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幸福人生讲座-(第三集)

12年前 [01-16 17:53 周一]
 

幸福人生讲座-(第三集)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2004/11/20 檔名:52-115-03

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们接续下午的课程。要能够深入中国几千年来圣贤的智慧,必须有一个法宝,你就可以直接进去圣贤的教诲之中,哪一个法宝?文言文,这把钥匙一定要备上。一提到文言文很多人就会害怕,还会发抖。其实我之前在初中的时候学文言文也学得很差,我记得在初中的时候,我的语言老师有一天刚好看到桌上有一张作文模板,一个写得很好的文章,然后整理成一篇,刚好当我们的学习模板,那张模板上面写着「蔡蓉青」这个名字。刚好她跟我一样都姓蔡,结果我们老师看完之后就说了一句话,他说同一个家庭教出来的孩子,为什么语文能力差这么多!「蔡蓉青」是我二姐,她初三,我初一。诸位朋友,这句话讲下去之后,我脆弱的心灵会受到很大的打击,所以我们为人老师的人,这种会伤害孩子信心的话能不能讲?不能讲。当我们为人老师讲太多伤人的话,很可能会让孩子没信心,甚至于会让学生心生悔恨都有,所以这个要谨慎。当然我没有心生悔恨,我只觉得自己很惭愧,老是学不好。

我还记得有一次考试考了一题选择题,题目是:「老气一横春,二横夏,三横秋,四横冬」,诸位朋友,要选哪一个?问:「老气」什么?

答:「一横秋」。

你们怎么回答这么快?我在那里想半天唱了一首歌,唱一个字就给它点一个字,点到最后,看最后一个字点到第几就给它选上去,结果我还是选错了,所以自己的语文一直都很没有信心。上了高中的时候,我记得在上「岳阳楼记」,因为都是文言文,我的内心也是很恐惧。后来上课上到一半,我的老师把我叫起来,他说蔡礼旭,你给我站起来,你假如上我的语文课还打瞌睡,我就记你旷课。所以我的语文一直都是很差劲,一直都没有否极泰来,所以我的信心一直都没有建立,甚至于上了大学也是一样,觉得自己太差劲了。

直到我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听到释净空教授提到,中国文言文是老祖宗给他后代子孙最大的恩泽,当我们把这个道理听明白之后,内心真的觉得很惭愧。平常有一个人很诚心的倒一杯水给你,我们的感觉怎么样?感激得不得了。结果老祖宗从几千年念念就为了后代子孙的人生,能够得到很大的启示,甚至于是承传他的智慧,几千年前就为了你的成就在用心,这样的恩德大不大?大。我不只没有感谢,还把这个教诲丢到垃圾桶里面去了,内心觉得十分的惭愧,眼泪都掉下来,不过这种眼泪哭完之后很舒服,就觉得做错了。孔夫子教诲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以前不懂得珍惜老祖宗的教诲,现在道理听明白了,赶快改过迁善,所以当这一份心念提起来之后,我就开始阅读圣贤的经典。

不过很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当我再次把文言文打开来念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格外的亲切,为什么?所以我们印证圣贤一句教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生出来。所以为什么我的语文都学不好?因为自己内心有恐惧,自己预设了很多的障碍,所以一直就学不好。当这个念头一转,转而懂得去珍惜并承传老祖宗的教诲,这个心念一转,障碍就去除掉了,所以我们要从心理上真正去体会到老祖宗的恩泽,我们就能够好好的来学习圣贤教诲。

很多人都说「我现在背文言文可能背不起来」。诸位朋友,我的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一直都还保持到现在。我在二十六岁以后还参加很多考试,因为读文言文之后,记忆力愈来愈好,所以考试也都很顺利,所以确实我们不要被自己障碍住。很多的理论都说记忆力会跟年龄成反比,年龄愈大,记忆力愈衰退,有没有道理?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那是一种结果。年龄愈大,记忆力愈差是结果,请问原因在哪里?我们要把原因找出来才能对症下药。年龄大为什么记忆力就衰退?想了很多什么?老了,不行了,没用了,那就不行了:

问:这个叫心想什么?

