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教育的浮躁根源于浮躁的教育评价

12年前 [02-19 16:34 周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教育本是关乎百年的工作,教育就是为了国家和孩子的明天做准备的,教育的工作成果也应该是多年以后才能显现的,其滞后性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因此教育的评价绝不能立即查看其结果,即使看到了一点点所谓结果,那也只是浅层的表象,要看教育实质的成效必定要到多年以后。似乎我们大家都等不到明天,激进者甚至还没有下课,就急着测评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这就是教育浮躁的根源——浮躁的教育评价。如果说教育要进行评价的话,那应该也只能注重教育过程本身,好的过程也就预示着好的成效。当今的教育评价其浮躁已经遍布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一、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浮躁

       我们都清清楚楚地知道,应该教给学生的主要是技能与方法,我们都明白今天教给学生的知识,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过时,百分之八九十是用不到的,没有办法,我们还是要让孩子们拼命地去背、无休止地演练。因为对学生的评价,大家能够达成共识的就只有学生的考试成绩了,且只是考察书写在试卷里的那部分所谓知识。至于其它考不到的,只能一概忽略不计。 也因此教师的工作目标因此变得越来越短浅,几近于鼠目寸光,学生只要成绩好,一俊遮百丑。 

       我们都知道改变一个学困生是不容易的,但几乎所有老师都一直在寻找、研究所谓捷径,希望能有快速、高效的方法,甚至盼望着不用“钞票”,或者说用少量的“钞票”就能买来“金不换”的“浪子回头”,其情何其迫切,失望又怎能不越来越大呢?

       期望即时的回报,不应是教育的事。

     二、学校对教师评价的浮躁

       老师们对自己的工作都有这样的评价:“当老师,干的是个良心活。”说白了,这项工作复杂得很,不是工厂加工零件,这里要求老师们更多的是“心”的付出,如何衡量?这本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但是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都采用了年度量化考核的方式,一学年一统计,一切以量化分数说话,教师的工作就针对能得分的项目而努力。第一位的就是千方百计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于是就有了个别素质不高的教师指导学生集体作弊的现象;其次就是应付好各项日常量化检查,比如本来是师生的课余情感交流,现在为了规范必须有师生谈话记录,否则就会失分;再其次就是尽力发表文章、多获的各种表彰;最后是混个好人缘,争取同事给打个高分。如此,老师的不少精力用于了表象上的量化高分的获取,而不是潜心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心”的付出偏离了方向。除了能量化的项目之外,那就真的靠老师们的“良心”了,这些方面的投入如果长期得不到肯定,积极性、自觉性下降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主管部门对学校评价的浮躁  

       学校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追求学校的外在名气,而不是学生的成长。一个普普通通的做法,起一个与众不同的名称,造几份宣传时才用得到的文件,积累一摞只有检查或展示时才会翻看的资料,就美其名曰什么什么成果。至于学生受益几何,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只要学生成绩不下降,就可以肯定是好做法、好经验。学校为什么这样做?只是因为,这样做领导才能看得见,这也是同行们所乐见的,这样就能经验交流、就能召开现场会、就能得奖牌,就可以得到好的评价,就能得考评的高分。

       主管部门的检查评比活动越来越多,且越来越规范、细致。每一项活动都要有成立组织、制定计划、宣传发动、过程实施、经验交流、总结表彰;本来只需要老师们互相传个话的事,现在为了规范必须有书面通知单;本来是开展活动过程中使用的通知、或者统计表、或演讲稿等将来不再有用的废纸,现在为了体现成果必须有像书一样的装订;诸如每个教师要有专业发展档案、师德档案,每个学生要有成长档案、素质报告册。如此浩繁的机械的档案,需要多少人力物力,除此之外,哪里还有什么工作的热情、情感的投入。

     四、社会对教育评价的浮躁

       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当今的教育工作面临了极大的挑战,教育不再是一方封闭的净土,学校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力是逐渐下降的,学生获取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出于学校之外,因而评价教育就不能仅仅顶住校园,就不能只盯着教育内部。教育的成败,除了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外,还需要为教育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的要引导好社会对教育工作的评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不要简单地把教育和孩子未来的“饭碗”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势利将会毁掉大部分孩子,也将会毁掉整个教育。

本文由田军收录。

http://blog.lyge.cn/user2/30265/78140.html#107883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