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创新家长培养创新人才
主讲:顾晓鸣
题记一
所有的孩子降生时都具有天赋,
但如果没有因材施教,形同不过是潜在的可能而已。
只有寻找到隐藏的1%天赋,才能通过其余的99%的努力塑造天才。——摘自《撼动世界的领袖以创意头脑取胜》
题记二
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只会按照产品说明书工作就可以了,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拥有与众不同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人才。家长朋友们,试想自己精心培育的孩子遭遇机器零部件的待遇,成为机器的附庸,该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郑喆熙(韩)
题记三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告诉我们,当家长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能力后,就会大大减少家庭教育失误率,这是良好家庭育人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不会成为应试教育和不良社会环境的牺牲品。——顾晓鸣
零点思索:动车事故再次告诉我们培养创新人才刻不容缓。
从家庭教育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
(一)创新家长育创新人才
(二)什么是有创意的头脑
(三)如今是创意头脑时代
(一)创新家长育创新人才
案例一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地倾向于超现实主义。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父亲——世界上最出色画家的启蒙者(来源:中华家庭教育网名人家教中心)
毕加索从小就迷上了绘画,只对画画感兴趣,只要一看到纸,就顾不上其它的事情了,甚至数理课也为他打开了绘画世界之门。(毕加索青年时代一书作者,诺曼·梅勒)“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他常把‘7’看成是倒过来的鼻子。所以面对着这些刻板而没有生命的数字,他该怎么办呢?每次看到‘7’,便想像成不同类型的鼻子,对于不同的鼻子,他又联想到不同的人,由此想得更多更远。”
毕加索经常为小时候父亲教他绘画,而心存感激。但是在他长大之后,荷西却要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他自己作为一个画家的事业,以失败而告终。(传记作家 朋友,约翰·理查森)“我认为,毕加索想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画家的雄心,主要来自父亲的失败经历。这是毕加索决心成为世界上最出色艺术家的根本原因,就是成为世界上最出色的画家。”
从13岁开始,他就画油画了,为母亲、妹妹和姨妈画肖像,当然还有他所敬爱却陷于绝望之中的父亲。(传记作家 朋友,皮埃尔·戴克斯)“毕加索画的第一幅父亲肖像,表现出父亲的失落。肖像刻画出人物的心理,笔触敏锐。”
毕加索会说话之前就已经拿着铅笔模仿他父亲画画了。(传记作家 朋友,约瑟夫·法布勒)“他母亲常说,他学会叫‘爸爸妈妈’后,就会说‘piz’——铅笔。因为他常常看到父亲画画,也想尝试。这是他的本能。”
毕加索小时候就很有艺术天赋,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左邻右舍都称叹不已,称毕加索为天才。然而,这个“天才”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对于他来讲简直就是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鸟儿。而且他似乎永远都学不会枯燥无味的算术。他无奈地对父亲说:“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脑子里根本就没去想。不是我不努力,我拼命想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就是办不到。”而且他为此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毕加索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
就连老师也认为这孩子智力低下,根本没法教,他经常在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毕加索的母亲听了又羞又恼,觉得无脸见人。左邻右舍也不再为他的绘画天赋叫绝,而私下议论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几幅画有什么用。”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
毕加索的父亲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绘画是极有天赋的。他对孩子有真正的理解和赏识。他对儿子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依然是个绘画天才。”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毫不费力就能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也渐渐忘记了自己功课方面的“无能”。
但是,嘲讽却并没有就此停息,反而愈加猛烈。小毕加索脆弱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他变得不爱说话了,更不爱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这个时候,父亲每天坚持送儿子去上学,一到教室,父亲便把画笔和用作模特的死鸽放在课桌上。父亲成了儿子强有力的心理依靠,似乎离开了父亲,毕加索根本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以至每天上学,必须得到父亲会来接他回家的承诺后,毕加索才会松开父亲那温暖的手。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了毕加索的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因为他可以带上一叠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像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
