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第七十讲:外国古代家教习俗(二)

17年前 [03-09 17:16 周五]
9.习俗家教

古代希伯来人自埃及回到巴勒斯坦,农业逐渐发展,部落慢慢瓦解,向
家庭生活过渡。家长和父辈享有最高的父权。家政由他们决定,子辈教育由
他们负责。家庭便成为教育场所。

希伯来人的家庭教育以陶冶宗教思想和宗教教育为第一要义。人们尊那
和华为救世主,说《五经》是圣书,作父亲的都要督促子女学习。在规定的
父亲3 项重任中,就有教子学习法典。除平日由父亲教导子女学习圣书、法
典、敬神、祈祷外,宗教节日极为隆重,对孩子们的教育作用尤大。犹太教
的3 大节日是逾越节,5 旬斋节和俗茅节。经典规定,父亲须带儿子参加各
节日的仪式,须对儿子讲述节日的意义,因为3 大节日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又与农业生产有关,逾越节在4 月举行,在于纪念从埃及获得解放;5 旬斋
节在6 月举行,在于纪念从埃及返回祖国途径西奈山时制定了《十诫》;结

茅节在9月底举行,在于纪念从埃及归途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安抵家园。逾
越节恰是燕麦收割季节,5 旬斋节恰是小麦收割时期,结茅节恰是葡萄收获
之期。因此,这些节日不但可以教给孩子有关民族历史的知识,而且也可以
传授有关生产的知识。如到逾越节的前夕,通过祭神活动激励孩子发问,此
时父亲向子辈讲解祖先在埃及的饥苦年代,返归祖国的艰难岁月,借以教导
孩子感戴上帝的仁慈而信仰神灵的伟大,也可使下一代养成热爱祖国而团结
奋斗的精神。

希伯来人的3大节日及其教育意义是独特的。当时的教育与宗教紧密结
合,很象以后的“教育与政治相结合”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做法。

10. 良好的家教是父母的职责
国家的兴旺是以众多的幸福家庭为根源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保
证父母的幸福,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便是父母的苦恼。这是古代希伯来人对
国家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格言书》说:“聪明的儿子给父亲带来愉快,愚蠢的儿子乃是父母的
负担。”因此,教育子女既被视作父权。同时也是不可忽视的父职。家教固
然要由父亲负责,但母亲也不该推诿。经典中的教言是家教的主要内容。如
《申命记》教诲父辈们说:“你们应该把这些教言勤恳地传给孩子,并和他
们谈论这些教言,当你们在书房里静坐的时候,当你们在路上行走的时候,
当你们在床上躺卧或起床的时候。”经典还说:“当儿子向你们问到所谓上
帝训诫你的圣书、法律、裁判等等,究竟何所指时,父母应该给予解释回答。
父母必须擅长、乐于和随时准备向子女反复讲述上帝的伟大教言。”由此可
见,当时社会是何等地强调父母的教育职责。

希伯来的经典也论述子女应听从父母的教诲。《格言书》说:“孩子们
要谛听父母的教导,不要破坏父母给你们定下的法规。”又说:“要静听父
亲的教诲,并且注意理解它。”显然《格言书》的作者意识到,父母的教诲
所包含的知识绝不能通过生理遗传来取得,也不象财产一样通过继承而获
得,是须依靠艰苦学习而掌握的。

为了督促子女学习,父亲是可以采取各种手段的,可以打罚惩戒,但他
们更注意了解自己的子女,更注重提高子女的学习兴趣和博取子女的热爱。

11.儿童——未来天国的公民
尽管希伯来的家长或父辈享有极高的父权,然而在家庭中,子女的地位
和待遇却不断改善。在希腊的斯巴达城邦,弃婴是普遍现象,可在希伯来却
是少见的。因为他们相信没有任何人不能受上帝的教导和作上帝的学生。记
载中,也从未发现希伯来人象其他国家盛行弃婴之风,经典中,对弃婴是予
以谴责的。

希伯来人比罗马人显得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地位。罗马人改变异婴之风,
就是因为受了希伯来人影响。罗马旧社会中,虽然也把教育子女的权利和义
务放在父亲的肩上,但罗马人是把子女当作家庭和父母的私有财产的。希伯
来人与此不同,他们把儿童做为未来天国的公民看待。

后来,《法典大全》的作者公开提出,儿童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并非家
长的私有财产,要想方设法满足儿童的要求和顾及儿童的爱好,以致把儿童
比做花朵。这充分地表现了希伯来的家长制含有较多的民主精神而并非专治
独裁。到了公元6世纪,希伯来的学校诞生以后,一般儿童在6岁入学,父
亲极为关怀子女的成长。他们亲自接送子女上学,亲自考查督导子女作业。


总之,希伯来人的家庭既能尊长爱幼,又有较多的民主精神,这在古代
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12.家教与国魂
在古代希腊世界里,斯巴达的教育与希腊其他城邦走着不同的道路。它
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以尚武为国魂的和以尚武
为核心的教育训练制度。这种教育训练的任务是使每个斯巴达人成为一个坚
忍不拔的战士和一个绝对服从的公民。因此,荣誉、勇敢、坚毅、强壮的体
魄、娴熟的军事技艺,对城邦的绝对忠诚、对权威的驯服,对长者的尊敬等
就成为每个公民的应具有的品德。

