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第五十四讲:叱责要讲究方法(一)

17年前 [03-09 11:55 周五]

 

 

来源:http://www.zjgzyk.com.cn/gxzyk/ebook/.asp

●责骂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变好
    ●不恰当的叱责还可能使孩子变坏
    ●叱责不当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要求孩子听话应该说出理由
    ●对孩子的问题不要嫌麻烦
    ●要学会和孩子共同讨论
    ●要让孩子敢于说出不同的意见
    ●不能强迫孩子读书
    ●应该允许孩子失败
    ●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孩子需要赞许、表扬和鼓励
    ●糖果和鼓励
    ●游戏与玩具
    ●责骂一定要说明理由
    ●不要一味地催促
    ●责骂无妨,但不可暴怒
    ●责骂时不要揭短
    ●不要多讲孩子的缺点
    ●不要威胁和埋怨
    ●不要讽刺孩子

    ●责骂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变好

    叱责确实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我国民间有句俗话:“不骂,孩子就不晓得厉害。”
但是怎样责骂却大有学问。因为简单、粗暴的叱责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感受到父母对他们
的关怀;反而易引起孩子的反抗。这种叛逆心理一旦形成就会造成父母和子女间的隔阂和冲
突。我就曾几次听我的女学生向我诉说她对母亲的怨恨与不满。她小时候,做事马虎,常弄
坏家里的东西。有几次洗碗,一失手把一叠子的莱碗都打烂了。母亲听见碗打碎了的声音,
就厉声地责骂了她一顿。她心里很不服。她觉得打碎了碗,她心里已经很害怕,母亲还一味
责骂,于是对母亲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满与愤恨。
    世间由于父母一句过失的话。过火的责骂而使孩子感到绝望,甚或自杀,以及举刀杀死
父母的事,亦时有所闻。
    另一方面,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还会发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大人责骂孩子时,
孩子根本就不理会。他既不顶嘴也不反抗,就是不听。你骂你的,他做他的,日积月累的结
果孩子越变越坏。
    如此种种,是不是说,父母就不要责骂或叱责孩子了呢?当然也不是是。因为孩子毕竟
是孩子,他们不懂事,需要大人的教导;他们难免闯祸做错事,也需要叱责。否则孩子就会
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教育孩子,古往今来对做父母的人来说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做人本来就是一门很大的
学问了,而比起做人,做父母就更是一门大学问了。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他
们很会做人。在与朋友和。同事的交往中,他们热情周到。和蔼、不卑不亢。然而在家中,
他们却不能妥善地处理与子女的关系。问题就出在管教子女时叱责的方式上。不是失之过
严,就是失之过宽。不是把孩子管教成了小老实或木头人,就是把孩子惯成了飞天蜈蚣。
    我在教育工作中深深体会到父母过多的叱责,严厉的管束不但会束缚孩子的主动性,也
会扼杀其心灵的创造精神。
    我有个同事,她是一位很好的中学教师。她管教的学生遵纪守法,学科成绩好。在家中
对子女的要求也甚严。孩子在家不大叫大吼,吃饭时不许说话,坐在椅子上背必须伸直,家
规一套又一套。孩子不留神,稍有过失,她就叱责。由于她长年的这种模式般的训练,孩子
虽然是变得听话了,对人也彬彬有礼了,但却也变得拘谨。怕事。被动。
    有一天,她的学校里举行观摩教学,中午她未能回家。孩子中午放学回来,就坐在沙发
上等母亲。整整一个中午母亲没有回来,没有给他们做饭,他们也就饿了一个中午。下午放
学回来,母亲问他们中午吃些什么,他们说没有吃什么。母亲问那个十二岁的姊姊,冰箱里
有速食面,为什么不取出来泡了吃。两姊弟却说:“你没有讲呀!”
    同样的情形。那位教师在做菜,发现酱油瓶子里没有酱油。而家里又适逢有客,菜不能
马虎,于是她只得叫她的女儿上街去买酱油。不巧,那天杂货铺盘点,关了门。只在门前摆
了一个小摊。小摊上没有瓶装酱油,只有塑料袋包装的。半斤一袋。一斤一袋的均有。女孩
由于母亲没有吩咐可以买袋装酱油,不敢买,结果空了手回去。
    在我女儿任教的小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她们带领低年级学生到儿童乐园去,做完了集体
游戏,进行分散活动。学生可以自由玩耍,玩自己喜爱的游戏:坐碰碰车。划船或坐电动火
车……然而有的学生却不知所措。
    这些学生之所以在多彩的生活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家中常遭父母的叱
责。父母管得过严,而形成了怕事的被动习惯。
    这些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吩咐,自己从没有主见,也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和要求。他们
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了。
    这些都一一说明,父母管教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发育与成长。过多的或不当
的叱责不仅会束缚孩子的主动精神,也会扼杀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
重的创伤与依赖性。
    然而今日的世界却到处充满挑战,它要求独立思考、坚强的意志、创新与创造。

