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记第四讲(四)
13年前 [08-02 14:14 周二]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如负薪”的典故,说的是汉武帝时代官拜会稽郡太守朱买臣的故事。《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
朱买臣未仕前,住在苏州城西穹窿山麓,因家贫又好读书,不得不靠卖薪度日。每次卖柴,他都是且行且诵古书,怡然自得。妻子崔氏见了觉得很丢人,跟他闹离婚。朱买臣劝说妻子:“我年五十当富贵,现己逾四十,俟吾富贵,当报汝功”。崔氏再也熬不下去了,就改嫁他人而去。
其后,经同乡严助推荐,朱买臣为汉武帝“说春秋,言楚词”。武帝大悦,封朱买臣为中大夫、文学侍从。朱买臣曾为武帝征伐东越出谋划策,后官至会稽太守。
朱买臣至会稽任太守时,“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就停车带回太守府中,供他们食宿。其妻十分差愧,自缢而死。元代有无名氏《朱太守风雪渔樵记》的杂剧,讲的就是朱买臣的故事。
今天,苏州穹窿山东铜岭下有一块高大的盘石,相传为朱买臣昔时的读书处,又称“读书台”。山上的拈花寺,相传为朱买臣故居的遗址。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朱买臣因弹劾御史大夫张汤不实,武帝怒而将其处死。
“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北宋时期,四川有一个名叫苏序的人,从小不爱读书,晚年却读起书来,还写了不少诗。苏序有三子,依序是苏澹、苏涣、苏洵。苏澹和苏涣都以文学举进士,苏涣更是进士及第。衰落的苏氏家族开始中兴,并为五代以来的眉州贡举破了天荒,读书风气为之一变。后来眉州出了学者千余人,苏氏一家确实起了示范作用。两个哥哥高中进士,对苏洵来说应该是一个有力的鞭策,但苏洵还是游荡四方,不用功读书。十八岁上苏洵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十九岁结婚以后干脆就不再读书了。
苏洵的妻子程氏,是大理事承程文应之女,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颇有文化修养。她对苏洵的所作所为,非常忧心,常常为此闷闷不乐,担心她的夫君会从此断送了前程。苏洵也察觉到妻子的忧虑,开始悔其少时不学之过。二十七岁的时候,他终于幡然悔悟,终日端坐,奋发力学,不再出游。苏洵在二十九岁时再度赴京考进士,尽管他为人聪慧,辩智过人,但因其所学与科举考试要求的章句、名数、声律之学不合,结果还是没有考上。三十七岁时,宋仁宗举办特考,他再度赴试还是没有考上。就在此时,他在异乡接到父亲苏序的死讯,急急赶回家中奔丧,心中非常难过。
常人受到这样的剌激,通常都会放弃读书。但是苏洵却由此领悟到,人不应该为了考试而读书,故此绝意功名不再走此科举之路,开始为自己而读书了。苏洵毅然烧掉过去为考试而做的几百篇文章,重新阅读古书。他忽然发现不为考试而读书,书中的精华反而尽赴眼底,真正尝到了读书的乐趣了。
苏洵如此用功八年,前五年养精蓄锐,不写一文。五年之后,方才动笔将心中的所积所感一吐为快。他的文章文风古朴、文理深邃、文意幽远,得到欧阳修等文坛领袖的赏识。嘉佑元年,苏洵亲自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赴试,一举成功,双双及第。两个儿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父亲纯朴的文风。苏洵与苏轼、苏辙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继“三曹”以后的“三苏”,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可惜苏洵年寿不永,死时仅五十八岁。
苏洵的大儿子就是苏轼、苏东坡,号老泉山人。“苏老泉”实际上说的是苏东坡,后人张冠李戴以讹传讹,把称谓搞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