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长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17年前 [05-04 09:56 周五]

策划/一凡  石希  晓雨   素材来源:人民网  主讲:顾晓鸣(普及课程)

持证上岗,做合格父母

 
  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这五个元素构成了现代父母的教育素质,也就是父母上岗考核的主要内容。
  当今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身处全新的社会环境,孩子的成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比如厌倦学习,情绪低落,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甚至出现自闭、躁动、反抗、冷漠等心理疾病。应该说,今天的孩子较之他们的父辈和祖辈,他们的生活及各方面的环境已大有改善,但是孩子的问题反而更突出了。作为父母,面对这样的环境,应当如何应对与作为呢?
  世界上无数个职业都需要考核,就业者须持证上岗,如司机、导游、律师等,可是当父母似乎可以无证上岗。试想,教育孩子是何等神圣而艰难的大事,怎么能够不加以考试呢?更为重要的是,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做合格父母的资格。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孩子接受了太多的新信息、新观念。在今天,想做好父母就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提高个人素质,就是要加强学习,包括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教育孩子成功与否,是不与学历、财富完全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家庭富足、知识渊博的人培养的孩子也可能是失败的,而贫寒家庭学历低的父母也可以在教育孩子上取得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这恰恰说明教育孩子是需要学习的,学历与财富并不说明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具有优势。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透过这些例子,可以让我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的感悟。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对教授夫妇,被自己的儿子亲手杀死了;而在乌鲁木齐却有一个贫寒的家庭同时收到三个子女被录取读博士的通知书——据说这个家庭中母亲是文盲,父亲也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这不禁让人发问:难道教授不会教育孩子,贫寒家庭的教育反而获得了成功?
  这位平凡的父亲名叫陈有政,只是一位普通的运输工人。他和妻子由于吃过没有文化的亏,发誓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学好文化。孩子们陆续上学后,陈有政就集中精力辅导老大,然后由老大带老二,老二教老三。但他所掌握的课本知识很快就无法再辅导孩子了,他开始尝试在人格上影响孩子。他常这样给孩子鼓劲儿:“在上坡时,车不能熄火,再困难也得咬着牙往前开。学习也是这个道理。当困难被克服以后,你会感到无比快乐,这种快乐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金钱用完就没有了,但快乐发自内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乐观是一个人身上的动力。”陈有政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就让他们养成乐观的品性。
  陈有政用自己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给子女们树立了一座人格的丰碑。老二陈新华上小学时,学习成绩并不好,而且总觉得自己笨。父母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带她去看了一部乌龟和兔子赛跑的动画片,让她明白,成功只属于不轻言放弃的人。从此,孩子变得自信起来,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后来,三个孩子相继考上了硕士研究生。三个孩子悄悄约定,不仅读研期间不要父母一分钱,而且研究生毕业后,三人都要考上博士!最终他们成功了!
  这说明,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想想过去父母怎么教育我们,我们就可以教育好孩子的,这是需要学习的。
  一个父母的上岗考核,应包括五个内容或五个要素: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这五个元素构成了现代父母的教育素质。
  现代的教育观念是父母教育素质的核心,对家庭教育的目标、方向以及父母的教育行为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也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教育观念至少包含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教子观等四个方面。儿童观,即父母对儿童的本身及其发展的认识,如孩子是人,是走向成熟的人,是终将独立的人等等;亲子观,即父母对子女与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如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等;人才观,即父母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是成功之路等等;教子观,即父母对自身、对子女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如把人格的教育视为家庭教育的核心等等。
  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并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受教育的效果。
  健康的心理是指父母心理健康才会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在以身示范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力求做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而这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父母有自知之明,自知,才能自信自强,不因成功得意忘形,也不因失败惊慌失措,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稳定情绪,这将使孩子终身受益无穷。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人是环境的产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忘不掉的习惯才是真正的素质。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方面,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
  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必备条件。没有平等,培养不出现代儿童;没有民主,建设不成和谐家庭。因此,父母不仅应尊重儿童的权利,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个性,真诚地学习孩子身上的优点,使教育过程充满理智之爱。


