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良好习惯是构成健康人格的基础

13年前 [07-31 08:36 周日]

良好习惯是构成健康人格的基础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是1989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雷可斯塔等人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OCEAN)。也就是说他们把人格分为5个方面来描述。

第一是开放性,包括:具有想像、情感丰富、审美、求异创造、智慧等;

第二是责任心,包括:胜任工作、公正、有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

第三是外倾性,包括: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

第四是宜人性,包括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

第五是情绪稳定性,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从这五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其中许多因素是和人的习惯有关系的。 

人格的五个方面均与习惯有关

  孙:张老师,您好!您是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也是本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正在进行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组长之一,您能否从心理学上对这一课题做出详细的解释?

  张:这可能需要先从习惯对人的重要性说起。

  孙:好的,请您先谈谈为什么说习惯对人很重要?尤其对21世纪的人更为重要?

  张:因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做许多事情。比如学习、工作、与人交往等等,这些事情都需要有很多活动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人总是要去""、去"",光躺在床上是没有办法完成各项任务的。既然要活动,就需要很多技能性的、习惯性的行为。所以说,习惯和人的有效学习、有效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孙:可是,许多人不太在意自己的习惯或者孩子的习惯,总觉得这是件小事情。父母可能更看重孩子是否有理想,是否学习成绩好、有竞争能力,是否人际关系好,是否适应环境等等。

  张:这也正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您刚刚说的这些其实都和人格非常相关。孩子是否有理想、有信心、有道德、爱学习,这些项目都包含在一个人的人格当中。的确是这样,一些成年人不太在意习惯问题,但我知道父母们是非常重视孩子的人格培养的。所以,我们的研究要从习惯和人格的关系入手,看看习惯和人格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从而找出培养当代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重要方法。

  孙:也有些父母觉得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物质条件都很好了,再培养习惯没有什么意义,只要把能力培养好了,将来有竞争实力就行了。

  张:正因为现在少年儿童的成长条件好了,才更容易滋长出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过去穷人家的孩子,即使不培养节俭的习惯,他也能自然形成,因为他没有浪费的环境。习惯与工作、学习的关系、与当前的国情都有很重要的关系,如果不注意培养好习惯,可能素质教育的目标会落空的。

  孙:那么,根据您的理解,您认为什么是人格呢?我觉得在许多人看来,人格是很学术的名词。

  张:这主要是因为还有太多的人不了解人格到底是什么。其实,人格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只要认真观察,你会发现人格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事业中、学习中。比如,这个孩子很喜欢学习、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人热情、坦率、谦虚等,这些词语都是人格的表现。

  孙: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做过"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那是全国首次进行的大规模的独生子女人格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心理学上关于人格的定义已经有50多种了。

  张:是的。但是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是1989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雷可斯塔等人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OCEAN)。也就是说他们把人格分为5个方面来描述。

  孙:您能详细说说这5个方面都是什么吗?

张:第一是开放性,包括:具有想像、情感丰富、审美、求异创造、智慧等;

第二是责任心,包括:胜任工作、公正、有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

第三是外倾性,包括: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 第四是宜人性,包括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 第五是情绪稳定性,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

从这五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其中许多因素是和人的习惯有关系的。 

  孙:在情绪稳定性这一条中,也有许多不好的方面,比如焦虑、敌对等等,该怎么理解呢?

  张:这些当然是些不健康的人格。其实,人格有一个最高点,也有一个最低点,我们的研究就是要从习惯入手,慢慢改掉这些不健康的人格,培养健康的人格。

  习惯与道德相辅相承

  孙:在研究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在进入大学或者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以后,却屡屡出现问题。比如,有的人没有办法适应集体生活,乱翻别人的东西、不能顾全大局,还有的人在公共场合随意乱扔废纸、随地吐痰等,也有的人人际关系很糟糕,甚至为了竞争而自杀或杀人。这些应该说都是人格不健康导致的。 

  张:对,但是这些问题也是从小没有培养起好习惯造成的。表面看,这些都是道德问题,但事实上人的人格、道德、品德、习惯是有联系的,而且有很密切的联系。像你刚刚说的那些情况,他们虽然成绩好,但在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这些缺陷就是人格缺陷。但它表现在一个人的道德上。所以我们在形容这些人的时候会说他"缺德""没有修养"

  孙:也有一些人常常表现为"两面人",即在家里一个样,在外面一个样;自己的时候一个样,在他人面前又一个样。比如,有的人在家的时候特别爱干净,甚至干净到有洁癖,但在外面却把垃圾随便倒、把痰吐在墙上,或者不冲厕所。当只有自己的时候,把所有的灯都打开,不怕浪费电。但有同学在的时候又会表现出很关心集体的样子。这样的行为怎样解释?