    ●不恰当的叱责还可能使孩子变坏

    前面已谈到,管教过当,或过多的叱责可能引起子女的反感,甚至憎恨。那是危险和可
悲的。
    但是另外还有一种危险。那就是孩子对叱责置之不理。口头上不反抗,内心不服。你越
骂我越要做;你越不喜欢,我越要做。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曾对父母的责骂是否对孩子成长有所影响进行过研究,他把父母
责备孩子的不良态度分为下列几种,并且举出了一些会使孩子变坏的责备方式:
    难听的字眼一一良瓜。骗子、不中用的东西。
    侮辱——你简直是个饭桶!垃圾!废物!
    非难——叫你不要做,你还是要做,真是不可救药!
    压制——不要强词夺理,我不会听你的狡辩!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威胁——你再不学好,妈就不理你了!你就给我滚出去!
    央求——我求你不要再这样做了,行吧?
    贿赂——只要你听话,我就给你买一辆自行车。或者:只要你考到一百分,我就给你一
百元。
    挖苦——洗碗,你就打烂碗;真能干,将来还要成大事哩!
    这种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都是一个年轻母亲在气急了的时候,恨铁不成
钢的情况下,训斥子女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它们通常也是最不能为孩子,尤其是有些反
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所接受的。它们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只会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觉
中给予孩子不良的影响。至于央求和用金钱来诱惑,更是只会把孩子引上邪路。这方面的例
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在是太多了。近年来发生的子杀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父亲对儿
子的要求非常严格,略有过失,便打骂,儿子在不堪如此对待之下,有天下午趁父亲午睡之
际,终于拿刀杀死了父亲。由于父母管教方式的不当,而产生的类似的悲剧大多了。因而,
在这里我想针对上述不好的责备方式,提出一些管教孩子的原则。
    这些原则谈起来简单,就是在孩子做得好,做出了成绩时,要及时肯定和适当的赞扬,
鼓励孩子继续进步。当孩子做错了事或闯了祸的时候,作父母的一定要冷静,查明事情原
委、弄明事情真相,然后再责备。
    怎样责备孩子才较为恰当呢?这里基本上可以归纳出三条原则:第一,首先是要肯定孩
子们的人格。作父母的一般常认为孩子小,尚未成人,谈不上什么个人的人格。这是极端错
误的。孩子是有其自身的人格和自尊心的。只有承认他们的人格,并且尊重他们的人格时,
叱责和责备才会为孩子所接受。否则,孩子不会乖乖地听父母的话。第二,必须让孩子明白
自己为什么挨骂,错在哪里?如果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而且有所醒悟,就可不必再追
究。因为父母斥责的目的也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认识自己的过失。否则一味地责备只会伤害
孩子的自尊心,反而引起相反的效果。第二,告诫孩子不要重犯。与此同时,父母还可以把
自己的想法和正确的做法告诉孩子,由孩子自己决定一些原则,具体的作法还可因人。因地
而异。不过,总而言之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的心情,弄清事情的原委。对孩子的
过失不夸大,也不掩饰。责备时,冷静而又热情。不使用偏激的语言,字字句句都说在一个
理字上。要使孩子感到亲切,感到爸爸妈妈是讲道理的;目的在教育自己学好,教育自己做
事做人,完全是为了自己好;因而乐于接受父母的斥责。绝不能使孩子感到委屈,感到冤
枉。或者感到父母蛮不讲理。因此,在训斥孩子时,父母既要严肃,又要冷静;同时满腔热
诚。
    严、冷、热一一这三个字谈起来容易,道理也浅显易懂,但真正做起来却很不容易。虽
然,没有一个父母会承认自己不讲理;但在责备孩子时,在气头上,自以为讲理实际上蛮不
讲理,或者只许讲自己的理,不许儿女讲儿女的理,却是常有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强调要冷
静。

