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自己
—撒切尔夫人所受的家庭教育
玛格丽特·撒切尔,生于1925年,她是迄今为止第一位大国女首相,也是任职最长的一位女首相,更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女政治家、外交家。
玛格丽特的父亲罗伯茨是一个鞋匠的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开了一个小杂货店以维持生计。父亲爱好广泛,热衷于参加政治选举。玛格丽特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博览政治、历史、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从小对政治就有相当多的了解。
玛格丽特的家教是很严格的。从小父亲就要求她帮忙做家务,10岁时就在杂货店站柜台。在父亲看来,他给孩子安排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不允许女儿说“我干不了”或“太难了”的话,借此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很小的时候,罗伯茨先生就谆谆告诫她千万不要盲目迎合他人。等到玛格丽特入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才惊讶地发现:她的同学有着比自己更为自由和丰富的生活,劳动、学习和礼拜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广阔而多彩。她的同学可以与他们的朋友一起在街上游玩,可以做游戏、骑自行车。星期天,他们又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一切都是那么诱人,那么令人愉快。
幼小的玛格丽特心里痒痒的,她幻想能有机会与同学们自由自在地玩耍。有一天,她回家鼓起勇气跟充满威严感的父亲说:“爸爸,我也想去玩。”罗伯茨脸色一沉,说:“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你要自己决定你该怎么办,不要随波逐流。”见孩子不说话,罗伯茨缓和了语气,继续劝导玛格丽特:“孩子,不是爸爸限制你的自由。而是你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思想。现在是你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如果你想和一般人一样,沉迷于游乐,那样一定会一事无成。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力,你自己做决定吧。”听罢父亲的话,小玛格丽特再也不吱声了。父亲的一席话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她想:是啊,为什么我要学别人呢?我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呢。刚买回来的书我还没看完呢。
罗伯茨经常这样教育女儿,要有主见,有自己的理想,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个性。随波逐流只能使个性的光辉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这样的家庭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高度的自信,独立不羁的个性使她常常有一种心理优越感。
玛格丽特所在的学校经常请人来校演讲,每次演讲结束,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大胆提问。不管她的问题是比较幼稚,还是比较尖锐,她总是充满好奇地脱口而出,而其他的女孩子则怯生生地不敢开口,她们只能面面相觑或抬眼望着天花板。回家后,玛格丽特向父亲汇报学校的情况时,父亲总是鼓励她:“孩子,你有这样的信心,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辩论家。”
父亲的不断鼓励使玛格丽特对自己的口才充满了自信。上中学的时候,玛格丽特是学校辩论俱乐部的成员,演讲从不怯场。但老实说当时玛格丽特的演讲技巧一点也不高超,用她同学的话说是根本不能振奋人心,这自然不受同学欢迎。玛格丽特却毫不顾忌,一有机会就滔滔不绝上台演讲。有一次,因为她讲的内容大家不感兴趣,而且她又讲了很长时间,那时尽管台下时有嘘声,讽刺嘲笑随之而起,玛格丽特自信好强的个性却使她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依然毫不脸红地演讲下去。甚至到后来,听她演讲的人都跑光了,她却仍然坦然地把自己想讲的话讲完才停止。许多同学对她这种突出的个性不理解,但她对别人的议论也毫不在意,一直维持着独立自信、我行我素的个性。
1974年,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之后连续三次当选。她在重大国际、国内问题上,思路清晰,观点鲜明,立场强硬,做事果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整个英国乃至欧洲,成为一位声名显赫的政治人物,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妇女之一。
丁肇中的成长之路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并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是美国科学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1974年11月,一个震撼世界物理学界,特别是高能物理学界的消息传开了:丁肇中领导的实验小组发现了“丁粒子”。1976年,丁肇中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成为第三位中国血统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回忆他的成才之路,也包含了父子情深、血浓于水的亲情。正如丁肇中所说:我的父母待我恩重如山,他们不但生育了我,抚养了我,更注重教育我,琢磨我,我的成才成器,首先应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启蒙良师。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市。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都是大学教授。1936年,丁观海和已有身孕的妻子王隽英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2月4日,王隽英意外早产,在美国安·亚柏尔大学的医院里,临盆分娩了一个男婴,他就是后来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丁肇中。