点评一:作为毕加索的老师,存在着错误的教育理念。即使他在功课上有缺陷,也不应该讽刺他。我们现在有的教师经常恨铁不成钢,用分数来衡量孩子的一切。把成绩差的孩子一棍子打死,认为他没有出息,没有前途。作为老师应该看到孩子的优点,尽量给予他们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点评二:作为家长,赏识自己的孩子,不是容忍孩子一错再错的缺点,也不是盲目地溺爱,如果孩子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弱点”,而我们又一味不顾实际情况,恨铁不成钢,以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对待孩子,这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因为全世界都可以嘲笑讥讽他,都可以遗弃他,而作为父母的你却不能,只有你能给他信心和勇气,让他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健康地对待自己、对待人生。毕加索的父亲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孩子,尽可能地表扬孩子所长,避孩子所短,使孩子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一名有创新意识的父母,并没有按照常规以分数论英雄,而是客观地按照孩子的天赋培养孩子,这就是我人期望看到的创新父母。没有创新意识的父母就没有创新孩子的培养。
点评三:许多孩子尽管有着杰出的才能,但小时候若是没有父母的帮助,其才能很难得以发挥。如果小毕加索对绘画产生兴趣,大部分语言都通过图画表现给父母时,父母强求他“说话”,一手将画本夺走的话会怎样呢?如果父母看到他得的分数勉强及格,觉得只是埋头画画太“不务正业”,而强求他“不要只是画画,快去学数学和科学”,又会怎样呢?也许毕加索会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即使成为了画家,也不会成长为我们记忆中的伟大的“毕加索”。
案例延伸:1913年5月,他得到父亲即将去世的消息,他立即赶回西班牙,希望能见父亲最后一面。(传记作家 朋友,约翰·理查森)“他不喜欢儿子的所作所为,他那时对毕加索非常失望。他认为毕加索应该成为一个伟大的学院派画家,挣很多的钱,画一些宗教题材的画或者为大型艺术展作画。但毕加索却一意孤行,成了立体主义画家。”
对父亲的死,毕加索深感悲痛。父亲给了他一切,但最终不能相互理解。荷西一生都被禁锢在传统之中,而他的儿子不仅冲破了这些传统,甚至标新立异。帕布罗·毕加索成了二十世纪艺术界中最著名的人物。
案例二
问:假如您的孩子在学校时的功课差极了,老师说这个孩子的智力有问题。看上去这个孩子的确有些沉默寡言,但这个孩子可以一个人坐在屋前的花园里对着花草小虫凝望很长时间。
您怎样教育他呢?
有一个孩子,在学校时的功课差极了,老师说他的智力有问题。看上去,他的确有些沉默寡言,他可以一个人坐在屋前的花园里对着花草小虫凝望很长时间。
孩子的母亲认为,如果孩子没有一些自己的乐趣,那他的生活还会有什么色彩?
妈妈支持儿子去花园,还让他的姐姐也一同去。母亲对儿子和他的姐姐说:“比一下吧,孩子们,看谁通过花瓣先认出是什么花。”儿子总是比姐姐认得快,母亲每次都吻他一下。
对儿子来说,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啊——他能够回答出姐姐无法回答的问题,他能够认出许多植物和动物的名称,他甚至能通过观察蝴蝶翅膀上斑点的数量,判断它们的分类。
就是这位醉心于鸟虫花草的孩子,多年后成了生物学家,创立了著名的“生物进化论”。他就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生物学家查理·罗伯特·达尔文。
这个例子还有一个经典之处,就是母亲看到了孩子的天赋和孩子的优势,用孩子的长处去激发、鼓励和保护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放大孩子的“不足”(孩子的短处),再用孩子气短处去与别人的长处相对比。放大镜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天赋和长处,这已经成了家长制造和培养问题孩子最快捷方式方法。
案例三
做具有创新意识的父母方法很重要
——不切实际地夸赞对孩子的影响
案例
看到宁宁的画,妈妈脱口而出:“宁宁画得真好!我家宁宁最棒了!”听了妈妈的夸奖,5岁的宁宁不但没有高兴,反而不屑地说:“你就会说‘最棒’了,还有没有新鲜点的。”
宁宁妈非常认可赏识教育的观念,所以,时常把“你真棒!”挂在嘴边。在儿子3岁前,自己的“赏识”似乎还能激发起儿子的热情,可是,随着儿子年龄不断增长,他对妈妈的夸奖越来越不屑了。
点评:很多父母认为,赏识孩子就是告诉他们“你真棒!”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认识。孩子比较轻松地做成了某件事情,父母如果给予不切实际且大张旗鼓的夸赞,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可能他会相信自己真的很棒;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接触的环境越来越广,在与周围小朋友比较之后,他会发现,父母的夸赞有很多水分,渐渐地,父母口中的“你真棒!”就不值钱了。看起来,这并不是什么大事,然而,它给孩子的成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却不容小觑——
1.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降低。
2.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降低。孩子一旦意识到自己没有父母夸奖的那么好,他就会开始怀疑别人对他的评价,觉得大家都在骗他,他的自我价值感反而会因此降低,进而变得很自卑。到了那时,不管父母怎么鼓励他,他都很难自信地面对外面的世界。
3. 孩子变得自大、自负。有些孩子可能会把父母的“夸赞”当作自己的保护层,他们宁肯相信这些有利于自己的评价而在无意识中屏蔽外界信息,从而变得目空一切。
特别提醒:
父母对孩子的夸奖应该是经过认真品味后的真正欣赏。因此,不要泛泛地夸孩子画得好,而应用心欣赏孩子的画,你可以夸奖孩子主动完成绘画,态度非常认真;也可以夸奖孩子的画中有某些细节处理有进步……记住:夸奖孩子的动机与态度要比夸奖结果更重要哦。这个过程就是在培养一个孩子良好创新品质的过程。
案例四
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培养——想象力的源泉:联想力
孩子:是苹果!