    ●叱责不当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在前面我曾经谈到了一件事实。就是教师带领儿童到儿童乐园去,在结束集体游戏后,
教师就吩咐孩子们自己去玩自己喜爱的游戏。这本来应该是孩子们皆大欢喜的事;他们可以
自由玩耍。而有些孩子竟然木然地站在那里不知应该做什么。因而也不禁使老师感到惊讶。
老师没有吩咐,没有布置,他们就不知如何行动。没有了指示和布置,他们就无所适从。孩
子们的天真哪里去了?!他们的主见和喜爱哪里去了?!这些固然值得老师们深思,但更应
该值得父母们深思和反省。平日是否对孩子们的行动管束得过多了呢?叱责过多了呢?
    有些父母,尤其是母亲,样样事情都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思和方法去做。一看到孩子的所
作所为不合自己的心意,甚至不是自己的方式。方法,就出来指责:“应该这样做,而不应
该那样做”。实际上一件事情通常是可以有多种方法的。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能会有
不同的反应。于是,产生不同的行为方法。这些都属正常现象。只允许一个模式,尤其是自
己的模式是不正确的。另外,给予孩子大多的指示和提出太多的要求,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思
考能力和独立性。相反地,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我们给孩子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
动,自己去学习如何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如果样样事情做父母的都
预先下了判断,作了吩咐,孩子自己没有机会去思考,当然也就不会再去思考了。这样就会
养成孩子被动的习性和依赖父母的思想。因此一旦脱离了父母或老师,他们就茫然不知所
措。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事事代劳,样样包办,不让孩子动手,那当然更糟。
    反之,如果父母能从小就养成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自然
而然地奋发向上。努力进取。
    这里不妨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孩子放学回来,很多母亲就逼他们做作业:“到屋子里
去,做完了作业再玩!”或者“先到外面去玩,玩够了就回来做作业!”后者表面上看似比
前者要开明些,允许孩子玩一玩。实际上这两种作法都值得斟酌。因为这都是强迫孩子接受
父母的意志。
    其实,如果孩子已经多少有了些思考能力和独立的要求,我们就应该尽量给予孩子们自
己思考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决定应该从什么做起,是马上就做功课呢?还是先玩耍一会再
做功课。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们又能高高兴兴地做功课。当然,这样
做,绝不是要父母放任孩子不管。对孩子的选择和决定,父母亲既应监督,也应检查;必要
时,还应给予帮助,帮助和启发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因为孩子的选择有时不一定完
善。它们可能会有不够妥当和欠缺的地方。只要没有什么不良的后果,父母就应尽量不插
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并从中吸取教训。

    ●要求孩子听话应该说出理由

    我们常听见一些父母在叱责孩子时说:“难道连父母的话你都敢不听了?”或者:“你
敢不听?”这当然也是父母对不肯听话的孩子,气得没有别的办法时才说出的气话。而且它
也似乎成了父母在对付不听话的孩子最后的一张王牌。
    这是一句强迫的话,而且还带有威胁。如果孩子很小,是个小学生,孩子听了可能会真
有些惧怕,因而也会屈从。但是,这种王牌。这种强迫加威胁长久了,对孩子的头脑、思想
的发展却都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连父母说的话你都敢不听!”这话的背后就是“父母所说的具有绝对权威,而且也是
绝对正确的。你必须服从,不容讨价还价广这是显示父母权威的一种恐吓行为。这是父母要
求孩子们的绝对服从。平日我们所常说的“听话”,实质上就是服从。
    这种话会妨碍孩子完整人格的发展,影响他们思考力的发育和成长。他们可以成为父母
眼中的乖孩子,但同时也可能变成毫无判断能力和无法独立生活的人。
    “不容讨价还价”,“不容争辩”。这常是我国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而在欧美,父母对
待子女的态度、教育子女的方法就大不相同。他们不主张强迫,更不主张威胁。在子女不听
从父母的时候,他们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倾听孩子的意见,然后再告诉孩子:“为什么应该
这样做?”直至孩子心服口服为止。
    因为孩子小,不容易理解父母话中的道理。这时,父母就要耐心地说明自己的看法和要
求,让孩子认同父母的道理,进而知道什么是对是错,什么是好是坏。久而久之,孩子自然
而然便能养成自己判断的能力了。
    相反,不加以任何解释,不作耐心的说服,只是说,“难道你连妈妈说的话也不听
吗?”这样强迫孩子服从,他们并不知道父母是对的以及对在什么地方;自己是锗的,错在
什么地方。孩子盲目的服从,也就无从养成自己的判断力。更坏的是有的孩子不服从,消极
地或公开地与父母对抗。

