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应对孩子间的冲突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根本不存在孩子间的冲突问题,可一旦出了家门,孩子间需要交往与交流,上了幼儿园,更离不开相互间的沟通。这样,孩子间的冲突自然无法避免,身为家长,在保持一颗良好心态的同时,该如何巧妙应对孩子间的冲突问题呢?
先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人公及环境背景。
【人物介绍】
洋洋,小帅哥,今年 9岁;
果果,小帅哥,今年4岁。
【背景介绍】
洋每逢周末都会跟着爸妈回外婆家,果这段时间则长期居住在外婆家。不在一起时,彼此惦记;相聚到一起,除了欢乐还有吵闹。两小人动不动为了某个东西,或某个意见不统一,挑起“战争”,之后闹得哭的哭,气的气,不欢而散。当然,散的时间是短暂的。
【事例一】突如其来的大打出手
洋和果在堤坝上玩,看到地上有一些黄豆,因为雨后进了水,开始鼓胀、发芽。洋提议种豆子,果随声附和。洋挑选地盘,果屁颠颠地跟着。我负责捡黄豆,他俩负责种豆。每人两颗豆,开始忙活。
我再次出发,捡回十颗豆子。洋指着旁边的地,对果说:“你到那边去种。”果不同意,继续在原处种。“这边已经种了,不能再种了!”洋提高了嗓子,表示不满。果随手推了洋一下,也表示不满。洋本能地反击。果回头与我的目光相撞,大哭起来,“妈妈,哥哥打我,哥哥打我!”
【分 析】
大孩子一般不喜欢与小孩子玩,总嫌小孩子碍事,而小孩子恰恰总喜欢做跟屁虫,跟着大孩子玩。此时的洋一定嫌果碍事,破坏了他种下的豆子。果呢,是个不甘示弱的孩子,凡事总想尝试,一旦被拒绝,行动比语言表达得更快。于是,有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打出手场景。
【处 理】
我想告诉果,你不该碰哥哥的地盘,可孩子还不明白什么是谦让,或者说在涉及自身利益时,物权意识让他觉得那个地盘是自己的,不能退让。我想告诉果,你先打了哥哥,所以哥哥才会反击,打了你。可觉得这么说,并不能解决问题。我突然想起了绘本中的一段话,“好朋友偶尔也可以吓唬一下的”——好朋友偶尔也可以打打闹闹的。
我笑着对两个孩子说:“你们知道吗?卡梅利多有个好朋友叫贝尼奥。有时候贝尼奥想玩卡梅利多的玩具,可是卡梅利多有点舍不得,贝尼奥很生气,出手要抢卡梅利多的玩具。卡梅利多也很生气了,出手回击了贝尼奥。最后,你们猜怎么样?”这么一问,果不哭了,洋的眼里也放着光,都在等着我的下文呢。
“结果呀, 卡梅利多的眼睛被打肿了,贝尼奥的嘴巴也被打歪了。”我边说,边做肿眼睛,歪嘴的造型,把两个小人一下子逗乐了。我赶忙趁热打铁,“所以我明白了,原来好朋友之间偶尔也可以打打架的,但是,打完架后,一定要互相说对不起,说完对不起就又是好朋友了。洋洋哥哥,你先跟弟弟说,给弟弟做个表率,好不好?”
洋不太情愿地小声说,“对不起。”“哥哥说了对不起,现在轮到果果说了。”果更轻声地说,“对@#。”“哥哥有没有听到呀?”我问。洋摇了摇头。“哦,哥哥没听到,果果再大点声,好吗?” “对不起。”果提了点声音。
“哦,好朋友互相说完对不起,就来握个手吧。”两只小手握在了一起,冲突就此化解。
【事例二】兄弟间的书籍“争夺战”
洋找来一本奥特曼书,是他小时候妈妈送给他的。果想看,洋很谦让,把书放在了两个人中间。洋边翻边讲,一遍很快结束了。洋要把书放在自己面前,说“这遍轮到自己看了。”果不同意,把书霸占在手里。果哪是洋的对手呢?洋一使劲,书被“夺走”了。果嚎啕大哭起来,“他不给我看书,他不给我看书!”
