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寻找教育的契机与方式

12年前 [01-03 11:41 周二]

寻找教育的契机与方式

老竹

我曾在中秋之夜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今夜,你是否也想起家人?》,并公开在博客上。博友“知心妈妈”看后这样评论道:“这让我想起我儿子小时候都在义乌老家过暑假,完了回来。我问:想妈妈了吗?儿子答:我忘了想你了。孩子年轻,孩子小,他们有自己的的生活爱好,会常常忘记想起我们,而为人父母者却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有时,并非孩子不能独立,而是我们父母不能独立,我们更需要孩子的爱。”其实,“知心妈妈”并没有读懂我写这封信的用意,其评语自然“剑走边锋”,所以我也“剑走边锋”地回答说:“养不教,父之过。老竹责任所在!

说实在的,我写此信意在教育儿子“心中有他人”,儿子是读懂了,他回复说:“老爹,我懂了。我很惭愧。在此补上中秋祝福。”而我信中的中秋之境、孩子妈的牵挂,不过是我苦苦等待、寻找的一个教育的契机和情境罢了。

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优点与缺点,我的儿子也不例外。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如今读博士,他的学习从没有让我操心过,也不是我主要关注的,我一直所重点关注的是他的“为人处世”。因为一届届学生的后来发展,让我明白“做人”才是最重要的,是后来发展和成功的决定因素。学习是终身的事,什么时候发奋都不会迟,“做人”品质的养成却是有“黄金期”的,而且“为人处世”的养成,受到许多的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远比学习等品质的培养要难。从他读小学开始我坚持不接送、不送雨具,只要他自己可以解决的事就让他自己解决,所以他的独立自理能力很强,无论到哪儿都不必为他担心。而我最最重视的“心中有他人”,(因为在我看来“心中有他人”是为人处世的核心素质,用时髦的话说,“心中有他人”才会有孝心、爱心、责任心,才会有人情、友情、亲情、爱情,才会有良好的人缘与口碑,在社会上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从而事业有成。)尽管从小处处要求他,我自己也努力表率去影响,但是却不尽理想。儿子是外向型性格,小时从不认生疏,到哪里都像在家里,谁都可以带他玩,小学前大家都把他当做玩偶,也特好玩。主要是从初中开始,他突然间就一直名列年级的前茅,高中一直在年级前五名,这应该是好事啊,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名列前茅的副作用也相当的大。一心在学习上,少了其他爱好,沾沾自喜飘飘然、自以为是、唯我厉害,把同学当成竞争对手,看不起成绩差的同学……这一切都影响着他与其他人的关系。(难怪台湾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曾在杭州天长小学的一次亲子课堂上呼吁:“不让孩子第一名!”)我注意到这一情况是在初三时,我于是教育他不要去争夺第一名,有六七名就可以了,不想他回答我:“那不行!没有第一名就没有地位!”再后来上高中、大学更是一头钻进学习,大学寒暑假里一天到晚就守着电脑,就这样,他与人交往少了,“心中有他人”淡了。

这是我最不愿看到的,“养不教,父之过也”。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不断地寻找教育契机和合适的方式进行教育。教育是有规律的,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良好的教育效果是知、情、意、景的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产生的,抓住了这几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凝聚点进行教育就容易触动孩子心灵,弹拨孩子的情弦,达到好教育效果,这就是教育的契机同时正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将心比心,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这便是教育的方式。

……暑假里,晚饭后儿子总是陪我去散步(必须的),他把手搭在我的肩上,然后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那天我慢慢地把话题引向“成功”,引向“人缘”,然后说人缘好的人,因为他“心中有他人”……不想儿子说“管别人这么多干嘛,自己想怎么就怎么”,再也谈不下去,一路无语。但我没有放弃,一直在等待教育的契机,中秋节之夜时终于找到教育的契机与合适的方式,于是有了《今夜,你是否也想起家人?》这封感动自己也感动了儿子的电子邮件,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这之后有了许多行为为证,此略去。)

养不教,父之过。老竹一定得不懈努力,但愿能做一个还称职的父亲。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