3个月后,王隽英怀抱婴儿回到中国,回到丈夫身边,并于暑假间一同去山东日照老宅省亲。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丁观海和王隽英又携儿到重庆。丁观海在重庆大学、复旦大学任教,王隽英则在四川教育学院工作。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小肇中没能进小学读书。为了教育好孩子,夫妻俩共同商讨制订了教育儿子的方案。夫妻俩都有了双重的教育任务:白天在大学里当教授,晚上则在灯下教自己的孩子读书。
他们对小肇中的学习一点也不放松,白天复习功课做作业,晚上灯下先由母亲检查批改作业,然后由父亲教新课。亏得小肇中聪明好学,知难而进,因而尽管功课压得很重,但还是游刃有余,空下来不是画几幅静物写生,便是拍皮球,而他玩得最多的还是用黏土捏各种玩具摆龙门阵取乐。
1948年冬,丁肇中随父母定居台湾的台中市,先后入台中市丰原中学、台北市的成功中学和建国中学就读。读高中时,他最感兴趣的是历史,但很快又意识到,在历史上寻找真理比在自然科学中寻找真理要困难得多,因而又把兴趣转向物理和化学。
中学毕业后,丁肇中被保送进台湾成功大学,但他一心向往的是进台湾大学。他报考了台湾大学又名落孙山,最后还是回到了成功大学。此时,他没有灰心。他认为,这次失败并不能代表前程的失败。他更加踏实地学习。父亲看到他刚毅自信的精神,表示全力支持。母亲则鼓励他说:你要记住一点,不管你学哪一行,你一定要成为那一行的佼佼者。
1956年9月,丁肇中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并经过艰苦努力,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尼文斯实验室,经过两年的努力,发现了重氢分离子,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的实验成果。接着,他有一系列的新发现。特别是在1974年8月,在高能加速器的质子碰撞实验中,他发现了一个新的粒子,即“丁粒子”。“丁粒子”是已发现的原子核子几百种粒子中重量最大、寿命最长的一种,轰动了沉寂十多年的高能物理学界。
穆尼尔·纳素夫曾说过:“母亲对于孩子是第一所学校”,也许有的父母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知识水平上都没有像丁肇中的父母那样有突出的地方,但是,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要他们有着高尚的生活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便是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都会给孩子莫大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会涉及孩子一生的成长。
比尔·盖茨所受的家庭教育
1965年,一对夫妇来到华盛顿一所学校图书馆,说他们的孩子功课完成得比其他所有孩子都快,有很多空余时间,他非常喜欢图书馆,希望能到图书馆里做点事情。图书管理员说:“让他来吧。”一会儿,一个身材瘦小、沙色头发的男孩走进来了,男孩道:“你们有活儿让我干吗?”图书管理员点了点头。
从此,这个男孩就开始了在图书馆的生活。图书管理员给他讲解有关杜威十进位制的图书分类上架法,他听后立刻心领神会。后来又给他看一大摞过期借阅书卡,书卡上的书起先认为已经还了,但是实际上由于书卡有误,这些书找不着了。于是男孩问道:“这是件侦探式的工作吗?”图书管理员回答说:“是。”话音刚落,他就像一名所向披靡的侦探干起来了。图书管理员进来告诉他该休息的时候,他已经找出3本书卡有误的书。他不肯休息,坚持要把活先干完。管理员说馆内空气不好,应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他这才停下手头的工作。次日早晨,他来得很早。他说要干完找书的工作。下班时,他又说要当一名正式的图书馆管理员,管理员很痛快地答应了,因为他干起活来孜孜不倦。
几周以后,由于全家要搬到毗邻的社区去住,孩子首先挂念的就是他不能再在原学校的图书馆里工作了,谁来找那些丢失的图书呢?
由于这个男孩非常想念图书馆,几天之后,他的父母决定不惜代价让他回到原来的学校学习,父亲上班时让孩子搭段车,父亲要是有事,母亲就陪着孩子来上学。
这对夫妇也许没有太多人知道,但他们用心培养的这个孩子却是无人不知,他就是信息时代的奇才、美国的首富:比尔·盖茨。
幼年的盖茨活泼好动,母亲玛丽总是想尽办法让他老老实实地呆在摇篮里,可是总也做不到。
“威廉,你看这孩子,总是在摇篮中有节奏地摇晃。”玛丽对她的丈夫威廉·盖茨说。
“是呀!”威廉走了过来,看着摇篮里的孩子,“多可爱呀!小盖茨,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摇滚歌星,这可不是我希望的。”他看了玛丽一眼,“我要让他成为一名律师,一个著名的律师。”
玛丽没有说话,她看着摇篮里的孩子,眼里充满了希冀。
小盖茨的父亲威廉·盖茨是一位律师,在法律界很有名气;母亲玛丽是一位教师,温文尔雅,很受人们敬重。小盖茨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环境中。
小盖茨慢慢地长大了,他总是显得与众不同。
“盖茨,过来和我们玩!”邻家的孩子叫他。小盖茨正骑在一匹玩具木马上,前俯后仰,自得其乐。他看了伙伴一眼,“我不去,我喜欢骑木马。”说着又加快了速度,他那摇摇晃晃的样子,让人看了直想笑。
似乎只有这摇摇晃晃才能够带给他无限的乐趣。
后来,他一直保持着这个独特的癖好,以至于微软公司的经理们开会的时候,一大群人坐在靠椅上都随着他摇摇晃晃地讨论问题,这成了微软公司特有的景观。
小时候的比尔·盖茨性格虽然好动,但是喜欢思考,更酷爱读书。
这一天,母亲玛丽回到家里,咦,小盖茨去哪儿了呢?她怎么也找不见,院子里的木马上没有他的身影。难道在书房吗?小盖茨喜欢读书,玛丽是知道的,可是威廉的书房都是一些供成年人阅读的书籍,他能看得懂吗?玛丽推开了书房虚掩着的门。
果然,小盖茨正聚精会神地坐在地板上读书,他读的书可不是一般儿童喜欢的连环画,也不是童话故事,而是《拿破仑传记》。这让玛丽大吃一惊。
“威廉,我觉得小盖茨有超人之处,我们应该给他做一些智力和思维素质的培养。”玛丽在吃晚饭的时候对丈夫说。
“那好吧!”威廉看着小盖茨,“从今天起,我们就用比赛来决定谁洗碗,好吗?盖茨?”