    ●对孩子的问题不要嫌麻烦

    小时成绩的好环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
佳。”
    小学班上成绩很好的学生,上初中和高中后成绩下降,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我孩子班上
的同学和我的同事好友的儿女中,就有很多这种事例。反之,小学成绩不太好,进中学后成
绩斐然的亦到处可见。尤其是在男孩子中,更为常见。
    这是为什么呢?一些孩子成绩下降了的父母更是为此事迷惑不解。“乖乖的一个孩子,
怎么突然赶不上进度了?”这其中的奥妙,或者说,事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学功课比较
容易,只要顺从父母“好好用功”,孩子就能获得好成绩。初高中课程难度逐渐加大,需要
个人思考的成分日益增多,这时是孩子本人的意志,而不是父母的意志,父母便无法再左右
孩子成绩的好环了。这是因为单纯的死记硬背已不能解决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学科的功课越
来越多地要求孩子们独立思考。因而孩子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不肯动脑筋,就会学不
懂、学不精,更不要谈做作业了。反之,如果孩子对新鲜事物,新的学科能抱有强烈的兴
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会去自寻答案。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每一个人,每个儿童和孩
子都天生具有的,只是程度强弱和大小有所差异罢了。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孩子在小时候都
喜欢见了什么就问父母:“这是什么?”和“为什么?”
    儿童三、四岁的时候,是最喜欢发问的时候,也是儿童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到了小学
低年级,孩子开始接触书本,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加,于是常问父母“为什么?为什么应该变
成这个样子?它是怎样变来的?”父母这时如果因一时答不出而斥责孩子,或因有事而嫌弃
孩子厌烦!“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跟你讲。”或者干脆骂:“你怎么这么噜嗦,别再问了
广或“只有你的问题多,下次不带你出来了!”
    父母这种粗暴的态度就会扑灭和冷却孩子开始萌生的求知欲和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如果
这种情形反复出现,就会使孩子逐渐对一切不感兴趣。当然,在学校里对新的功课就不会产
生什么强烈的兴趣了。尤其是当功课有了一些难度的时候,更是如此。心灰意懒。这个道理
也很简单:我问你们,你们还嫌麻烦,我不问就是了。
    这当然是极端锗误的作法。旺盛的求知欲是孩子聪明成才的先决条件。所以,父母应重
视孩子的发问,并加以鼓励。
    孩子的智力有限,理解力有限,当然对于孩子们的询问,不一定要解答得很详尽。但绝
不可随便编个理由敷衍,更不可违背科学乱讲。有些问题一时实在无法回答,也应该耐心地
讲清楚:“你好好用功读书,将来你自己就会了解的”。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的兴趣自然发
展。这应该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一项首要任务。
    发明蒸气机的瓦特,由于少年时期看见水壶盖被蒸气所吹动,于是对蒸气产生了兴趣,
而不断研究,最后发明了蒸气机。所以孩子好问,可以说是一种好事。
    有的问题,确实答不出来。这时也不妨但白地向孩子承认:“妈不知道。”或“妈也不
清楚。将来我问清楚了,再告诉你。”这样做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丑事。因一个人本来就不可
能什么都清楚;同时也不应忌讳向孩子说明父母读的书不多,过去没有条件上大学等等。更
重要的,这样做可以从小教育孩子对科学和学习应该采取老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求实求是的精神。