  张:正因为这样,我才说要把习惯和道德联系起来。应该说习惯和道德是相辅相承的关系。好的习惯可以渐渐形成好的品格和道德,好的道德约束又支配着人重复好的习惯。习惯其实不只是简单的动作重复,它是受人的道德支配的。如果不把道德和习惯联系起来的话,就比较容易形成您所说这种行为不一致的习惯。习惯虽然已经成了自动的行为,但自动了并不一定说和道德没关系。

    孙:为什么说人格、道德、品德、习惯有密切关系?

  张: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道德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意识和倾向,要把道德化为每个人的行为,道德就在悄悄地起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呢?因为道德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规范,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又是由他的行为构成的。所以也可以说,道德是外部的,转化为人内部的东西就是品德。品德是什么?品德是人的行为的内化。行为呢?又和人的习惯有关,因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 

  孙:这样就可以反推出来人格是怎样形成的,是吗?

  张:是啊。如果反过来说的话,就是当一个人培养了好的习惯之后,他的这些自动化行为会渐渐内化成他的品德。这些好的品质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就表现为好的道德。这样,这个人健康的人格就显现出来了。

  孙:您认为人格形成的因素还有哪些?

  张:人格是遗传和后天决定的。后天因素又包括环境、教育等。而环境和教育都对习惯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我们这次"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更加有意义。

  孙:根据我们以往的了解,习惯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越早培养越好,因为人在幼年时期最有可塑性,就像橡皮泥一样,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比较容易的。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三岁决定一生"。那么您认为人格培养是不是也这样呢?

  张:应该说有很大关系。低年级孩子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可塑性,尤其在6-12岁期间更是这样,因为他正处于发展当中。这时您可以给他做很多规定,他虽然不懂为什么,但因为是在形成中,所以就不费劲。另外一个是模仿性。小孩子的习惯形成有很多是模仿形成的,家庭和老师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大,但许多家庭和老师不太注意这一点。比如多数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比较愿意买书看,其实父母未必有意培养了孩子这个习惯,而是因为他的父母总是在看书、买书,这样孩子渐渐就模仿而成了。习惯和人格有密切关系,所以人格的培养当然也是早些比较好了,这样孩子更容易形成健康人格,对他未来的成长是相当有利的。 

  习惯培养要有时代性

  孙:这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哪些?

  张:本次研究主要重视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的研究,从习惯的角度来探讨人格的问题。

  孙:以您多年来的研究和体验,您认为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都包含哪些方面的具体内容? 

张:做人方面要做到几个学会:

1.真爱。它的特点就是双向的爱,既能接受爱也能付出爱。现在有些孩子只会接受他人的爱,却不会付出爱。另外,我把诚信等也放在了这里;

2.要学会自信自强;

3.理解尊重和宽容;

4.与他人互相帮助;

5.要务实,要言行一致;

6.乐观地对待任何挑战,有积极的心态。

  孙:您再谈谈做事应该具备的好习惯?

张:做事方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计划,要有始有终。现在一些孩子做事往往虎头蛇尾;

第二,就是要善于自我评价和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做事要善于求异和创新,不墨守成规;

第四要有毅力,要善于克服困难;

第五,要善于合作。在做人方面我们提互相帮助,在这里我们从做事的策略出发,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去完成比较困难的工作;

第六,要善于利用资源和开发资源。每个人的资源都不一样,善于利用他人的资源,善于开发自身的资源和潜能。 

  孙:那么您认为21世纪学习习惯应该有哪些呢?

张:我认为21世纪学习习惯应该有下面几点:

1.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

2.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习惯;

3.虚心学习、集思广益、合作交流的习惯。未来是一个多学科结合的社会,需要集思广益;

4.多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学科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5.要有问题意识,善于提问题;

6.反思的习惯;

    7. 多通道学习的习惯,眼睛看、耳朵听,善于利用媒体计算机学习的习惯。基本上就这些方面吧,当然面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这些习惯还要细化。

  孙:习惯是个自动化的行为,我们常常希望人能主动去做,但是有时是很困难的。请问习惯的培养能靠强制执行吗?