答:事成。

这个事倒不是好事。我们来分析一下,人为什么年龄愈大,记忆力愈差?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道理又不明白,所以人生会增添非常多的烦恼,烦恼一多,记忆力衰退,思考能力也一直下降,常常要想些什么事就觉得痛死我了,想不起来。所以原因出在于人随着年龄增长之后,确实他的烦恼障愈来愈严重,所以自然而然记忆力就衰退下来。当一个人对于人生的道理,做人处事的真相愈清楚明白,他理得,心就安,就清净,所以记忆力就能持续保持下去。李炳南老师活到九十七岁,老人家九十几岁讲课的时候有没有翻书?没有翻书,引经据典从来不看书的,所以他的记忆力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所以很多的真相要靠我们自己去印证,不要人云亦云,把自己都吓死了。

《三字经》也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轼的爸爸几岁才开始读书?二十七岁,因为两个儿子比他优秀,被刺激了,觉得自己很丢脸。其实觉得很丢脸是好事还是坏事?好事,所以孔夫子说「知耻近乎勇」,知道羞耻的人才会有勇气奋发图强。所以苏老泉也是二十七岁才开始深入圣贤教诲,而他后来也成为唐宋八大家,宋朝跟唐朝八个最有学问的文人,所以成就也是相当的高。诸位朋友,只要有开始都不会嫌晚,所以我们要有信心来学习。

学文言文要从哪里下手?还是要从背下手。您能够背五十篇文言文,你就可以读文言文;您可以背一百篇文言文,你就可以写文言文。一定是第一篇的时候背最久,慢慢你很多能力就会开始恢复回来。我们有一位老师二十七、八岁了,他最近去参加考试,他也说他的记忆力从来没有这么好过,因为在这一年来,他都是学习中国圣贤的经典,所以他也发觉他的状态一直还在提升当中。那我们背哪些文言文?诸位朋友,您背《弟子规》,《弟子规》可以相当于六篇文言文,「入则孝」一篇,「出则弟」、「谨」、「信」、「爱众」,「亲仁」比较短,「亲仁」跟「余力学文」算一篇,就七篇了,离五十篇慢慢接近。还有再背《了凡四训》,《了凡四训》相当于四篇文言文。再来,您把大学、中庸,还有《论语》背起来,这些都是圣贤教诲的纲领,您把它背起来,你就掌握了整个圣贤教诲的精髓所在。你有这个基础,再去翻阅其它的经书,就会觉得非常的能够契入这些思想观念之中,读起来也会轻松多了。所以这个目标一定要确立。这个五十篇文言文要规定一个时间把它背起来,不然你五十篇文言文读了五十年,那效果就不好。

今天学习首重什么?学贵立志,要立定志向才行。我们学文言文要立什么志?诸位朋友学文言文的目标在哪?

问:您今天学圣贤教诲的目标在哪?

答:要做老师。

要做老师,来,掌声鼓励,哪一位朋友这么有志向。当老师好,当老师一生教几百个学生,几百个学生的人生会因为你教导了他圣贤教诲,他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变化,能够知道是非善恶,能够把人生走得幸福美满。而且你不只教了这些学生,你的影响面还不止这样,每个学生往后还要为人父母,还可以把你教诲给他正确的人生道理传承下去,所以教育工作是源远流长。所以什么叫无量功德?教育,无量功德,没有止境的。刚好你教的学生里面又有当老师的,他一生又教了几百个学生,所以教书这个工作太有价值,能立这样的志愿,相信您的学习一定会突飞猛进。宋朝的范仲淹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刚好他去算命,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问那个算命先生说,「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这位算命先生可能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过,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也吓了一跳。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怎么口气这么大?」后来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接着又跟他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有一点纳闷,怎么差这么多的志愿,就问他,「你为什么挑这两个志愿?」范仲淹就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算命先生听完之后很感动,一个孩子念念想着要救人,所以算命先生马上就跟范仲淹说,「你有这一颗心,叫真正的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诸位朋友,你相信范仲淹可以当宰相吗?我绝对相信他可以当宰相,为什么?因为他从什么时候就在做准备了?从小他的志向就很坚定,勇往直前。