斯巴达每个公民都是军人,从小就接受军事训练,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
人,不能享有公民权。婴儿出生,决定是否抚养婴儿的不是父母,而是部落
长老。新生婴儿出生后送给长老,经长老检验,如是病弱,残疾,则要扔到
山谷中去。健康的儿童由母亲或保姆负责照顾,直到7 岁为止。斯巴达妇女
多是育儿能手,她们能培养婴儿不哭不闹,不愤怒,不怕黑暗。从婴儿起就
学会知足,愉快,不计较食物。

斯巴达人的子弟在7 岁以前,是在家庭受教育的。为了发展孩子的忍耐
力,长辈们迫使孩子养成忍受各种艰难。忍受饥饿,寒冷,痛苦等习惯。在
冬天用裸足和穿一件薄衣服的方法来锻炼孩子的耐寒力。他们睡在亲人从河
边采来的芦苇草上。菜汤是他们唯一的食物。孩子不听从还要受毒打。打疼
了,哭出声来,被认为是一种耻辱。

同时,斯巴达的家庭,从幼儿起就开始灌输忠于国家的道德教育,让孩
子懂得只知道有国家,而不是有个人。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据古斯巴达人
的传说,有一位斯巴达妇女,她的5 个儿子都在前线打仗,一个随军奴隶(战
时,每个斯巴达战士都配备7 名妇隶作为侍从)回来报告她的5 个儿子都战
死了。她不满意地说,贱奴,谁问这个”。奴隶改口说,我们胜利了。这位
妇女便跑到神殿去感谢佛灵。这个故事说明,母亲所关心的不是她的孩子是
否活着,而是孩子能否象一名英雄那样死去。

13.教子与训女
由于政治、军事扩张的需要,斯巴达人全属国家所有。婴儿出生后,能
否养育,其决定权取决于政府长官。在雅典不然,父亲在家庭中,居绝对的
统治地位。婴儿出生后,被放置在父亲脚下,父亲抱起他,即承担养育责任,
假如不抱起婴儿,那就意味着将婴儿扔弃。

婴儿初生第5 天,家庭为婴儿举行命名仪式,在场的有祖母,保姆以及
家庭中其他女性成员,母亲抱着婴儿绕着点燃的祭坛转几圈,同时还举行宴
会,如果是女婴就在门前挂上羊毛,如果是男婴则挂橄榄枝编织的花环。第
40 天,婴儿的名字就登记在部落的名册上。

富裕人家常为婴儿雇保姆,而且喜欢雇用斯巴达保姆,因为她们不仅有
着高明的抚育婴儿的本领,而且她们身体健康,据说斯巴达的保姆的奶水可
使婴儿长得健壮有力。等到婴儿长到1 岁多便由家庭教师教育,家庭教师一
般由年老的女奴充任。她们照管幼儿的饮食起居,还要带领他们外出散步、
游玩。

讲故事,朗诵诗是雅典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父母常给孩子
讲伊索寓言、简单的神话、古老的英雄故事。还要求孩子朗诵荷马史诗,期
望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善良的人。雅典的妇女地位低,女孩子不可能受到与


男孩子同样的教育。她们一般只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导。如日常生活起居,
饮食等方面的教育,也学习一些家务,对于做衣、纺织、编织和烹调等都要
有所了解。虽然家务劳动一般都是奴隶做,但作为未来的女主人,熟悉这些,
有利于指挥和监督奴隶。

14.家教的楷模
古罗马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家庭既是经济和生产单位,也是教
育单位。父亲在家庭中居于绝对统治地位,他对子女有处死的权利。母亲在
家庭中也有一定影响,并受到家庭的尊重。特别是孩子在学前教育中母亲起
着重要作用。在古罗马学前儿童的扶养与教育不象雅典那样,由奴隶出身的
保姆负责,而是由母亲过问,即使名门大户,地位显赫的妇女也把亲自抚养
和教育子女视为自己的职责和无尚光荣。孩子从7 岁起,由父亲负责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忠实祖国的罗马公民。父母对子女教育,一
般采用观察和实践的方法。义亲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家庭及社会活动。农忙时,
子女随父亲到田里耕种收割。在劳动中观察学会使用各种农具,掌握各种农
业技术。男孩子还跟父亲到各种社会场合,学习将来正式参与社会活动的各
种本领和礼仪习惯。有时还要和父亲到城市广场去体察有关社会及政治方面
的常识,学习在公众场合中演讲的能力。

古罗马早期的家教很重视对子女进行读、写、算之类的教育活动。但占
据这个时期教育中心地位的却是道德教育。因为古罗马人有着许多的传统美
德。如讲求德性,提倡孝道,热爱祖国,遵守纪律,提倡勇敢、果断、庄严、
谨慎、节俭等美德。这些都成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在德育方面,古罗马
人很重视祖先们的英勇事迹的教育作用。因此英雄的故事和业绩成为教育孩
子效忠祖国,崇尚社会美德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