    ●要学会和孩子共同讨论

    孩子们开始认识世界,接触世界,他们会有很多的“为什么?”
    “这是什么?”这是因为外界的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的,他们急切想认识它们,知
道它们。
    因而,要回答孩子的“为什么?”就并不容易。他们的问题常常会使父母无言以对。要
回答得当,就有很大的学问了。
    春天,父母常爱带孩子到公园去玩。看到初春盛开的桃花,母亲会指给孩子看:“你看
这桃花开得多好看!”这时,有的孩子就会好奇地问:“桃花怎么会开的呢?”这个问题,
母亲还不难回答。她可以说:“春天来了,桃花就开了。”然而什么是春天,为什么到了春
天花儿就要开,孩子仍然是迷雾一团,于是孩子不免要问,“为什么桃花要在春天开呢?”
    孩子们这类天真的问题很多,有些确实还很难回答。这是由于许多大人们认为是当然,
或自然的事情,孩子们却觉得新鲜稀奇。“为什么?”正是孩子们推想出来的问题,也是他
们求知欲的表现。如果这时父母对他们的问题等闲视之,随随便便给以搪塞,就会抹煞孩子
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时间久了,孩子的推理思考能力,也会逐渐减低。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说:“是呀,为什么桃花在春天就会开花呢?这个问题问得
好。”然后和孩子耐心地解释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春天的天气是不是暖和些尸“冬
天干枯的树叶现在没有了,天气一变暖,又长出了新的嫩叶,对吗?所以天气一变暖,花儿
也就开了。”如果能够这样与孩子讨论,启发孩子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就会增强和
提高孩子的求知欲。同时,也会增加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学会与孩子共同讨论,在子女的教育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对孩子提出的
要求,我们不能满足或不应满足时,我们不应粗鲁而简单地拒绝:不行!不准你去!或者在
我们父母提出的要求,儿女不同意时,我们也不应简单地采用命令方式:这事妈已经决定了!
    具体地来说,九、十岁的孩子都喜欢到动物园去看动物。春天来了,孩子早就盼望着有
一个节日,父母能带他们到动物园去玩。一个春和日丽的星期天,小宝眼看左邻右舍一家一
家地走了,于是嚷着说:“妈,咱们也到动物园去玩吧!我要看河马。”母亲由于那天有
事,而且身体也不大舒服,便简单地拒绝了。于是小宝哭了一上午,弄得一家人不痛快。当
时如果母亲能够体谅孩子的心情,心平气和地和小宝讲清楚自己的处境,与小宝商量、讨
论。他们不难达成一项协议:下星期天到动物园去看河马。或者妈身体不太舒服,动物园太
远了,到较近的公园去赏一赏花。
    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子女在喜好和兴趣,甚至交友诸方面看法都会与父母有分歧。这
时父母对子女的一些喜爱与兴趣绝不能简单地禁止。而应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与子女讨论,
以求得共识或找出正确解决的途径。我自己就曾遇过有关此类棘手的问题。孩子上高中后交
上了一个不大读书的朋友。俗话说:近未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不赞同孩子与那个同学常来
往。有一天,当孩子又要找那个同学去玩的时候,我拦住了他。“你又要去找小字玩呀?我
不喜欢你同他过多的接触”。孩子不以为然地问道:“为什么?他又不是什么坏人。”确
实,小字并不是什么不三不四的坏人,只是不爱读书。我不能以此而禁止儿子与他交往。但
我又耽心交往的时间久了。孩子会受他的影。响也失去上进心。因为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
日有余。于是我只得以商量的口气问道:“你为什么喜欢同他来往呢?他有些什么优点?”
孩子由于没有感到什么压力,所以未多加思索地便说:“他为人很好啊,我喜欢和他聊
天。”这时,我也就说出了自己的耽心:“小宇是个不坏的孩子,但是他有一个严重的缺
点,不读书。而青少年时代正是你们应该发愤读书的时候,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期,你们将来
会受到一生中无法弥补的损失。你如果真心与他交朋友,你就应帮助他努力学习。你如果做
不到这一点,你就必须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经过这次谈话后,儿子才又把心收了回
来,不再有时间就同小宇泡在一起胡聊了。
    大人学会与孩子共同讨论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无谓的争吵;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会孩子在社会上怎样做人和与人共事。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只要与人相处,分歧是不可免的。

