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沟通,需要把握一个原则: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人的情绪,是表达感受的工具,当感受从内在向外界显现时,就是情绪。
每个人都有许多感受。孩子也是一样的,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情绪上,而忽视他们内心的感受。这样一来,孩子的情绪会被父母强制压抑下来,而造成孩子痛苦、无助、不被接受、不被认可的负面情绪其实只是被压抑在心里,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下面,是两个做法不同的个案对比。
个案一:
儿子:妈妈,我不想去上学了。
妈妈:没有事,儿子,大不了爸爸妈妈养着你,我们用退休工资养你。
儿子:我才不要您们养我,我还是上学吧。
结果是,孩子回去上学了,他还是会经常抱怨学校的教育,抱怨老师。他的父母就听他说,安慰他,孩子还是坚持在学校读书,有了父母的情感支持,他轻松快乐的面对着发生的一切。
个案二:
儿子:妈妈,我不想去上学了。
妈妈:为什么不想上学了?
儿子:上学一点用处有没有,我就是不想上了。
妈妈:怎么没有用处,多学点知识,你就能考个好大学,将来对你的生活有好处。要是不上学,你将来能干什么?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儿子:我不一定要上大学,上大学出来照样找不到工作,我想去开个蛋糕店,快快乐乐的生活,我可不想跟你们一样,每天按时上下班,无聊死了。
妈妈:怎么无聊了?我们的生活更有保障,有公积金、保险,要是干蛋糕店,也不是每天都有生意,很辛苦,要是生意不好,你吃什么?
儿子:那我也愿意,只要不去上学就行。
......
无数次冲突之后,尽管父母讲了很多的大道理,孩子却坚定了不去上学的信心,他更想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最终,孩子休学,一直在家。
这两个案例中,孩子的感受都是一样的,他们可能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和老师、同学的相处出现了问题,或者是有其他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他们对妈妈说不想去上学,是因为那些事情让他们感到不安、困扰,想跟妈妈说出来。第一位妈妈,完全理解孩子的感受,及时给孩子感情支持,孩子在父母身上感受到了爱,让他有勇气有信心去面对发生的事,继续去上学。而第二位妈妈则相反,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负面感受,只是关注孩子的情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说的那些话上,没有去考虑孩子出现这些情绪的真正原因。妈妈所说的那些话,一再否定孩子的感受,更引起了孩子的抵触情绪。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见解和分辨能力,这样和孩子争论下去,只会使冲突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了不想看到的结果。
而出现这两个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两个妈妈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能力。
第一位妈妈,是一位家庭教育专家,不断地在学习,她深深懂得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爱与情感上的支持,而不是去横加干涉,她给孩子的,是真正的爱。
而第二位妈妈,不懂得家庭教育,更不懂得该如何去爱孩子,以爱孩子的名义做着伤害孩子的事,孩子也感觉不到父母对他的爱。用自己的观念去否定孩子,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恐惧放在了孩子身上,无视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
第一个妈妈,是我们都知道的王慧辉老师,而这第二个妈妈,就是我。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我已经深深懂得,孩子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爱,让我们的爱去支持孩子,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有勇气和信心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孩子祝福!
所以,学习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多去理解孩子的感受,避免和孩子发生不必要的冲突。这样,才不会出现我们和孩子都不想看到的结果。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