一个目标就好象海上的一个灯塔,船只能够跟着这个灯塔的方向去走,就能快速到达目标。假如那个灯塔都找不到,每天开往东又开往西,很多的时间往往就耗损掉了,所以有志向的人,他的学习一定非常的扎实。诸位朋友,范仲淹看四书五经跟其它的读书人看四书五经一不一样?那看出来的味道差得可大了。所以范仲淹念念在念四书五经的时候,念念是想着我如何把这些经典读通之后,用经典的教诲去造福于民,所以他读书的深度跟广度一定比其它的读书人要多得多,这样子积累个几十年真正去考试,差距绝对会很大,所以范仲淹确实当了宰相。

我对于我们海口的很多老师,当初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也是告诉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首重立志,我们立什么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过往的圣贤人继承他的学问,这个「继」字很重要,我们要能承先才能启后,假如没有承下来,就不能继续下去。所以我们学习的重点是要能够学懂,进而承传给下代的子子孙孙。「为万世开太平」,希望我们往后的社会,往后的子孙,能够有太平的日子过。其实这两句话互为因果,能为往圣继绝学是因,一定要种这个因才能开社会的安定繁荣,所以开太平是结果。一个社会能太平代表人的思想观念要正确,而思想观念要正确必须透过圣贤的教诲才可以做得到。

所以我跟我们海口中心的老师说,中国文化几千年传承下来,头一次遇到可能会怎么样?会断掉。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两股力量,一个是孝道,一个是师道。诸位朋友,您现在看得到孝道吗?几乎快听不到了,听不到有孝子。现在的老师找不找得到好学生?很难找。孝道跟师道可以传承中国文化,但是现在这两股力量愈来愈薄弱了,所以假如中国文化断在我们的手上,那我们对不起几千年的老祖宗,更对不起世世代代的子孙。我讲这些话的时候不是要吓他们,我们要清楚看到现况才能提得起我们的使命感,所以志向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哪里下手?我们说要先找好定位,定位是时时刻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我们海口有几位老师,他们全校在推广的时候就只有他们在推广,但是推广了几个月之后,学生的表现特别好,很多的同事经过他们班级的时候,都觉得学生特别有礼貌,而这些班级的家长都打电话到学校去说,孩子成长很多,尤其特别在孝顺方面进步特别大。由于家长回馈,由于很多老师的一种反应,他们学校的校长又请我们去向全校的老师做演讲。其中有一个学校是国科园实验学校,本来跟我们申请的书是九十七本,后来因为这位老师的班级表现得太好了,又请我们去跟全校老师演讲,之后送去的又追加了五百多本。这个缘分如何促成的?就是这位老师「学为人师」,他学为这些学生的人师,所以学生进步特别大;他又学为其它同事的榜样,所以「行为世范」,所以自然而然那个影响力就会推展开来。所以诸位朋友立志的时候也不要挂的高高的,就从自己当下的家庭、工作当中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影响力自然就推演开来。

另外一位王老师在海南师范院校附属小学当老师,他一开始推广的时候,每天早上都是他最早到学校。一到教室之后,马上打开《弟子规》,打开《孝经》,开始读诵,确确实实是以身作则。所以他的学生一进教室里来会不会拖拖拉拉的?会不会还在那边吃他的早餐?没有。一进门就感受到老师好学的态度,这个朗朗的读书声马上就让他的心定下来,也跟着老师一起齐读,所以他们班的进步也特别快。而孩子接受圣贤教诲之后,存心非常良善。

