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爱迪生成长的影响
托马斯·艾瓦尔·爱迪生,美国伟大的发明家、企业家。
1847年2月11日,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叫米兰的小镇上,一个长着圆脸蛋、蓝眼睛、淡色头发的小男孩降生了。男孩长得很秀气,跟妈妈像极了。但男孩的身体却很单薄,一副弱不经风的样子,娇嫩得让人心疼,可他的脑袋出奇的大,让人担心长大了自己的脖子都顶不动。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发明大王”托马斯·艾瓦尔·爱迪生。爱迪生祖居荷兰,父亲山墨尔是个勤劳耕作的农民,母亲当过乡村教师。他在家中排行第七,是最小的一个孩子,因此倍受妈妈的宠爱。
爱迪生从小体质比较弱,3岁以前的一千多个日子,他不知得过多少次病,不知哇哇大哭过多少回,妈妈又是担心,又是着急,整天坐立不安。后来在妈妈耐心周到的照料下,爱迪生的身体一天天壮实起来。
爱迪生体质虽弱,却爱动脑筋。他的好奇心特别强,老爱问“为什么”,看见想不明白的事情就问,问了就转着眼珠想。
“为什么锅上冒蒸汽?”“为什么凳子四条腿?”“金子是什么?”父亲常常被儿子的问题弄得张口结舌。
小爱迪生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兴趣得到了妈妈的充分肯定。妈妈当过小学教师,她知道,好奇是打开神秘知识宝库的一把万能钥匙,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所以每当爱迪生问她为什么时,妈妈总是微笑着,细心地开导他,把其中的道理讲给他听。这个时候,爱迪生总是歪着大脑袋,睁大眼睛听着,听完后,还会有一大堆新的“为什么”从他的头脑中冒出来。
爱迪生不仅爱问为什么,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也闹过不少笑话。
4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大树下玩,不知是谁发现了树杈上有一个马蜂窝。
“窝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大家都摇摇头。
“不如我们把它捅下来瞧一瞧,好不好?”爱迪生向小伙伴们建议说。
“大马蜂会蜇人的,要捅你去捅!”小伙伴们都躲得远远的。
爱迪生一心想弄清楚其中的奥秘,于是找来一根长树枝,硬是把马蜂窝给捅了下来。顿时,一群大马蜂向爱迪生涌来。片刻之间,爱迪生被马蜂蜇得满脸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即使这样,他还要把蜂巢的构造看清楚。
还有一次,那是6岁的时候。一天早饭后,妈妈正在做针线活,爱迪生“咚”一下撞开了门,连蹦带跳地跑进来了,吓得妈妈把手都扎了。
爱迪生气喘吁吁地问:“妈妈,大母鸡趴在鸡蛋上做什么呀?”
妈妈笑着说:“在孵小鸡呀。鸡妈妈就是用自己的体温、用自己的身体一天天将鸡娃娃孵出来的。”
“噢,原来是这样,太有趣了。”爱迪生拍拍大脑袋,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推开门出去了。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见爱迪生的踪影。妈妈很着急,一家人四下寻找。一直到傍晚时分,大家才发现这个小家伙竟然在院鸡舍旁边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几个鸡蛋,他正小心翼翼地趴在鸡蛋上,一动也不动。
妈妈看他专心致志的样子,问:“孩子,你在做什么呢?” “我在孵小鸡呢!”他一本正经地回答。
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想不到他居然饿着肚子,从早到晚趴在鸡蛋上,整整“孵”了一天。就是如此浓厚的兴趣以及超人的耐心,成了爱迪生一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爱迪生对实验的兴趣一天比一天浓厚。渐渐地,妈妈给的零花钱已经不够用来购买实验药品了。这可怎么办呢?思来想去,爱迪生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那时,小镇上刚通了铁路,许多人到火车上做买卖。爱迪生心想,我要是能去火车上卖报纸和糖果,既能到城里图书馆看书,又能挣钱买实验用品,这是多好的事啊!
于是,爱迪生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我想去火车上卖报纸和糖果。”
“为什么呀?”妈妈感到有点儿奇怪。
“妈妈,您知道我喜欢做实验,做实验需要药品和器材。我不想再多花家里的一分钱来购买这些东西,我要用自己挣来的钱去买。这样,也可以为家里减轻点儿负担,是不是?”