【分 析】
大孩子和小孩子的争斗,往往总是一个结局——小孩子大哭起来。在洋面前,矮大半截的果总是事事处于弱势,于是果有了“高明”的反抗手段——哭闹,这是大孩子做不出来的。哭闹成了“利器”,用来引起大人的注意,用来唤取大人的同情与帮助。大人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事情谁是谁非,决不能在桌面上偏袒弱者。就事论事,个人的问题分辨清楚,让孩子心中清楚自己的对与错,正确面对问题,才能化解彼此的矛盾。
【处 理】
我不能从洋手里直接拿过书,更不能指责洋欺负了果。站在洋的角度,这是我的书,我已经给你看过一遍了,现在我有权收回书。站在果的角度,我要看这本书,我喜欢这本书,有人抢走这本书,我就是抗议。
我抱着大哭的果,细声说道,“果果,你知道吗?这本书时哥哥妈妈送给他的。”“不是,不是,是我的!”这般大的孩子就是这样,喜欢某样东西,往往总认为这东西就该是自己的。
“哦,果果,这是哥哥的书,哥哥刚才陪你一起看得,你记得吗?”“我还要看!”果继续抽搐着。“好呀,如果你想看的话,可以跟哥哥商量,‘哥哥,我可以看看这本书吗?’”“你说,你说!”果推我的手,让我替代他跟哥哥说情。
“果果,是你很想看这本书,不是我。所以,你要自己跟哥哥说,好吗?”果扭过了头,看着哥哥手中的书,“可不可以给我看书呀?”“好呀,给你看。”洋将书递给了果。据我对洋的了解,这孩子很讲道理,也很有同情心。其实在他的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只要果愿意开口,跟他商量,他就会把书给果看。
【事例三】孩子的生活就该打打闹闹
“哥哥,给我玩一个来!”果伸长了小手,去抢洋手中的牌子(一种圆圆的,两边有图案的圆牌)。
“不行,我已经给过你一个了,不能再给你了。”洋举高了手,不舍得再给果第二个。
果拽着洋高举起来的衣袖,洋顺势拐了一个膀子,正好碰到果的下巴。果嘴巴一撇,回头张望。我立刻躲闪,只听见洋说,“好了,好了,再给你一个总行了吧?”“好。”果应了一声。冲突刚刚开始,已被孩子们扼杀在摇篮里了。
【分 析】
孩子间的相处,先是了解与沟通,之后是合作与矛盾,不管是团结合作,还是产生矛盾,都是家常便饭,再正常不过了。如果大人表现得紧张异常,大呼小叫,非要争个是非黑白,反而让孩子紧张起来,想哭的哭,想闹的闹,结果谁也不甘心,原本快乐的玩耍怎么也继续不下去,兄弟间的关系也陷入僵局。如果大人能漠视争吵,淡化冲突,或许反而将冲突化小为无。
【处 理】
面对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生“争斗”的孩子,大人该处事不惊才行。善意地躲避,让孩子明白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们才会放手去处理,才不会看着大人的眼色做事。果看不到“救兵”,没了指望,断了念想,可能会选择继续商量或面对现实(走向社会,这样的现实会更多)。洋看到果快哭了,他自然不想惹出新的麻烦,算了,他先选择了妥协,又送给弟弟一个,看,没有大人,事情照样圆满解决,而且比大人的效率更高。
【妙 招】
1、孩子间的小冲突,大人完全可以视而不见。何为小冲突?就是小打小闹,嘻嘻哈哈,你碰我一下,我还你一下。这种时候,大人太在意了,甚至上前制止,这样反而会破坏了孩子的玩耍气氛,小的一方可能会大哭起来,以博得大人的同情,大的一方会观察大人的态度,一旦偏袒立刻表达不满,甚至不愿再跟小的玩。一切陷入僵局,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是不?
2、面对孩子的冲突,轻松地告诉他们:好朋友偶尔也会打打闹闹。用轻松的方式调节孩子的激动情绪,往往比说教更管用。大人淡化孩子间打架引发的矛盾,孩子就更不会在意了。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两个孩子一分钟之前还为争抢玩具大打出手呢,一分钟后竟端坐在一起搭积木了。孩子间的冲突,是没有仇恨可言的。
3、面对孩子的冲突,鼓励孩子自己去沟通解决。也许小一点的孩子还不懂得如何沟通,但常常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冲突,化解矛盾,比替代有更好的长期效果。试想,你替代孩子去做,孩子得不到处理问题的锻炼,大一点的孩子还会误解大人总偏袒小的,所以呀,即便小点的孩子在语言表达和力气上吃点亏,为了孩子长期的语言、智力、思维等发展,还是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吧。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