    ●要让孩子敢于说出不同的意见

    母亲们都喜欢孩子聪明。听话。可是有时聪明的并不一定听话,听话的不一定聪明。作
教师的也是一样,尤其是小学。中学的老师总喜欢自己的学生听话,少给自己找麻烦。虽然
他们也知道过多地要求听话会妨碍儿童的智力发展。
    由于家长和老师都喜欢孩子听话,所以勇于说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不同于父母和老师
的意见的孩子通常不受欢迎。不过有时也会有例外。
    我的一个学生,她在小学教书。她告诉过我一个有趣的故事,同时也是很有启发性的故
事。有一次她上一年级的数学课,她问:“一棵树上站着三只小鸟。一个顽皮的孩子用弹弓
打掉了一只,试问树上还有几只?”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手说:“一只也没有了。树上应该
是零只。”而一个平常不太爱说话的孩子却举手说:“三减一等于二,树上应该还有两
只。”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但那个孩子却执着他说:“就是两只嘛”。于是教师启发
说:“打掉的虽然是一只,但是弹弓一响,其他的两只就飞走了。”这样才结束了那场争论。
    那个学生虽然是答错了。但是我听了这个故事,我却觉得那位同学很值得称赞。因为他
能不为多数人的意见所左右,而有自己的主见;不怕被人耻笑,而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发
现“万有引力”的牛顿少年时代很少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而爱独立摸索研究事物,在学
校里他曾被讥嘲为“乡巴佬”。发明“相对论”的爱因斯但的座右铭之一就是“从他人的意
见中独立出来”。这两个科学家的发明和创见,正是因为他们能独排众议。当然,这样作是
不容易的。因为有时他们要顶住外界的冷嘲热讽和各种压力。现在的许多公司或企业里,一
些年轻人之所以被选拔提升为经理,就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见解,能开拓、推动公司业务
的发展。
    不过事情尽管如此,我们的父母仍然喜欢自己的孩子在家听话,在外不标新立异。当自
己的孩子和同学的意见不合时,他们就担心“这样会受大家的讨厌”。这实际上就是强迫孩
子顺从大家的意见,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发展。
    法国人则全然不同。他们轻视受他人意见左右的人。他们赞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他们
喜欢孩子相互讨论和辩论,借此磨练孩子的处事能力。
    因此,在孩子反对父母的意见时,我们不应轻易地责备孩子不听话。如果孩子的意见是
错误的,也应该耐心他说明、解释。这样,才能养成孩子有主见、有创造性。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古国,存在的封建意识在我们的头脑中还很多。其中
之一就是喜欢儿女听话,百依百顺,容不得儿女的反对意见,更容不得儿女的反驳。而现在
时代已经变了,再要求儿女们百依百顺是很难做到的,而且也不一定就正确。儿女们有时的
反对或者有不同的意见并不一定就是什么了不起的错误,更不是对大人的不尊重和不敬。我
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本来就可以是这样做,也可以是那样做。
    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才能做。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记得有一次我妻子要儿女去买米。女儿拿了两个提包就准备出门,我妻子看见把她叫
住了:“你怎么不拿小推车去拖呢?还拿两个提包!”
    女儿不以为然:“我。拿两个提包,一手提十斤就拿回来了,何必还推什么车子呢?”
    妻子却坚持说:“当然是推车子方便得多啦!”
    其实,这种争论完全是多余的。女儿喜欢用手提,就让她用手提好了。如果真是吃力的
话,那么下次不用大人提醒,她也会自己要用推车的。这既是对女儿的尊重,也是让孩子们
自己到生活中去学会经验。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也才最牢固。
    同时,一个人只有对生活有自己的看法,才能肯定自己的生存的目的,并才能为达到目
的而努力。当然,在儿女这样做时,也不应排斥向父母请教,排斥父母的教导与提醒。

