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的“敬老节”
每年9 月15 日,是日本的敬老节。这一天,人们要慰问老人,并向老人
赠送纪念品。这个节日是二次世界大战后为鼓励人们尊敬老人而规定的,但
从民族感情来说,它的源头却是很早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日本有一个小国,很不尊重老人,只要人一过60 岁,
就要被赶到山上去“天葬”。有一家,只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祖父到了60
岁,孙子不忍心送他去“天葬”,就将他藏在小阁楼里,每天偷偷给祖父送
去饭菜。这时一个国家派兵包围了这个小国,他们派使者送来两支海虾,说
只要这个小国有人能分辨出虾的雌雄,他们就撤回重兵。然而小国中无人能
出来辨认。在这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躲在阁楼上的祖父得知情况
后急忙悄悄叫来孙子将分辨之法告诉了他。孙子立即报告国王。当国王派人
如法分辨出虾的雌雄后,侵略者只好守约退兵。国家得救了,小国的国王重
赏了孙子,并询问方法的由来。孙子讲出实情,国王大为感动,从此取消了
天葬的陋习。
这个故事在日本流传很广,尤其在老人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把这个故
事讲给孩子们听,以此教育后代要尊敬老人。
2.安布恩族人的尊老习俗
扎伊尔奎卢地区的安布恩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有关日常生活、风俗
习惯、戒律、医药、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以及劳动技能经验只能靠口传。老
年人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因此很自然受到人们尊重,当地人有老年人为“图
书馆”的说法。人一进入老年,就要在他的名字上冠以“长者”的尊称。晚
辈要尽一切办法使长者满意、高兴。长者也努力使自己成为慈祥善良的典范,
以使自己的表现与所受到的尊敬、所享受的地位相称。
3.尼泊尔的“返老还童日”
“返老还童日”,也称老年仪式。
尼泊尔人认为人应活到77 岁,超过此数便是新生的开始,即返老还童。
按当地传统风俗,老人凡满77 岁7 个月又7 天时,全家人就要为他举行热烈
而又隆重的返老还童庆祝仪式。此后,老人们在各自的家庭中地位更加不一
般。儿孙们既要把他们当作者人尊敬服侍,又要当作婴儿一样备加照顾护爱。
尼泊尔人还认为,人越老越圣洁,因此,凡是过了“返老还童日”的老人,
都被奉为活神仙一般,这反映了尼泊尔国家尊敬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4.美国的“母亲节”
母亲节的创始人是美国西弗吉尼亚的安娜·贾维丝女士。她是一个孝顺、
热诚而顽强的女性,她深爱自己的有着10 个儿女的母亲。南北战争结束后,
她母亲常在学校中讲述战争中献出生命的英雄们的故事,并渴望有人创立一
个母亲节,给战争中失去儿子的母亲们一种慰藉,赞扬全世界所有的为人类
的延续和发展承受着巨大负荷的母亲。 1906 年母亲的突然去世使安娜·贾
维丝悲痛欲绝。她立志实现母亲的遗愿——创立母亲节。为此她四处奔走,
历尽艰辛,仅给国家议员、政府官员、教师和新闻界写的求援信就多达上千
封。她的热忱和努力,终于赢得社会各界普遍的支持。 1914 年美国国会通
过决议,并由威尔逊总统亲自签署,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
当时很多国家成千上万的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子、母亲正沉浸在巨大的悲痛
之中,美国母亲节的创立使她们得到极大的安慰,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从那
以后,到现在,世界上已有43个国家公认这一节日了。
母亲节的纪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儿女们要用各种
各样的方式向他们的母亲表示自己的挚爱与尊敬。他们有的赠给母亲各种各
样的礼物,有的早早起床抢着为母亲做早餐,或是做别的使母亲高兴的事;
有的许多聚集在一起,每人亲手做一朵红石竹花,献给在座的母亲,青年们
也各戴一朵,母亲健在的戴红花,已去世的戴白花,然后一起烹饪,做一顿