  张:必要的强制是需要的。比如我们要求孩子回家以后要洗手,如果我们跟他讲道理,讲细菌是怎样来的,危害有多大,太小的孩子不会懂细菌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给他一个要求,要求他每天回家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洗手,每天洗每天洗,渐渐就形成了习惯。这样,等他大些的时候,懂得了一些道理,他就更能够遵守。所以未必要孩子理解了才去做,不理解的时候也要去做。

  孙: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具有五大健康人格:充满信心、乐于助人、渴望友谊、积极寻求发展、兴趣广泛,同时也发现他们具有一些人格缺陷,比如在伙伴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勤劳节俭较差、学习兴趣缺乏等。可以说,这些人格方面的描述都是具有时代性的,那么我们在培养习惯的时候也要注意时代性,是吗?

  张:非常正确。现在我们提出20个字的社会公德,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与过去的《三字经》里提到的一些是不一样的。过去"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现在也未必是这样了。现在我们倡导收集信息、创造、求异、反思等具有时代特点的好习惯。这些要求和目前时代对人的要求是密切关联的。因此,我们在这次研究的时候要重视两个方面的习惯研究。一个是基本性的习惯,一个是时代性的习惯。

  孙:基本性的习惯是什么?时代性的习惯是什么?

  张:基本性的习惯,就是那些哪个时代都倡导的习惯。比如"认真做事"就是哪个时代都提倡的习惯,是基本的习惯。但如"合作",在过去也许提倡"老死不相往来"。所以"合作"就是比较具有时代性的好习惯。

  孙:习惯还有哪些分类?

  张:在心理学上有"动作型技能""智慧型技能"的说法。习惯也是一种技能,因此也可以分为"动作型习惯""智慧型习惯"。比如,"做事有计划"就不是简单的动作习惯了,而是"智慧型习惯"。还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习惯;个性化习惯和社会性习惯。我们本次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重视基本习惯和时代性习惯的研究。当然也会涉及到动作型习惯和智慧型习惯,积极的习惯和消极的习惯。

  细化习惯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形成人格

  孙:您认为在培养这三大习惯的时候是否应考虑到年龄段特征?

  张:是的。我认为这些习惯之间不能机械地用年龄划分开,比如几岁到几岁培养学习习惯,几岁到几岁培养做人习惯,只能说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在要求、水平、层次上要有差异。

  孙:能举个例子吗?

  张:比如,同样是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在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就要求他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到四年级至六年级,同时是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我们就要求他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和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的推理能力;在初中年龄阶段,要求学生收集、选择、处理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大胆的猜测。从这三个阶段来看,同一个习惯,在内容、水平、要求上都有不同,越来越高。还比如,同样是培养一个人"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讲,我们应该要求他们在玩的时候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玩完以后自己收好;对小学生来说,就要要求他们看书做作业的时候要认真,写完以后才能去玩;对于青年来说,就应该要求做事有责任心。从收玩具到做事有始有终,再到责任心,这样就形成了人格五大块中的一块。

  孙:这也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吧?

  张:是的,我们在本次课题研究中,就是希望能够提出一些很具体的标准,然后家庭、学校都可以有可供参考、操作的内容。再比如,同样提到合作习惯,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要求他具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到了四年级至六年级,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到了初中,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有了这样比较细致的要求和层次,就比较好培养了。过去我们都知道习惯很重要,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做,也没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所以,提出不同年龄阶段习惯的不同层次、不同操作要求,是本次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孙:看来习惯培养有很具体的年龄特点和年龄要求啊。

  张:是啊,如果要求不合理,不符合年龄特点,孩子就做不到,那么想让他培养成相关的人格特征也是不可能的。像我们要求孩子有合作精神,在小的时候,就是要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但这个要求至少要从三岁以后开始,因为三岁以前的孩子,他的年龄特点就是"自我",你要求他和别人一起玩是做不到的,他玩着玩着就又自己去玩了。

  孙:综合起来看,您认为人格与习惯是怎样的关系呢?

  张:如果以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雷、可斯塔等人提到的大五人格为例来看,很多人格都和人从小培养的良好习惯有关系。所以说,良好习惯的积累和深化有可能是构成健康人格的基础。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还需要在研究中进一步证实。在他提到的开放性中有求异、创造等人格特征,那么在培养习惯的时候就可以从提问、反思等方面入手来培养。另外,如果一个人具有健康的人格,也会帮助他形成好的习惯。当然,我们不能机械地说一个人有了好的习惯,他的人格就一定是健康的。人格中有些东西和习惯没有太大关系,比如冲动、脆弱等。应该说,这两者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孙:您认为在习惯培养方面,家庭和学校该怎样参与才更有效呢?

  张: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努力才能有良好的效果。任何一方面作用不利,都会影响这个工程的有效性。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合不同,可能在角度上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要求是一样的。

  孙:谢谢您的详细解释。看来本次研究既有理论价值,更有实用价值。来源:网上家长学校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