    ●不能强迫孩子读书

    现在孩子们玩的东西越来越多。有的孩子放学回来,书包一丢,就玩起了电动玩具,一
玩几个钟头。或者往沙发上一坐,打开电视就看了起来。正书也不看,功课也不做。急坏了
做妈妈的。有的父母气急了,没有办法,就抢掉孩子的电视游乐器,或砰地一下关上电视:
“快去做功课!整天正书不念,看你将来怎么得了!”
    做妈妈的越是不准,孩子们越是要看,要玩。这种强迫孩子念书的教育方法,是最容易
引起反效果的。因为如果孩子对书本(功课)不感兴趣,强迫孩子去念,孩子只会对念书感
到痛苦,会讨厌书。而且作父母的愈叱责,愈强迫,孩子愈讨厌。
    所以,当孩子沉迷于电视游乐器和电视的时候,不能粗鲁简单地关掉,而应当想办法使
孩子转移兴趣,使孩子对功课产生兴趣。例如母亲可以问:“你今天的功课做了吗?”或者
“你们今天上什么课?讲了一些什么问题?那些问题都听懂了吗?”“你觉得今天的功课有
趣吗?”诱导孩子对功课产生兴趣。
    现在日子过得好了。家长都很少要求子女做什么家务,”甚至连扫地、洗碗都是由父母
包了下来。他们只要求子女读书,读好书,希望子女成才。因而孩子不读书,或者不用功读
书就成了当前许多父母责骂儿女的主要或唯一的原因。他们对子女抱的希望越大,要求愈
切,督促就越严。而子女不能了解父母的这番苦心,因而对父母的督促。甚至规劝和责骂听
不进去,仍然贪玩,是常有的事。这原因也很简单:孩子天生都是好玩的,孩子爱玩,不足
为奇。其次读书与玩相比是一桩苦事。因而,如果孩子没有求知的欲望,不明确读书的目
的,对读书激不起兴趣,父母的责骂只会徒劳无益。我从前的一位邻居就是这样。母亲自己
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她没有机会进中学读书。她终身引为憾事。因而
有了女儿以后,一心就想一定要让女儿多读些书,绝不能让女儿走自己的老路——当一个大
老粗。然而,她的这番辛酸的历史,女儿并不能理解。因而每当她督促和责骂女儿不好好读
书时,反而引起女儿的反感——我就是不读。那位母亲经常同我提起这事就抱怨说:“我真
不懂他们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用功读书;我们那时没书可读,却想读得要死!”事情
就是这样:人们对得到的东西通常并不珍惜,而对得不到的东西却总是无限向往或追求。
    父母要求子女用功读书是正确的,父母督促子女读书也是应该的,而且是父母应尽的职
责。否则,子不教,父之过。因为青少年时代正是求学的最好时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
悲。但是读书又不能强迫。因为父母可以把子女锁在书房里,但父母却不能把书本,把知识
塞进儿女的头脑。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必须通过孩子自身的努力。所以,父母要想让子女努力
学习,当然应该督促;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读书的重要,也可以骂、应该骂。但是如果孩子
喊不听,骂不怕,仍然是贪玩而不读书,则应该作耐心细致的说理工作了。只能是通过耐心
细致和热情的关怀,帮助孩子自己认识读书的重要,并对读书产生兴趣,由不自觉而逐渐变
为自觉的学习。同时,父母还应该热情地帮儿女妥善地处理好玩与读书的关系,做到有劳有
逸。学习好,休息好。
    因之,我们也不应一味地反对孩子玩电视游乐器和看电视。因为它们对启发和发展孩子
的智力和想像力还是有益处的。只要不是过度沉迷于游戏,就应当允许孩子做一些他自己感
兴趣的事情。只允许孩子看正书或做功课一方面难于做到,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孩子僵化和呆
板。所以应该通过看儿童书籍和电视以及玩电视游乐器使孩子多方面接触世界和事物。
    否则家里的电视机关上了,孩子可以跑到邻居家里去看。家里不许玩电视游乐器,他跑
到外面去玩。孩子如对功课不感兴趣,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即使人坐在书桌前,心思也可
以仍在电视上。
    再者,父母在要孩子读书,教育孩子读书时,除不能强迫外,也不应提一些过高的,显
然是孩子一时无法达到的要求。前面讲的长沙晚报上报道的那位老农也是恨铁不成钢,要孩
子读好书的心情过于迫切,提出了不恰当的要求:考几个一百分。一个完全不愿读书的孩子
一夜之间可以变成一个考百分的孩子吗?这无异于在把孩子往死路上逼。所以,只能循循善
诱,逐渐提高要求。
    读书不能强迫,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那就是在儿女不愿读书时,父母应该冷静地了解
和分析孩子不肯读书或功课不好的原因。有的孩子由于身体和智力的原因确实无法读书,读
书困难很大。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时就更应该关怀他们,爱护他们,与孩子一起共同寻找
对策,更不能强迫。同时,父母在教育和培养子女时,也应因材施教。

