是父母教养孩子的最高目标———使孩子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他们能够从自己良好行为中获得自我满足感,而不是为了得奖去做。 其次,父母要奖励,不要许愿。父母要分清奖励与许愿的界限。孩子做得好,父母送孩子一件玩具,这是奖励。但父母在孩子做事之前说,如果你做得好,我就送一件玩具给你,这就是许愿。许愿,往往只能助长孩子的实用主义思想,或功利行为,不能起到强化良好行为的作用。奖励则有肯定、强化已有成绩的作用。 另外,不要在孩子要求奖励时给奖。父母如在孩子要求时给孩子奖励,无疑是教孩子“乞讨”。父母要记住何时给孩子奖励的主导权是掌握在父母手上,不是由孩子决定。 四、父母批评、惩罚孩子的技巧批评和惩罚是对孩子不好行为的否定的一种行为评价方式。通过对孩子行为的否定评价,使孩子明白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体验到这种行为引起的不愉快,产生一种羞愧感,从而去改正不好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朝着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但是为什么有的父母在运用这一行为评价方式时,总是不能达到自己所期待的教育效果呢?关键的问题是这些父母光有“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心,而没有正确运用教育手段把这份心意表达出来,其中也包括了不会正确运用批评与惩罚的手段来教育孩子。 1. 批评的技巧 父母批评孩子是最常见的处理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之一。但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技巧,常常把批评孩子变成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宣泄,而忘了自己是想通过批评改进孩子行为的目的。这种批评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有时反而会对孩子产生一种伤害,容易激起孩子强烈的反抗情绪,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批评的内容是对事不对人。不要这边批评孩子的错误行为,另一边就把这种错误与孩子的人格扯上联系,说出一些近乎人身攻击的话。这种批评孩子无论如何是不容易接受的。同时,父母也应一次批评只针对孩子一个方面的不足来进行,以免给孩子一种全盘否定的感觉。王建成在《如何解决亲子冲突———中美家教透视》一书中向父母推荐的一种好的批评模式。他称之为“批评四部曲”:① 当你……(描述具体事件);② 我觉得……(描述自己对这件事的感觉);③ 我希望……(表达希望对方改变的具体行为);④我相信……(肯定彼此的关系)。 2. 惩罚的技巧 惩罚是比口头批评更进一步的行为评价方式,带有强制性质。惩罚的本意是为了杜绝某种行为的出现,但父母如果不能正确运用惩罚的手段,可能惩罚不但无法终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反而会导致孩子出现反感或抵抗情绪。所以父母在惩罚孩子的时候,除了遵循以上批评孩子的原则外,还要学习正确惩罚孩子的技巧。父母往往是在孩子犯了较严重的错误,或是孩子一次次的违反父母的要求时采取惩罚手段的。这时,父母不能让孩子光是口头认错就完事了,也不应看见孩子的错误就喋喋不休地训个没完。父母正确的做法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量用简短的语言说明你的惩罚要求。 这个要求可从两个方面来提出:① 在保证孩子健康、安全前提下提出让孩子体验过错带来的后果的要求;② 提出让孩子用实际行动加以改正错误的要求。至于孩子的错误适合从哪方面提出要求或是否应该两方面的要求一起提出来,则要看父母的意见。这里并不是说父母不要跟孩子讲道理,只是父母应选择讲道理的时机。父母在生气时,千万不要教育孩子,这时接受教育的应是父母自己;孩子在生气时,父母也不应跟他们讲道理,而要采取“冷处理”的手法,等孩子情绪平复时再进行教育。当孩子在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遇到困难时,家长也可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并注意把握机会与孩子谈心。这时父母的教育更容易收到效果. |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