听了儿子的话,妈妈有些心酸:是呀,家里生活条件不太好,不能让儿子安心地搞实验。可一想到爱迪生是这样懂事的孩子,又欣慰地笑了:“孩子,妈妈了解你的心思。我答应你,不过,你在火车上要格外小心,上车下车,等车停稳……”妈妈千叮咛万嘱咐,因为爱迪生毕竟才是个不到12岁的孩子。
爱迪生将妈妈的话记在心里,登上了开往城市的火车。车上人很多,男女老少,都是些陌生的面孔。爱迪生提着篮子叫卖着:“卖水果啦!”
到城里后,他先去报馆买了厚厚一叠报纸,接着再去图书馆,找个座位,埋头看他心爱的书籍。饿了啃几口面包,渴了喝几口水。直到天快黑了,图书馆只剩下他一个人时,他才不得不离开。然后慌忙跑到火车站,挤上返回的列车。
车厢里,又响起爱迪生清脆的吆喝声:“看报!看报!看今天出版的新报!”
从此,12岁的爱迪生学会了自立。一天下来,虽然很辛苦,但他也从中得到了乐趣。他用自己挣来的钱购买实验用品,每天晚饭后,就一头钻进他的小实验室做实验。
爱迪生在火车上跑来跑去又卖水果又卖报,渐渐地,和车站上的工人以及列车上的乘务员都混得很熟。他机灵勤快,大家都很喜欢他。
一天,爱迪生找到了老车长,“车长大叔。”他叫得怯生生的,似乎有什么事。
“孩子,有什么事?说给我听听。”老车长对爱迪生的印象也很好,微笑着招呼他。
“大叔,我看行李车厢老是空着,没有乘客托运行李。我想把家里的那些实验器材搬上来,做实验方便些。占不了多大地方。大叔,您看行吗?”爱迪生歪着大脑袋,一脸期待的表情。
按说这是违反铁路规章的,可是老车长觉得爱迪生聪明伶俐,惹人喜爱,认为他不会搞出什么乱子的,于是就答应了:“好吧,搬上来就搬上来,反正空着。不过,千万要小心,可不能闯祸啊!”
听了老车长的话,爱迪生高兴得不得了。他立刻跑回家,把他的那些东西搬上了火车。
过了几天,老车长到行李车上一看,哟,简直像新开的药店。各式各样的大瓶小罐,粗细不一的玻璃试管,以及里面装的五颜六色的液体、粉末等。小爱迪生看看这个,拿拿那个,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又摆弄他那些玩意儿,一个人忙得不亦乐乎。老车长欣慰地点了点头,心想:有出息的孩子!
就这样,爱迪生在风驰电掣的火车上建成了他的实验室。每天,报纸和水果一卖完,爱迪生就乐滋滋地躲进行李车厢里,做他的化学实验。
爱迪生7岁的那一年,全家搬到了密歇根州休伦港。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8岁时,爱迪生正式入学读书。他的老师,是一位把书本里的知识硬往学生脑袋里灌的老古董先生。每次上课,他总是一手拿课本,一手拿教鞭,动不动就打学生,而且还扯耳朵、罚站,把天真的孩子管教得像木偶一样。
爱迪生对老师枯燥的讲课没有兴趣,他总是喜欢问一些书上没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经常是老师回答不上来的。因此老师不喜欢他。
有一次,爱迪生向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1十1为什么等于2呢?”
老师一愣,他只知道书上是这么写的,却从不知是为什么。他想了想,还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支支吾吾了两句,连自己都听不明白。
同学们一直都很佩服爱迪生,因为他总能提出老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见到老师手足无措的样子,同学们都很高兴,总算为平日里老是挨打出了口气。这一次见爱迪生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就又开始议论了。
“你瞧,老师又回答不了爱迪生的问题了。”
“你看老师的脸都红到耳朵根了,真好玩儿。”
“又为我们出了一口气!”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羞得老师面红耳赤。后来老师恼羞成怒,说道:“书上说1十1等于2就等于2,有什么好寻根刨底的?不要在这里捣蛋,不然就滚回家去!”
