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留守儿童人格缺陷呼唤“情感哺乳”

12年前 [07-08 20:44 周日]

留守儿童人格缺陷呼唤“情感哺乳”

2012/07/08 00: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人文絮语

  7月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首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缺陷问题堪忧,突出表现在学习焦虑、与人沟通焦虑、处事敏感、易冲动等方面。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人格问题检出率很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健康人格问题的得分率显著高于全国儿童的平均水平。

  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曾谈到“皮肤饥饿”:孤儿院的孩子得了怪病,目光呆滞,食欲不振,没兴趣到游艺室玩。院长请来了斯宾塞,斯宾塞决定从其他学校请些小女孩和这些孤儿一起玩耍。他们大声地笑、闹,把这些孤儿抱起来,亲吻、抚摸、拥抱。这些孤儿“一个个眼睛发亮,食欲增加,身体明显好转”。院长百思不得其解,斯宾塞告诉他:“这些孩子患的是‘皮肤饥饿’,这种需求是食物无法满足的,他们需要的是爱抚、抚摸、关心。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这种满足,就会发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变迟钝。 ”——“留守儿童人格缺陷”也有这种“情感饥渴”。

  祖辈能为留守儿童提供物质供给,却无法取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亲密和信任位置;留守儿童能得到生活满足,却无法缓解内在的精神饥渴、强烈思念。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将幼小的猕猴和母猴隔开,给它们两个妈妈,一个是用钢丝绑成的有奶瓶的“硬妈妈”,另一个是用棉绒布做成的没有奶瓶的“软妈妈”,人们认为,小猴肯定会喜欢“有奶的妈妈”,可猴子吃完奶就找“软妈妈”。这些被分开的缺乏母爱的猴子长大后,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隔代养”、留守养育,孩子在品格发展、人格发展和心理发展方面,容易出现亚健康或心理障碍。

  可是长久以来,也许是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抑或是一些家长教育观念太落后,尽管精神发展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可在绝大多数父母眼里尤其是农村父母的眼里,“情感哺乳”仍有奢侈品的嫌疑:我们可以将赚钱、事业和某个项目看得非常重,而不会将孩子的情绪不良、强烈思念等看得很重;我们会为工作问题不遗余力,而不会为孩子的情绪发展绞尽脑汁,尽量满足。

  其结果是,因为不能为孩子提供充分和饱满的情感满足,以及拥抱、谈心、沟通等,孩子缺乏“情感奶水”,安全感降低很多,总有被遗弃、孤独、紧张、没意思的感觉,快乐、自信、阳光和安全感成为稀缺,孩子的身体得到了成长,心理发展和情感发展就出现滞后、偏差甚至是不健康状态,出现过分脆弱、偏执、敏感等人格缺陷。

  正因为这样,在今年的“两会”上,倪萍委员提出:儿童不能留守。许多留守儿童不愁吃不愁穿,但心灵的问题留下来了。孩子将来走向社会,不仅需要生存技能,还有心智的成熟。“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人留下来,不是挣钱就能养育”——这已成为严重的教育和社会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了。

  应该用“情感哺乳”弥补人格缺憾。其一,社会和输入地政府仅仅给务工人员提供工资发放是不够的,应该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纳入教育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倾斜,为他们提供充分、必要和优秀的教育机会,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得到团圆机会,最大程度减少儿童留守。其二,如果实在解决不了“进城上学”,也应该“就近就业”,尽可能离家近一点,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团圆机会;或者父母双方保证一个人在家,满足孩子的情感饥渴,而不能唯利是图,忽视孩子的精神饥渴。第三,更要提升教育认识水平,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同于过去了,物质满足后的他们更需要温情、温暖和情感,爱、拥抱和亲吻,才是最好的教育营养品和发展动力,而不能用老观念限制和忽视孩子的本能和发展需要,埋下教育隐患。

  雷泓霈(河南 教师)

http://bjyouth.ynet.com/3.1/1207/08/7264032.html
孙岫收录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