小盖茨高兴得跳了起来,说:“好吧!”
从此,盖茨的家里不断地做各种游戏,从棋类到拼图比赛,几乎所有的益智游戏都玩,每天吃完晚饭,比赛就开始了。
“我又赢了!”小盖茨总是高兴地跳到沙发上,指着爸爸说。玛丽和威廉总是相视一笑。其实,他们有时候是故意输给他,来培养小盖茨的思维能力的。
阅读和游戏,锻炼了比尔·盖茨非凡的记忆力。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泰勒来做客。泰勒是一位牧师,他听说盖茨读了很多书,就想考考他。
“盖茨,你读过《圣经》吗?”泰勒问。
“读过。”小盖茨用他特有的尖声尖气的声音得意地回答。
“那你能给我背诵一段‘登山宝训’吗?”
“登山宝训”是《圣经》中最冗长、最难懂的一段。有几万字的篇幅,没有非凡超群的记忆力,是很难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的。泰勒还没有遇到过一位能够背诵“登山宝训”的人。
只见小盖茨坐在沙发上,摇着小脑袋,用他那悦耳的童音开始背诵:“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就来到他跟前,他开口教训他们说……”
听着盖茨朗朗有词的背诵,泰勒惊呆了。
“他真是一个具有特殊才能的孩子,我无法想像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具有这么高的天赋,真是不可思议。”泰勒说。
在学校里,小盖茨更是超出了同龄人许多。他总是用最少的努力得最高的分数,老师和同学们都把他视为天才,因为小盖茨是个左撇子,同学们就都叫他“左撇子神童”。
盖茨三四岁时,母亲外出总是把盖茨带在身边。当她在学校里向学生讲解西雅图的历史和博物馆的情况时,盖茨总是坐在全班最前面,尽管盖茨是个好动的孩子,但在教室里他表现得比其他学生还要专注、认真。
盖茨从小酷爱读书,尽管他是个儿童,但他喜爱读成人的书。父母在这方面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在自己家里,他可以随意翻阅父母的藏书。
他7岁的时候,最喜欢读的书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阅读这本大全,一字一词地从头读到尾。小盖茨的父母还尽可能鼓励他和提供他各种机会,当他逐渐长大时,父母鼓励他参加童子军的野营活动,小盖茨从与其他孩子的相处中得到了友情的满足。
湖滨中学是西雅图一所著名的私立中学。学费虽然高得惊人,但是那里的教学水平却是一流的。学校重视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并且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与兴趣。
“盖茨,”吃完晚饭,威廉对儿子说,“你想去湖滨中学读书吗?那里可是西雅图最好的学校。”
“当然。”盖茨毫不犹豫地说,“那里都是聪明的学生,我最愿意和他们竞争了,爸爸,我不会输的。”盖茨做了个鬼脸,指着桌上刚刚玩完的游戏说,“就像是在家里比赛,我从来都不会输。”
“听说那里有计算机,是吗?威廉。”母亲玛丽说。
“是的,那里是美国最先开设计算机课的学校。”威廉摸着盖茨聪明的小脑袋,“盖茨,你在那里可以学习计算机。”
“计算机是什么?”盖茨一脸茫然地问。
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一天,盖茨成了湖滨中学的学生,从此,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从盖茨进湖滨中学那间小计算机房的那一天起,计算机对他就产生了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15岁时,他就为信息公司编写过异常复杂的工资程序。对此,盖茨的父母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1973年春,他被哈佛大学接受为学生,他便一发不可收拾,经常在计算机房通宵达旦地工作。有好几次,盖茨告诉父母,他想从哈佛退学与他人一道干计算机事业。父母虽然不希望孩子就此辍学,但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父母请了受人尊敬、白手起家的一个著名企业家——斯托姆来与孩子仔细交谈。斯托姆在认真听了盖茨的想法之后,没有劝阻他,而是鼓励他好好干,盖茨的父母也听从了斯托姆的意见。
1977年盖茨正式退学。他不是厌倦哈佛,而是希望另有远大前程。进入80年代后,IBM开始寻求合作伙伴,在与盖茨交谈了5分钟后,IBM的人认为这是与他们打交道的最出色的人物之一。此后,盖茨为自己写下了更引人注目及有趣的故事,最终建立了一个软件帝国,成为了影响一个时代的电脑天才。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