丰盛的午餐,请在座的母亲分享;在外地的也尽量赶回家与母亲团聚,赶不
回来的,或打电话、打电报,还有的用电话为母亲订购鲜花与礼物,请服务
员代为送给母亲。而各家的父亲们,在母亲节这一天都要主动管理家务和孩
子,以便让妻子休息一天。
总之,现在,母亲节既是一些国家的一个传统的盛大节日,更是他们教
育子女热爱、尊敬母亲的一个重要的传统的教育方式了。
5.泰国的“母亲节”
1976年泰国将王后诗丽古殿下的生日8月12日定为母亲节。
在这一天,全国各地要评选优秀母亲,各机关学校要组织各种庆祝活动,
教育年轻人孝敬父母。清香洁白的茉莉花被定为母爱之花,母亲节这天,家
家户户的儿女们都要争先将它献给自己的母亲。
6.美国的“父亲节”
1909年住在华盛顿的布鲁斯·多德夫人有感于早年丧母、众兄妹都靠父
亲一个人抚养成人,为报答父亲的恩德,在参加母亲节的庆祝活动时产生了
一个念头:既然有母亲节,为什么不能有父亲节呢?为此她给州政府写了一
封言辞恳切的信,呼吁建立父亲节。州政府采纳了她的建议,将父亲节定在
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10年,多德夫人所在的斯坡堪市正式庆祝这一
节日,市长宣布了一项文告,定这天为全州纪念日,不久,美国其他州也相
继庆祝“父亲节”。由多德夫人提议,节日这一天子女们佩戴红玫瑰,向健
在的父亲表示自己的爱戴;佩戴白玫瑰向已故去的父亲表示悼念,也有戴丁
香花或蒲公英的。1972年美国议会承认了父亲节,并由当时的总统尼克松正
式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父亲节遂成为美国正式的全国性的节日,
父亲节的各项庆祝活动,也就成为美国全社会,各个家庭向年轻人进行尊敬
父母的教育的传统形式。
7.尼泊尔的“母亲节”与“父亲节”
母亲节与父亲节是尼泊尔沿袭成俗的传统节日。
迄今为止,尼泊尔人都习惯于数代同堂的大家庭生活。年长的人在家中
有着绝对的权威,尊老爱幼是尼泊尔人的优良传统。在几代同堂的家庭中相
互间很少发生口角。儿女对父母奉若神明,他们十分尊重父母的意见,尽量
满足父母的愿望。父母去世以后,儿女们每年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借以
超脱父母的灵魂,表达对父母的缅怀之情。母亲和父亲节就是这些活动中独
具特色的孝敬父母、缅怀养育之情的一种形式。
尼历每年一月的最后一天是尼泊尔的母亲节。
这天儿女们都要准备好母亲最喜欢吃的水果和丰盛的菜肴及一份厚礼,
奉献给母亲。这天要让母亲得到最好的休憩,满足母亲的要求,千方百计使
母亲心情愉快。出嫁的女儿更要带上最好的食物、母亲喜欢穿的衣服及象征
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的礼品,赶在这天的早上回到娘家。所有儿女象敬神一
样对养育自己的母亲顶礼膜拜,表示自己的孝心,听取母亲的教诲。母亲也
向儿女祝福。这天全家欢聚一堂,唱歌跳舞,共享天伦之乐。当然也有的家
庭聚一起,互相诉说一年的艰辛、痛苦和人世沧桑。
母亲已经故去的人家过母亲节则是另外一种方式,即朝拜观母潭。这天
一大早人们就象潮水般的从四面八方涌向位于加德满都市西郊的观母潭。观
母潭位于青山脚下,绿树环绕,是个天然的水潭,山上的清潭潺潺流入,清
澈见底,潭中建有一堵界墙,分男女浴处。人们按性别排成两列长队,依次
进入观母潭圣浴。浴毕,人们用祭品和一桶清水供奉母亲的亡灵,并为母亲
的亡灵祈祷,以期母亲在天之灵得到安息。
关于母亲节,在尼泊尔的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群牧童
经常在这池塘边放牛。一天一个牧童突然在池塘的水中看到了自己已经去世
的母亲。他又惊又喜,赶忙从随身带来的食品中拿出一张饼掰下一块俯身扔
进水里,水中的母亲喜形于色,大口大口吃了起来。牧童见母亲吃得有滋有
味,心中一阵快慰,他一面呼喊着“妈妈”,一面把随身带来的物品都献给
了妈妈。其他牧童见到这一情景,也都纷纷把带来的食品投入水中,结果丧
母的孩子都见到了自己的母亲,而母亲健在的孩子们的食品都漂在水上,而
后慢慢沉入水底。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从此,人们便把每年的这一天,
即尼历1 月的最后一天定为母亲节。而这个小潭,就取名为观母潭。观母潭
经过数百年的修建,变得越来越壮观。祭祀的人也越来越多,母亲节的庆祝
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每逢母亲节,尼泊尔政府都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庙会和