妈妈:对。苹果又红又圆,甜甜的酸酸的。
孩子:桔子也是。桔子汁也很好喝。(孩子开始联想了)
妈妈:(要进一步引导和开发孩子的联想能力)那我们也做些果汁吧。先买些水果,到那里去买呢?
孩子:去市场,那里有许多水果。
妈妈:对,市场有苹果、桔子和草莓,还有什么?(有意让孩子去想,而不是父母都说出来)
孩子:还有豆芽,还有豆腐。
妈妈:说的好,市场有这么东西,人也一定很多。
孩子:人们都提着篮子去买菜。
妈妈:我们也要提着篮子买许多东西,买些什么好呢?
……
点评:和孩子对话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似乎没有尽头。这样分段思维,由一个类推出另一个,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孩子联想力的过程。这样对孩子气培养完全源于生活中,源于父母的引导和教育,这是学校教育无法代替和补充的。
创造力的根源是想象力,想象力的源泉是联想力。孩子的联想力越丰富,就越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
(二)什么是有创意的头脑
在韩国有这样一个问题:从首尔到釜山最快到达的方式是什么?是飞机吗?是高铁吗?是轿车吗?都不是,征集最佳答案荣登榜首的是——“和好朋友一起去!”能够回答出这样的答案的就是有创意的头脑。
选择飞机、高铁两种答案的人,都是被应试的结果。我们现在的孩子就是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创新和创意,需要我们从家庭这个教育的源头补课,培养孩子成为创新人才。否则只靠目前的学校教育实在是太可怕了,就象刚刚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大事故动车事故。
我们现在社会需要培养创新人才,这一点总理在温州事故现场也强调了。而培养这样人才只靠目前的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这个问题和动车事故类似,甚至动车事故出现时,我们培养的人连“标准答案”都不会了……
更不要说那些设计人员、参与验收的专家团里的大学教授们……培养有创新精神、有创意思维的新一代需要从家庭教育开始。
传统中的封建思想不破,中国很难快速发展,更难推进民主进程。——类似动车的事故还将发生,因为,没有监督,没有制约,“儿子必须听老子的”。
我们再来看看两个例子?有创意的头脑应该怎样回答——
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怎么看不懂啊?”毕加索说:“听过鸟叫吗?”“听过。”“好听吗?”“好听。”“你听得懂吗?”
假如你有第三只眼睛?你要把第三只眼睛放到什么地方?
招聘员工考察重点是放在创意力上
许多企业都认识到,21世纪创意就是竞争力的源泉。在招聘面试时,他们会有意选拔那些回答新颖或是别出心裁的员工,而不是程式化老套作答的人。比如,这样的问题怎样回答:向一位视觉障碍者说明一下黄色?
其实,这是一个根本没有标准答案的一道题。
(三)如今是创意头脑的时代
没有创新头脑的孩子十分可怕甚至可悲。
从富士康N连跳说起——让我们的孩子不要沦为机器的附庸和机器的零部件。
点评: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的家庭教育所至,另一方面是程序化的学校应试教育模式,把学生当成了应试的机器和工具。
为什么我们反对,也是害怕我们的孩子被应试教育绑架,成为应试教育的产品甚至是牺牲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只会按照产品说明书工作就可以了,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拥有与众不同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人才。家长朋友们,试想自己精心培育的孩子遭遇机器零部件的待遇,成为机器的附庸,该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
来自微博的例子:博士后与农民工——某企业引进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经常有空盒流过。厂长请一个博士后花了200万设计出了自动分检系统。一乡镇企业遇到同样问题,农民工花90元买一大电扇放在生产线旁,有空盒经过便被吹走。启示:文凭不代表能力;知识不一定能转化为生产力;能吹最重要!
案例:只会回答“标准答案”是不够的
这个故事发生在保加利亚和前捷克之间的篮球比赛中。当时比赛到了最后关头,保加利亚队以2分之差领先。不过根据小组循环制的规定,必须净胜对手5分以上才能确保出线,而现在只剩余的时间只有8秒。
大部分人认为,保加利亚队在最后来进攻中只能投3分球才能够胜出。不过,这种战术并无成功的保障。于是,保加利亚队教练请求暂停布置战术。再次上场的选手们突然停止进攻,其中一名队员故意将球投入自己的篮筐,比分平了。教练授意下的乌龙球与所有的人想法完全不同。球员们虽有疑惑,但很快就对教练的逆向思维感叹不已。最终,在加时比赛中,保加利亚队以8分的优势赢得了胜利。
韩国的教育专家郑喆熙认为:创意性思考倾向可以大致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自发性。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拥有乐观的态度。
2、执着性。为了解决问题不断搜集资料,表现出解决问题的持之以恒的意志。
3、独立性。不执着于他人的评价,而是认可自己想法的价值。
4、开放性。观察各种事物,尊重其他人的意见。
5、正直性。对自己的想法和观察到的结果如实接纳并表现出来。
6、敏感性。对周围的一切始终存有质疑和好奇心。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