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本理念逐步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学校教育从师本、教本走向生本是大势所趋。生本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弱势者;要克服教育的功利心,更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教育之首,这对新时期生本理念的诠释也很有借鉴意义。
我非常赞同雅斯贝尔斯观点。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靠人的精神,人特别容易被自己所打败,只有精神强大,才可克服困难达到成功的彼岸;人的幸福与否,则完全取决于精神,幸福是内心体验,精神强大者更能品味幸福。班主任的天职是育人,不能只做班级秩序的管理者,不能只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更应该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引领精神成长,难就难在儿童的差异性。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个性化,那时、那人的方法,这时、这人不一定就有效;同样的事,曾经的处理方式相当完美,可移植过来后却显得力不从心;同样的话,对一些孩子无动于衷,却让另一些孩子难忘终生。不过,如何更好地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基于儿童的幸福感
儿童具有独特的幸福感,教育者常犯的错误就是将大人的幸福感强加于儿童。如,学校组织“六一”文艺演出,班主任为了班级能获得荣誉,加码要求,全班学生起早摸黑训练近一个月,看似让孩子享受节日的幸福,实际上,许多孩子是“被幸福”。
曾有一群学生找我说想转班级,理由是班主任不公平,每次都把“寒假好少年”评给固定的那么几位同学。又有一次,一些孩子对我说讨厌班主任,原来班主任怕出安全问题,禁止学生进校园柏树迷宫玩。这些问题不是小事情,在孩子的世界,公平正义是主旋律,游戏则是儿童的基本需要。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其根源在于班主任忽视了儿童的幸福感。
班主任若多些童心,就特别容易受孩子欢迎。许多孩子喜欢玩沙,可学校常常从“文明”角度给予禁止,而有位班主任却与孩子一起玩沙,引导孩子养成不能扔沙子,玩沙之后要洗手的习惯,孩子们都很喜欢。有一段时间,学生中突然流行纸飞机,学校布置加强管理。许多班主任简单禁止了事,而有位班主任别出心裁,起草玩纸飞机规则,讨论什么时间可以玩,如何避免纸飞机丢在地上等。在玩耍中,孩子们品尝到游戏的幸福,也自然与班主任更亲近。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个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没有学习过程的幸福与成功的激励,孩子不可能有更好的精神成长。班主任首先要不断提高课堂的感染力,一位课上得不好的老师,一般不太可能成为优秀班主任。要让课堂有魅力,靠的是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文精神的积淀。
教学的突出矛盾是教的共性与孩子学的个性的矛盾,最好的教师,也有最不适应的学生,因此,班主任要特别关注学习不适应的学生,对个性化学习有要求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引导。当前,特别要克服“扶”得过多的倾向。近几年来,我在学校推行“自主作业”,习惯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月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不做老师作业中不喜欢的部分,以自主设计的学习方案代替作业,这种方式着力于转变孩子被动学习的状况,并培养了孩子的规划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我发现,认真实施的班主任,特别容易受到孩子的喜欢,这是引导个性化学习而来的魅力。
三、尊重与要求相结合
教育必定会对孩子提出要求,但是,应以尊重为前提。班主任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凡事多与孩子们商量。在一个被班主任高度控制的班级中,看似纪律很好,但往往以形成孩子的奴性为代价。特别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关注孩子能力、气质、家庭背景、学习方式的不同点,引导孩子形成不同的个性;在出台班规时,要充分考虑有谁会做不到,应该如何应对,避免伤害个性学生,又避免让自己下不了台。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不了会犯各种错误,班主任应该给予批评教育,有时也需要给予惩罚。若在惩罚前听听孩子的意见,也许会发现,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这次惩罚是没有必要的。即使必须要惩罚,也可让孩子选择接受惩罚的方式。惩罚并不应该只是关注维护规则,还要考虑让受罚的孩子有所感悟。听听孩子的意见,显然更能让孩子多些内心的体验。