从此爱迪生再不敢问老师问题了,学习失去了劲头。三个月下来,每次考试都是全班倒数第一名。老师则断定爱迪生“不是读书的材料”。于是妈妈一气之下,让爱迪生退了学。爱迪生一生当中就上了这三个月的学。
爱迪生退学回家以后,妈妈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妈妈脾气好,又当过小学教师,她了解儿童的天性和儿子的好奇心,知道从爱迪生的兴趣入手,慢慢让他热爱读书、热爱学习。
爱迪生在妈妈的循循善诱下,就像禾苗遇到了甘露。他看起来愚笨,实际上很聪明,对于感兴趣的东西,稍加引导就可以领会。妈妈先教他英文、算术,接着就教物理、化学,并且常用讲故事、提问题这类方式来增加他学习的兴趣。
渐渐地,妈妈发现爱迪生特别喜欢化学和物理。他的实验兴趣更是越来越浓。他11岁的时候,在自家的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室。他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木架子,上面摆着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里面装着他用来做实验的化学药品。爱迪生最大的乐趣就是躲在小实验室里,搞一些奇奇怪怪的实验。地窖里常传出爆炸声,父母已经习惯这种声音了。
有一回,爱迪生做实验几乎闯了大祸。事情的起因不是药物爆炸,而是由于这个少年实验家的异想天开。
一天,爱迪生看了气球升空的原理,就歪着大脑袋想:“气球肚子里装满了气,就能飞上天去。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一定也会升上天。啊,真是太妙了!”
说干就干。没用几天,他就用发酵粉和其他原料配了一包药粉,把它叫做“腾空剂”。他刚要吃下去,可又一想:我不能飞上天去,我要留在地上观察,还要写实验报告呢。
于是他找来一个叫米吉利的小伙伴,倒了一杯水,打开包药的纸包,神秘地说:“你想不想飞,飞到月球上去?”
“想,当然想。可是人又没有翅膀,怎么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小伙伴一脸的遗憾。
爱迪生指指桌子上的药,激动得满脸通红地说:“气球能升天,是因为肚子里有气。你喝了这药,肚子里就会冒气,然后你就可以像气球一样飞上天空,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爱迪生还压低了声音说:“本来我想自己飞上去,可又怕没人写实验报告。你是我的好朋友才把这件好事让给你。换了别人,我才不干呢。”
小伙伴本来就佩服爱迪生,听他这么一说,拿起水杯,勇敢地把那包药喝了下去。
不一会儿,药性发作了。小伙伴疼得大哭大叫,捂着肚子在地上直打滚。
爱迪生见小伙伴不但没有飞起来,反而却在地上打起滚来,开始纳闷,后来才发现他是肚子疼。顿时,他冒出一身冷汗。
小伙伴的哭声惊动了爱迪生的父母和邻居,他们赶快找来医生,才使小米吉利脱离了危险。
事后,父亲狠狠地揍了爱迪生一顿。在妈妈面前,他委屈的眼泪不争气地涌了出来:“妈妈,我不是有意的,我只是想做个实验。”
妈妈爱抚地给他擦着眼泪:“孩子,妈妈不反对你做实验,可你应该明白,实验不能拿人来做,人的生命太宝贵了。科学家们都是成百上千次实验,百分之百有把握后才敢动手在人身上做的,以后不许再出现这种事。”
爱迪生点了点头,心想,这次实验的确太莽撞、太危险了。
就这样,在妈妈的教导下,爱迪生懂得了许多道理,学习进步也很快。妈妈了解儿子对实验的兴趣,还托人买了当时很有名的著作《派克科学读本》。这本书有许多插图,细致地介绍了物理化学的实验方法。
爱迪生一头扎进书里,把人家介绍的实验依葫芦画瓢一个个搬下来做一遍。每当实验成功后,他总是兴奋得一蹦三尺高,第一个告诉的人总是妈妈:“妈妈,我成功了!” 妈妈总是微笑着点点头:“亲爱的孩子,我为你高兴。”
妈妈的鼓励,使爱迪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健康顺利地发展。是妈妈将爱迪生领向了科学的殿堂。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