刚好今年三八妇女节,他的学生来跟这位王老师说:老师,我们决定每个人买两朵花。老师就问了:为什么要买两朵花?他就跟老师讲,他说:老师,一朵要送给母亲,一朵送给学校的女老师。他的老师一听很高兴,自己都没想到,还是学生想到的。其实孩子在落实《弟子规》的教诲,孝道,「入则孝」,「亲所好,力为具」,而且念念想着母亲的辛劳,也能想着老师对他的辛劳跟教诲。所以那一天他们班的学生就在全校拿着花到处送,在送的过程,他们校长是一位女校长,看了之后很感动,还亲自到他们班上肯定学生所做的一切,讲的过程因为太感动了,这位女老师眼泪都掉下来。学生真正身体力行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过程,他自己的内心会觉得很充实,觉得很踏实,因为他在做他应该做的事。

有一个孩子,一个男同学,拿花去送一位女老师,回来之后很高兴,就跑去跟他们老师说,他说:老师,我送出去的时候,看到这位女老师的笑容,我的内心非常喜悦。这老师接着问他:你在这个时候体会到什么?这个孩子说:我体会到施比受更有福气。所以这一种帮助别人的喜悦,体贴别人的喜悦,绝对不是课本里面教出来的,而是亲身去做之后体会到的。所以我们老师也好,家长也好,要让孩子懂得去付出,懂得去关怀,他才会感受到付出跟关怀别人的喜悦在哪里。

所以这几位老师都有一种定位,要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们也只是在他当下的家庭跟工作当中尽心尽力,但是这个缘分的影响力自然而然就会推演开来。所以这个学期,他们全校的德育课就请这位王老师上,而王老师还是给他们开一门课,叫做《弟子规》。

圣贤人教诲我们,修身才能齐家,齐家能治国,治国就能平天下,这不是四件事,而是一件事。从哪里下手?从修身开始,当我们修身之后,孩子、家人就会佩服,自然而然就能齐家。我们到工作上,一个工作团体就好象一个小国一样,当你把自己做好了,身修好了,自然而然能够感动别人,就能治国。而这些老师们因为认真学习,认真教学,所以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老师也跟着我们到深圳,在海口,甚至在北京讲学中国文化,所以他们的足迹也走过了很多的省,所以也在平天下,所以根本一定要从自己的修身功夫开始做起。所以「君子务本」,一定要从根本下手,「本立而道生」,所以要立大志,也要稳扎稳打,一步一步踏上去。

我们现在海口每个礼拜都有教师课程,每个礼拜都有家长的培训课程,每个礼拜都有对小孩开德育的课程,而且没有一个礼拜中断。而这些老师的能力就因为有这个志向,再加上磨炼,所以提升得特别快,所以我们要学贵立志。

而孩子在学圣贤学问的时候,我们都怎么引导他们立志?他假如说我要做总理,那这个目标对他现在的生活比较远一点,我们会引导孩子怎么立志?从立志在家庭里做一个孝子,在学校立志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立志做一个好公民,从这边开始下手。所以他会觉得我现在学圣贤学问,帮妈妈端一杯茶,帮妈妈洗脚,都是在力行圣贤教诲,都在做一个孝子。很多孩子会说,妈妈,长大之后,我一定买大房子给妳住,买大车子给妳开,很多妈妈听了之后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孩子每天都会跟她吵架,她每天还梦想着以后买大房子给她住。孩子的孝心不应该是寄望在几十年之后才来开始孝,真正有孝心的孩子会从当下开始做起。

所以我们用《弟子规》引导孩子,你跟父母讲话和和气气;你每天可以帮母亲分忧解劳,做做家事;你每天能把书好好念好,让父母放心,这些都是真正去做孝子的工作,所以不会让他的志向定得跟他的生活脱节开来。所以孩子在做的过程就非常高兴,非常踏实。在学校当一个好学生,我们有好几个孩子都被评为「三好学生」,而且最主要这些老师为什么看完他的一些数据之后,都指定一定要评他为三好?因为这些孩子的孝行都令他们非常感动。有一个孩子一个礼拜做了四十三件孝行,很多的老师一看,都打从心里感动。所以在学校就可以当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当一个好公民。很多的孩子看到长辈,一些老人上车来,他们马上懂得让座,这么一让座,其它的长辈也好,小朋友也好,一看很感动,你看这么小的孩子都懂得让座,那我们要更加觉得惭愧,所以这些孩子都很懂得去让座,让这个社会更懂得付出,更懂得助人。