如何对孩子提要求?我认为要在细节上引导,并持之以恒。教育不能跟风,班主任工作投入时间最多往往是习惯教育,许多孩子的坏习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孩子的坏习惯常常需要斗智斗法。班主任要有核心价值观,并一以贯之,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通过教育细节的引导达成教育目标,如“不能踩绿地”这样简单的要求,对低段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做到,班主任若在开学初带孩子逛校园,每到一处都进行演示指导,将“不能踩绿地”的规则渗透其中,这样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孩子了解规则。
四、多一点哲学思维
班主任要面对一个又一个教育事件,如何处理这些麻烦事,正体现了教育的艺术。实际上,平平淡淡的教育,很难打动孩子的心灵,往往班级里出现的“教育事件”,正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契机。所以,班级工作中碰到一些棘手的事,班主任千万不能因为心烦而草率处理。
我曾遇到许多特殊的儿童,因为班主任处理得当,都能平稳度过童年时光。朱老师班里曾有位学生,被妖宠过度,读一二年级时,稍有不顺意便躺在地上不起来,有时一躺就是一节课,朱老师没有歧视他,没有批评他,而是静静地、微笑着陪孩子度过闹脾气的那一段时间。几年后孩子行为习惯大为好转,学业成绩也很突出。我想,这个孩子脑海中一定会永远珍藏朱老师的微笑。有个孩子拔劳动基地里的萝卜,被同学看到,班主任跟他经谈心后了解到,原来孩子是想了解萝卜大小与叶子有什么关系,班主任庆幸没有强势压人,于是与该生约定一个时间一起去研究萝卜,学生不仅没有因此受到批评,反而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愈发浓厚。我认为这些事件的处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
班主任常常要组织教育活动,我觉得,要以哲学观指导活动方案,有“好与坏”、“得与失”、“强者与弱者”等的辩证思维,要思考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弊端?对哪些人有好处对哪些人有弊端?得到什么又将失去什么?特别要思考,谁会是弱者?要对哪些孩子表达特别的关爱?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学校组织世博主题的征文比赛,有位班主任布置任务时,表扬了参观过世博会的孩子会思考,考虑到有一些孩子因家境原因没能去上海,又表扬没有去上海的孩子是为父母分忧,是懂事的孩子。现在生活条件普遍好了,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富裕,这样的处理显然是很妥当的。
五、以人格魅力影响孩子
对孩子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本特别的“书”,其主题是人格。教师的人格和精神面貌,将对孩子精神成长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特别是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奇地位不可取代。当前,学生知识面广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知识的化身”的形象受到挑战,教师更应该挑战自我,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正如李希贵校长说:“作为老师,一定要在某个方面有一个高度,以这种高度来影响学生。”我想,班主任应该追求人格的高度,以此来掌握教育的主动权。
我读师范学校时的班主任姚亦菲老师,一生经受过许多磨难,青年时期参加地下党,坐过国民党的“老虎凳”,新中国成立后当中学老师,后来反右时期被划右派坐了20年牢。教我们时,已60岁。他话不多,但句句在理,连低着头走路的深沉的样子,都很能打动我们的心,这是岁月沧桑铸就的人格美。他逃难时大女儿失散一直没有找到,记得一天课间,他说“我大女儿找到了,在上海工作”,说的时候饱含热泪,我们深受感动。他说,“坐牢时,最高兴的是吃饭,只要有饭吃就有活下去的希望”……这些话比任何课程都重要,因为这给予我们的是一位历经磨难的老人对困难的蔑视和对希望的不懈追求。我师范学校毕业已将近30年,姚老师一直是我们许多同学精神力量的源泉。现在回想起来,他正是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走进了我们的心灵。
班主任不仅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更要借助教育细节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人格魅力。有位70多岁的退休班主任说,50年前教过的某学生像儿子一样对她好,她说以前也没有特别之处,只是有一次,该生家里发生不幸,她去家访,拉着孩子的手一小时左右,什么话也没说,想不到这学生记了50年……这里的奥妙,的确值得回味。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