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讲座:从《三字经》中认识传统教育的思想(林高龙)

12年前 [04-11 20:50 周三]
 

中华家庭教育研究院EMBA课程:<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智慧>之三:

讲座:从《三字经》中认识传统教育的思想

主讲:林高龙

 

【主要提纲】

前言:被讨伐的教育与钱学森之问

一、《三字经》的特殊地位

二、《三字经》的作者轶事

三、《三字经》的教育思想

四、《三字经》的教育解读

 

【简要内容】

前言:被讨伐的教育

    中学生偷换全校升旗仪式讲稿 当众讨伐教育遭批》

1:《扬子晚报》2012411日的报道:

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这样内容犀利的言辞,不是出现在辩论赛上,而是一名中学生在3000多名师生众目睽睽之下的激情演讲。9日,启东市汇龙中学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当天上午,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一名高二学生在国旗下发表讲话时,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5分钟的演说中,这名学生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对现行升学和教育制度的不满,抨击父母强加给自己所谓理想,引起一片哗然。昨天晚上,该校领导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学校认为这名同学的演讲言论不当,用词过激,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本着宽容的态度,不会对其进行处分。

2:钱学森之问:

2005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据说温总理2006年拿这个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

这种回答其实是不能让钱老和总理满意的。

思考1:为什么民国时期能培养出那么多大家?

思考2:中国历史上为什么能培养出那么多文武兼备,影响深远的人物?

 

一、《三字经》的特殊地位:

①传统启蒙读物《三百千千》。既《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为什么三字经为排第一,并被称为“经”。这个值得思考。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③《三字经》也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是儿童的必背读物。

 

二、《三字经》的作者轶事:

编教材的一定要是大家。否则不会大气,不能大用。

作者:(南宋)应麟

①少年聪慧:应麟天性聪敏,九岁便通六经,十九岁举进士,因受到程朱学派的王埜和真德秀等人影响,任官同时勤於读经史。

②中年智慧:宋宝祐四年(1256年),举博学鸿词科。理宗方御集英殿亲策进士,命应麟为覆考官,知举官已先将评定名次录呈,帝欲有所升降,拟将第七卷改置於首,应麟读後顿首奏道: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遂以第七卷为首选,及至唱名赐第,乃是庐陵文天祥。应麟读其文而能知其人,鉴赏力可谓超人一等,而天祥一生亦不负所知,真千古所未有。

③晚年智汇:王应麟隐居二十载,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六百多卷。但是知名度最高的反而是这部《三字经》,这可能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王应麟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了一本融会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他是通古博今的大儒,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写出这部三字歌诀,当然是非同凡响

 

三、《三字经》的教育思想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

人之初,性本善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为人学,方少时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知某数,识某文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凡训蒙,须讲究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

经子通,读诸史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伏羲神农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口而诵,心而维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三字经》的教育解读

⑴.教育基础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教育的基础论:

首先,承认人的天性是本善的——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其次,认为人的习性是变化的——没有不用教的孩子。

王凤仪谈人的三性:一天性、二禀性、三习性王凤仪 三性 人有三性,一天性、二禀性、三习性。天性是纯善无恶的,孟子说的性善,正是指的天性;人赋的性是禀性,禀性是纯恶无善的,荀子主张的性恶,正是指的禀性;后天的性叫习性,习性是可善可恶的,“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我们经常说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所有教育所要承担的重要责任就是保天性,去禀性,化习性。进一步来说是扬善隐恶。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教育的方向性:

首先:习性会变化的。

其次:方向是固定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育:“使子作善也”。

 

⑵教育原则论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③昔孟母,择邻处。——环境的重要性:

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家庭环境、家长环境。

④子不学,断机杼。——时机的重要性:

孟母为什么要断机杼?孟母在现身说法,教育要慎于始,要慎于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榜样的重要性

窦燕山故事的启发。A.要做好父母,才有好儿郎。B.教育要以德为本,无论大人,

还是孩子。

 

⑶教育主体论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互动思考:谁是教育的第一主体?

     养不教,父之过。——第一主体是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呼唤天下父母承担责任。

为什么是“父之过,而不是母之过?”——教育分工中,父亲更应把握好。

     教不严,师之惰。——第二主体是教师

互动思考:教不严,师之惰——是什么意思?

不是说对学生应该要严格教育,意思是对教师自己要严格要求。

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第一要做的是传道?传什么道?——“言为世则,行为世范”。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第三主体是孩子

A.孩子是被动接受的。B.孩子是需要教育引导的。3.成败关键在前面的主体作为。

 

⑷教育方法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教学的重要性

《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第一层意思是:玉不加工,不成器皿。后以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

那么为什么要讲玉琢呢?第二层意思是什么呢?

那就要讲到玉器的生产过程。

三国 阮侃 《答嵇康诗》之一:“良玉须切磋,璵璠就其形”。

1.    切磋:根据玉的材质来雕成形。

2.    琢磨:根据玉的形态来磨成器。

教学的第一要素是因材施教。那么这个主体性的要求,首先是针对家长,教师的。

教学的第二要素是坚持不懈。那么这个是针对家长,教师及学生共同的。

⑩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教学的次序性

A.教学的时段:方少时。

B.学习的对象:亲师友(家长、老师、朋友、玩伴)

C.学习的内容:基本的礼仪(孝亲师,爱兄弟)

总的教学原则: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