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为孩子建立一个“家长领导小组”

13年前 [11-09 12:13 周三]

  今天是2011年11月9日 赵纪威2岁11个月24天

   

  为孩子建立一个“家长领导小组”

  ——读《男孩的脑子想什么》有感

  这本书是网上借阅的,看了前两部分后,毅然决定去网上买一本。所以,现在我拥有了这本书,仿佛拥有了书中的所有智慧一般,心情大好。

  书中提出一个观点:为孩子建立一个“家长领导小组”。起初以为是不是家庭成员定期开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会议,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慢慢往下看,又觉得类似于时下幼儿园开办的家长学校,旨在提高家长育儿能力。突然想起了育网,觉着更接近于育网这样的环境。大家相聚在一起,本着对孩子的爱,对育儿的执着,相互交流育儿心得,传递育儿与育儿之外的快乐。只是网上与网下的区别罢了,是的,或许该这么理解才是。

  1、“家长领导小组”成员的评估标准:

  下面列出在您评估家长领导小组适宜人选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1、此人看起来是否真的喜欢孩子?(这是因为即便是一个有亲缘关系的人也不一定意味着他喜欢和孩子待在一起。)

  2、此人是否对与孩子交往过程中适宜的交往方式有基本的理解?

  3、我的孩子看起来是否喜欢和此人接近?

  4、此人看起来是否可能在必要时优先选择参与我孩子的小组?

  2、对成立“家长领导小组”的简单描述:

     当我们决定尝试“家长领导小组”时,我们召开了一次全体家长和孩子的会议,讨论了这个小组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自称为“学习部落”),然后我们根据个人的能力划分了工作。很幸运地,在五个家庭中,总有某些成年人知道如何帮助遇到问题的孩子。

      家长们一起通过两种有力的途径对付制度化困难:他们结成同盟,确保帮助每个家庭缓解如同身处于巨大水池中的一条小鱼所感到的那种恐惧。这样,即便其所在学区或社区的教育机构不作改变,他们也可以为孩子提供他们坚持不懈地学习的伙伴。此时的家庭不再是那条孤单的小鱼,而是已经成为“一小群”鱼,此时家长或孩子的教育孤独感减轻。因为他们可以团结起来,在必要的时候制造一些大的波浪。

  我的疑问:

  1、书中所提到的“制度化困难”一定不同于现如今的“制度化困难”,那么对其观点的采纳是否应该理性商榷?

  2、书中没有具体的条条框框规定家长领导小组的成立条件与活动内容,那么,我们是否应从长计议此小组存在的意义?

  3、另一词汇“教育孤独感”,是否对当时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过于悲观化,现在的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我的想法:

  成立家长领导小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优化家庭教育模式。当孩子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教育困难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相信大家的智慧与力量一定强于个人或一个小小的家庭。建议小组成员控制在3-5个家庭以内,以家庭为单位,太多了支配管理必定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太少了发挥不了团队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遇到教育难题才相聚到一起,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出来聚聚,在热闹、熟悉、轻松的环境下,更有助于孩子沟通交往能力的提高。

  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在职场上打拼,少之又少地专职于孩子的教育,那么在小组成员的评估上应降低标准,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沟通完全可以在弹指一灰间进行。喜欢孩子,重视孩子的教育,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或者更重要的是从心态上认同提高自我,加强自身教育知识学习的家长更值得推荐为小组成员。

  现实生活中成立这样的小组,又是有别于网上学习求教的,固定的人群结构,熟悉的环境与交流方式,即便网络上育儿专家随时可以帮助指导分析问题,这已经给了我们先进完善的沟通平台,但丰富的网下的学习交流无疑对家长,对孩子都是一种轻松和谐的成长经历。

  如果你是一名老师,有得天独厚的物色出色成员的优势,那么出于优化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提高家长育儿能力,不妨试着成立一个“家长领导小组”。如果你是一个爱孩子且具备一定的领导力或者不具备领导力但有一颗执着于育儿事业的热心家长,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或许也可以尝试一下。

   

  以上,只是看到书中这些文字所产生的零碎稚嫩的想法,颇有闭门造车的味道,请各位家长朋友体谅。更希望有类似经历或经验的家长分享您宝贵的建议与意见,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家长领导小组”是怎么回事。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