我们也会引导孩子,我们的所作所为不止影响一个家庭,我们的所作所为甚至于还代表中国人。曾经在网络上有几篇报导,其中提到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在法国的圣母院,法国圣母院是一个非常庄严肃穆的地方,但是它里面写了一行中国字,「请勿大声喧哗」。我们这么一讲,就问小朋友:为什么要用中国字写那一行?他们说:因为中国人很伟大。我说:不是,应该是写给中国人看,提醒中国人进到这么庄严肃穆的地方不可以大声喧哗,这是没有处处替人着想。所以这些中国人把中国人的脸丢到全世界去了。所以我们的言语行为都代表中国人的脸面,要替中国人留好的形象,这是我们当中国人应该尽的本分,从这里去提醒他点点滴滴的行为绝对不可以随便,不可以放肆。我也提醒孩子,到机场上可不可以大声喧哗?可不可以跑来跑去?那么多外国人在机场里面看,「你们中国人教出来的下一代就是这副模样」。所以孩子是可以教的,你提醒他之后,他就会提起他的一种正确的态度。

另外一则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桶上面也是用中国字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为什么要写这一行中国字?因为我们中国人乱丢纸屑。注意,请问是哪个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可不能把几千年优秀的老祖宗拖下水,这种事不能干。中国几千年来,素以礼义之邦著称,礼义之邦的人走到人家的家里会不会给人家乱丢?不可能,所以谁错了?我们这些做父母、做老师的错了,因为没有教好。所以也警惕孩子绝对不能丢中国人的脸,不能乱丢纸屑。第三个报导是在泰国的皇宫,厕所里面写了一行字,「大小便后请冲厕」,代表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怎么样?没卫生,不冲厕所。这个中国人是现在几十年、几百年的,绝对不是几千年前的。所以孩子听完之后,他会觉得这个脸丢不得,从他自己生活当中开始改正这些缺点。

我们再来想一个问题,诸位朋友,你去过法国巴黎吗?你去过美国珍珠港吗?你去过泰国皇宫吗?能去这些地方的人都是哪些人?有钱,有社会地位,甚至于很多都是去留学的,在社会当中都算是比较高层次的,结果高层次的,甚至于受高教育的,连这些基本的生活规矩都没有扎好。所以学习次序不能颠倒,次序一颠倒,学出来的样子真是歪七扭八,所以学习一定要注重次序。现在的教育比较注重的是知识跟技能的传授,所以这些学历很高的人有没有知识?有,有没有技术、技能?有,但是他德行的根怎么样?没有扎好,没有扎扎实。

我有一个晚辈两岁多就开始学英文,她的阿姨教她念英文,结果学了一阵子之后,她的外婆把她带到我们家里来,然后就开始表演。诸位朋友,你有没有干过这种事?「对尊长,勿见能」,这孩子从小就在很多长辈面前表现得不可一世,表现得好像很有能力,从小她会长什么?傲慢,傲慢是求学问最大的敌人之一,慢心一长,她就目中无人。所以她到我们家里来的时候,她的外婆就开始跟她说,她说「来,我们念英文给这些长辈听」。一开始说,「苹果怎么讲?」孩子说「apple」。「雨伞怎么讲?」「umbrella」。讲了好多个都没有偏差,厉不厉害?你们可能大家一听,「哇!好棒」,还在那里给他拍手。突然这个小孩对她外婆回了一句话:外婆,书本怎么讲?她的外婆一听,说:我怎么会知道?小女孩说:外婆,妳怎么这么白痴!有了知识,有了技能,而没有懂得对待长辈的态度的话,知识愈高愈傲慢,所以学习的次序绝对不能颠倒,颠倒不得。

