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 主编《小说月报》,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在许多读者心目中,叶圣陶 只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及教育家,事实上,他的小说非常出色,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 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曾经这样评价叶圣陶一家:“圣陶兄是我的老朋友。我佩服他和夫人能够让至善兄弟三人长成在爱的氛围里,却不沉滋在爱的氛围里。他们不但
看见自己一家,还看见别的种种人;所以虽然年轻,已经多少认识了社会的大处和人生的深处。而又没有那玩世不恭,满不在乎的习气。”很明显,朱自清对叶圣陶
先生的子女教育是十分推崇的。
叶圣陶膝下两子一女,在他的教育下,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长子叶至善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社长;女儿叶至
美,以美的心灵和才华,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次子叶至诚现任大型文学刊物《雨花》的主编。尤其是长子叶至善颇有家父风度。曾经担任叶圣陶秘书的姚兀真
说,叶至善深受父亲叶圣陶的影响,但凡是读者的来信,他都会认真回复,态度谦卑和认真。叶至善在编辑、写作两个领域都勤耕不辍。
叶至善身前好友朱正认为叶至善是个编辑专家,也是一位传统的知识分子,“你看他专著的名字《我是编辑》就知道了,像他这样一个亲历了中国出版风云的知名出版人却以这样朴素的4个字来作为他代表作的书名。”
成绩并不重要,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叶至善在小学时曾因学习成绩不佳留过三回级。后来,经过努力,他考取了一所以学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他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因为有4门
功课不及格又要留级。刚进中学就留级,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忍不住哭了起来。叶至善的母亲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到至善的成绩报告
单,不免唠唠叨叨,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而父亲叶圣陶却从来不说什么。
父亲不大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得看是否能把所学的知识全部消化。成绩的好坏不是单凭考试能衡量出来的。他了解儿子,至善最不愿
意死记硬背,特别是国文和英文。考试时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课文,孩子不愿死记硬背,当然考试不会及格。他从平时和儿子的对话中感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
弱,知识面也不窄。因此,他面对孩子的成绩单并不责备,只是说:“不要哭,也不要思想上背包袱,还是再换个学校吧。”于是他让至善进了一所私立中学。这所
学校和省立中学完全不同。叶至善进了这所学校,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学习感到有兴趣了,也不用整天在做练习题和做作业上花多少工夫,因而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
书籍,还可腾出时间唱歌、吹口琴。孩子的兴趣变广了,父亲很高兴,又鼓励他说:“这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他解释说,所谓“没有字的书”就是通
过观察、实践、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叶圣陶喜欢看书,各种内容的书都
看。孩子们可以随便到书架上拿书,只要自己愿意就行。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至善,让他回答,借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
父子围桌改稿
叶至善12岁开始跟随父亲写作。四十年代,至善兄妹三人对写作都非常热心。当时叶家出现的“父子围桌改稿”情景,至今让人羡慕不已。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
了,植物油灯移到桌子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孩子们的文章。三个孩子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挑错。有
时候,父亲指出了作文中可笑的谬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起来。每改罢一段,父亲朗读一遍,看语气是否顺达。孩子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插在瓶子里
篷篷松松的一大把,经过父亲的梳理修剪,像个样子了。
抗战期间,父亲写了一篇《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现收在初中语文第五册中)。文章分析了“不养成什么习惯”和“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的危害性,指出“谁要立
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要想到别人是写东西的一条重要的守则,也是他为人的一条重要的守则,即使在一些细小的地方
也表现出来。就说写文章,他认为交到印刷厂付排的稿子最先是给排字工人看的,应当为排字工人着想。想到哪些字是容易混淆的,哪些地方是容易疏忽的,尽可能
协助排字工人避免差错。所以他自己写的稿子字迹清楚,标点醒目。格式分明。对孩子们他也是这么要求,要是稿子上改动过多就得重新抄过。
叶至善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把父亲《叶圣陶集》25卷重新校对和修改,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写了40多万字的《父亲长长的一生》,终日伏案,积劳成疾,书一写完
就病倒了。2006年3月4日病逝,享年88岁。叶至善生前说过,《叶圣陶集》是他最大的心愿,“如果我走了,就没有人能写了。”
(实习记者丁思颖根据《叶圣陶教育的故事》、《“好好地说话,好好地做事”——叶圣陶教育子女的故事》整理)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