    ●应该允许孩子失败

    孩子好奇心强,常常看见大人们做什么,就吵着要做什么。男孩子看见哥哥或父亲骑自
行车,就会哭着要骑自行车。虽然他的脚还踢不着踏板,却总是跃跃欲试。女孩子看见母亲
洗衣,有时也哭着要洗衣。这既是孩子的一种好奇心,但同时也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表现,表
现他们和大人一样也能够做。因此,在他们要求这样做时,不要随便对他们泼冷水:“你人
才比车子高一点,就想骑车子,别把车子摔坏了。”或者:“人小小的,就想洗衣,反而把
衣服洗脏了!”
    这样泼冷水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妨碍他们的成长。虽然孩子确实是大小了,还不
可能做这些事,但孩子有了这种独立意识,有自己尝试的意愿,作父母的就应该尽力从旁协
助,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而且当他们尝试时,没有做好,也
不应苛责。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因此,对孩子给予协助和适当的鼓励
是最可取的方法。这样,孩子的上进心才会愈来愈强,进一步向自己的能力挑战。
    有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过:“千万不要害怕失败,害怕失败就会畏缩不前!”一个人一
旦有了畏缩心理,就会什么事也不敢做了。企业家的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如果孩子想做什么新的尝试,父母一听就先说:“你做得好吗?莫做错了,把东西搞坏
了!”这样孩子就会犹豫畏缩起来,没有了信心!而信心则常是一个人做成事的后盾。反
之,畏缩、害怕失败,心理上首先就失败了,便更容易把事情做坏。
    有个围棋家说过:“不尝试是无法知其成败的”。因而这位围棋家以此话勉励自己的弟
子。所以他的弟子们都敢积极地进行挑战,而且多数成为了棋坛名人。
    学功课也是这样,只有敢于提问题,又敢于回答问题,才能把一门功课学好。一个在英
语课堂上不敢开口,怕讲错的人,是绝对学不了英语口语的。
    因此,当孩子们要求做某种尝试时,即使我们知道会有许多困难,或者不会成功,但还
是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去考验自己的才能。有时孩子能想出父母想不到的
办法,超乎平常的构思,也不一定。如果事先就肯定会失败,而不许孩子尝试,那么孩子内
心潜伏的无限可能性就会因而得不到发挥。这种害怕失败的心理状态,会使孩子不敢轻易尝
试新的事物,养成孩子保持缄默和消极、被动。
    而事实上,任何人的成功通常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失败的。任何人在做什么事情
的时候,都有一个学习与实践的过程,而且开始通常也都是做不好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实
践,才由做不好达到了做得好。就以洗衣服这样一件简单的事而论,一个人初次洗衣服时肯
定洗得不甚干净。因为他没有洗过,没有经验,不知道怎样才能洗得干净。做饭也是一样,
很多人第一次做饭,不是少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硬,就是多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稀。这是不
足为怪的。因而如果孩子在第一次做什么事,做坏了,父母不要过于责备,而应帮助他总结
经验,找出没有做好的原因。下次也就可能做好了。所以,正确的态度,不是埋怨。责骂,
而是热情的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俗话说:“失败为成功之母”,也就是这个意思。没
有失败,何来的成功?!
    不过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事实上也并不容易。我就见过有些父母,他们看见孩
子没有把事情做好,就干脆自己做了起来。他们的说法是:“我自己动手省事得多。”
    现在有些孩子在考大学时,由于某些原因临场发挥得不够好,而没有考上。这时父母就
焦躁不安,于是埋怨、责骂。这种作法是极端错误的,而且不利于孩子再战。像孩子考大学
这种大事,我们当然不希望子女落榜;但同时我们却又必须允许和容忍孩子失败。一时失败
了,坏事既然已经发生,父母就绝不要再埋怨和叱责。反之,应关心和体贴孩子的痛苦,同
他谈心,共同找出考试失败的原因,想出克服的办法,找出前进和努力的方向,激励孩子再
战,争取下次战斗的胜利!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