展览会,方圆百里的群众都赶来参加。
关于尼泊尔的父亲节,也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德
恩杜尔的孤儿。从他记事时起就不知自己的父亲是谁,经常受到人们的讥笑
与凌辱。他长大成人以后,发誓要找到自己的父亲,于是便四处寻访。一天
他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苦行僧人,便向他诉说了自己的苦衷。苦行僧看他如
此虔诚,就收他为徒。从此,德恩杜尔跟着僧人苦苦修炼,每天在圣河里圣
浴,对湿婆神祈祷,并按僧人指点,专门为父亲设立了神龛,每日顶礼膜拜。
他的诚心终于感动了湿婆神,尼历5 月30 这天,奇迹出现了。一大堆自称
是他父亲的人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抢着吃他的供品,争着接受他的礼拜,
这下可难坏了德恩杜尔。这时他的师傅站了出来,指出了他的生父。原来,
这位僧人正是印度教的造物神——焚凡。德恩杜尔欢喜万分,按着神的指点,
忙把供品全都献给父亲。从此5 月30 日这天就成了延袭至今的尼泊尔父亲
节。
每年这天在加德满都北郊的巴格玛蒂河岸旁的湿婆神庙前都举行盛大的
庙会。凡是没有父亲的人都汇集到这里,先在圣河沐浴,之后举行拜神仪式,
最后对过世的父亲进行悼念祭奠。而父亲健在的儿女们都要带着食品和礼
物,拜见自己的父亲,与父亲欢聚一堂,接受父亲的祝福。
父亲节使老人感到安慰,使儿女们意识到自己奉养老人的义务和职责,
从而成为一个优良的民族传统流传下来。
8.日本的“女孩节”
在日本3月3日是女孩节,日语叫“雏祭”。因为日本人把小姑娘天真
烂漫的笑脸视若桃花,而此时又是桃花盛开的时候,所以女孩节又称“桃花
节”。又因在这个节日要祭偶人,所以又叫“偶人节。”
现在,女孩节的活动在日本不尽相同,各家的活动也繁简不一,但基本
做法仍是差不多的。一般当女孩生下来过第一个3月3日时,父母或外祖父
母就为她买来一套整齐而精致的小偶人。并开始祭供。每到节日的前一天,
女孩的父母就邀请亲戚朋友来共度佳节。各家都把玩偶按传统方式分别摆放
在铺着红色天鹅绒的梯形架上,多的达七八层,每层还配有相应的小巧玲球
的家俱和摆设。长辈们以此来向女孩子们表示衷心的祝福。女孩子们都把历
年得到的小偶人当作最宝贵的东西,这大概是因为她们在这些小偶人身上深
深感受到长辈、亲人的抚爱与祝福。每年3月3日都把它们搬出来同自己一
起欢度节日,直到出嫁时全部带走,似乎是要让亲人的抚爱与祝福终生伴随
自己,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幸福。
9. 非洲的“女孩成人节”
女孩成人节是非洲许多地方女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举行的一种成年仪式。
一般分两个阶段举行。第一阶段,女孩在家中年长妇女陪同下,到一隐
蔽处所过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这期间,陪同女孩的年长妇女向她介绍
待人接物的处世经验及本民族的历史与传说,并教她如何做一个贤慧的妻
子。“隔绝”生活的长短,取决于她掌握这些知识和本领的快慢。长的一年
半载,短者10天半月。自打进入隐蔽处所,除陪同者外,女孩不得与任何人
接触,包括自己的母亲在内。”隔绝期”满时,陪同者将带她到河边洗澡。
洗净全身名曰“净身”,其意是要让一切不净的东西随河水流走。净身完毕,
陪同者要将姑娘精心打扮一番,祝愿她今后的生活能有好运气,也使女孩更
具有少女的风采与魅力。
准备完毕,陪同者要用一条毛毯将姑娘全身裹住带回村里,进行仪式的
第二阶段活动。全村都把女孩成年仪式当作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一有仪式,
全村人就象过节一样汇集到村中广场,尽情击鼓跳舞,身裹毯子的姑娘端坐
在场中央的草席上。仪式的高潮是姑娘的父亲用一柄长矛挑开姑娘身上的毯
子。姑娘站起身,带着羞涩的微笑向众人点头鞠躬致谢。从此,她便是一名
公认的成年妇女了。随后,姑娘走进跳舞的人群,用歌舞的形式向人们汇报
她在“隔绝”期间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本领。此时,人们不时将一些钱币及小
礼物掷给她。
全村的庆祝活动结束后,成年仪式到此全部结束。姑娘从此便可会见求
婚者。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