林则徐用他一生的经历写了十件人生很关键的事情,它叫做「十无益」,其中有两点是针对读书的态度提出来。「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一个孩子生活很没规矩,对长辈也没有礼貌,读书有没有帮助?他的言语行为跟圣人的教诲背道而驰,只要是这种情况,书读愈多,可能往后贻害愈大,他可能七、八岁就可以拿《论语》的词骂他的父母。所以诸位朋友,历代祸国殃民的人有没有读书?何止有,还读了特别多,但是为什么到最后祸国殃民?因为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他的功名利禄,因为他从小读书没有扎好德行的根本。一个人德行根本扎好了,一定想着要孝顺父母,要利益人民,不可能会干出这样的事情来。所以一定要让他把圣贤的教诲落实,跟生活的行止要相应才行,这个很重要,所以读书也要重视力行的功夫。

再来,第二点,「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一个人求学问已经先长他的傲慢的时候,书读得再多,可能都是拿着学问去量别人的过失,就没看到自己过失。我们看现在社会的离婚率很高,请问离婚率最高的是哪个阶层的人?都是高学历的人,因为他觉得他读的书比人家多,反而心高气傲,不懂得检讨自己,所以这些都是读书的大忌,不可以犯。

所以中国圣贤人教导我们学习的顺序,在《三字经》里面有教诲到,经文里面提到「为学者,必有初」,为学的人一定有他的先后顺序,最重要一开始是哪一本?「小学终,至四书」。所以读书当中,第一本是宋朝朱熹朱夫子编的一本童蒙养正的教材,而这一本《小学》最重要教的就是处事待人,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尊敬长辈,如何洒扫应对进退,这个做人做事的根基就在这一本《小学》里面。扎了这个根之后,再读四书五经,这样子孩子就不会傲慢,孩子就知道圣贤学问最重要的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

所以我们现在要深入圣贤学问一定也要走老路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以很多人学了很多年,但是一直都觉得学问不扎实,原因就是根基没有扎好。所以我们一开始从《弟子规》教授,从四千五百年前的老祖宗给我们的教诲开始深入,所以我们第一课上的就是「中国的远祖是怎样教导他的后代子孙」,这个纲领跟《弟子规》是同一个东西,而《弟子规》的内容是把这些教诲再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所以我们一开始研讨的会把这两个东西合在一起讲。

这一本《小学》是宋朝的朱夫子编的,离我们现在也已经将近快一千年,所以很多的教诲跟现在的生活状况有一些差别。所以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根据《小学》的教诲,再加上孔夫子在《论语.学而篇》里面的一段开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这句话里面开导我们有七件圣贤学问的纲领,而这七件纲领,李毓秀夫子就拿这七个纲领来编成了这一本《弟子规》。所以《弟子规》就是依据「入则孝,出则弟,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编出来的。所以只要我们去学的话,就很容易掌握整个圣贤的纲领所在。

我们学习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哪一门?这一门是掌握了整个圣贤教诲纲领的这一本经书,你要掌握这一门,当你把这一门真正落实,真正做到了,那圣贤所有的教诲,你一接触就能有悟性,有悟处。那怎么深入?深入一定要解行相应,解是了解,了解完之后要做,愈做就能够解得愈深,解得愈深就做得愈彻底。但是你假如只了解而不做,那就会增长傲慢,所以《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是只有行而不解,也不去了解圣贤怎么教导,只是自己想怎么做,「好,孝顺」,就顺着我的方法去孝,「但力行,不学文」就会「任己见,昧理真」,就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很可能做错很多地方。所以一定要解跟行相应才能够深入,而且要长时的熏修。这个「长时」指的是时时刻刻不能中断,学习只要中断,效果就会差很多。所以孔夫子那个时候说,三日不读书,觉得自己的气质就退下去了。好,我们这一节课先上到这边,谢谢。

第三集思考题

一、    祖宗予最大的恩泽为何?「心念」如何?

二、    「文言文」要哪下手?

三、    学习圣贤,「首重」何?「目何?

四、    文化最重要的股力量何?

五、    学圣贤诲从哪下手?

六、    如何引导学圣教的孩子「立志」?

七、    「言行」不的影?及原因?(与网络三件事)

八、    学习「次序」的重要性?及圣贤的教

九、    学习长「傲慢」原因及「果」?

十、    学习要「一」「深入」、「长时」「熏修」,如何解?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