父母重在以身立教

  培养孩子具有好的行为规范,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立教,万万不能一方面要求孩子有好的品行,另一方面自己却做反面教材。一个上车就叫孩子占座的母亲,是教育不出好孩子的。
  一位妈妈带着10岁的孩子在车站等公共汽车。汽车一到,年轻的妈妈立即推搡着孩子上去占座位。也许是人小鬼大,也许是众人体谅,小家伙顺利地占到了一个座位。可是妈妈上来一看,脸色顿时变得很难看。下车后,这位妈妈一路上不停地小声数落儿子,诸如:“像你这样以后还有什么出息?”“我以后别指望你啦!”等等,说得孩子一脸茫然。原来妈妈在抱怨儿子只考虑自己,没有把书包放在前面的座位上,为妈妈抢一个座位。这位妈妈最后教训儿子说:“吃一堑,长一智。下次你该知道怎么做了吧?”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父母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来培养孩子,决定着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着孩子未来是什么样的命运。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们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广博的知识和聪明的智能,更要有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性。一个人是否具有爱心、同情心,是否善良,直接决定他对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决定他在其它各方面的发展。
  父母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关爱他人、友善待人等品质的教育。比如,知道爸爸妈妈既要工作,又要照顾自己,很累,就要体谅关心父母,给他们倒杯水、拿双拖鞋或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让爸爸妈妈操心;看到父母身体不舒服或劳累时,不给父母添麻烦;看到小朋友或其他人有困难,能主动地询问,想办法帮助,表示关心等。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待人友善的同时,要注意引导感受其行为的积极结果,不要因为自己的友善行为有时得到的是消极结果,而使孩子产生“好心没好报”“吃亏”“窝囊”的感觉,以后就不愿意再这样做了。这时,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积极肯定孩子的行为,并在同伴面前给予及时的表扬,让孩子知道他这样做父母喜欢,使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也不妨奖励奖励孩子,比如有好玩的就让他先玩或满足他一个愿望等。这样,孩子体验到积极行为的良好结果,其良好的行为才可能坚持下去。
  培养孩子具有好的行为规范,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立教,万万不能一方面要求孩子要有好的品行,另一方面自己却做反面教材,就如同那个叫孩子占座的母亲一样,是教育不出好孩子的。
    中国的家庭教育迫切需要科学的介入,要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首先就要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使教育者先受教育。
  1996年3月,《中国妇女报》刊登了“家庭教育有奖调查问卷”。调查发现,58%的父母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能力属于一般水平;52.2%的父母认为自己需要学习如何教育孩子;44%的父母认为自己非常需要学习怎样教育好孩子。其中,很多父母谈到:我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看电视、玩游戏等;我不知道为孩子推荐什么样的儿童报刊和课外书;我不知道从哪里获得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和自己的孩子交流等。
  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家教热线的来电中,我们也遇到过一些困惑的父母。有一位母亲反映她的儿子总是与同学打架,老师父母反复教育,孩子就是改不了;有一位母亲说,她的女儿已经上初二了,自理能力却很差,而且做事磨蹭。这位母亲很困惑:我们做父母的都是很能干、很利落的人,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孩子?经询问我发现,那位总是与同学打架、反复教育就是改不了的孩子,原来他从小犯了错误,他的父亲就常采用体罚的方式来教育他。一个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他自然会认为动用武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如果父母不会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不懂得怎样尊重孩子,怎么能教会孩子与人和平相处呢?另一位自理能力差、做事磨蹭的孩子,她的问题其实也同样出在父母身上。正是因为父母太能干了,从小就为孩子包办了一切,孩子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如果父母一切都包办了,孩子的独立性又从何而来呢?
  从这两个例子看,父母不能不反思个人的行为和家庭教育:我们给予孩子的是否是正确的教育信息?
  所有这些一再说明,要做成功的父母,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可是,父母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子能力,如何以身立教,建议如下:
  第一,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父母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今天的孩子。儿童有着独立的人格,应该平等地对待儿童,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教育他们。父母应该在家庭中培养平等、民主的气氛,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第二,阅读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补充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父母不断学习。为了教育孩子,父母要学一些关于儿童生理、心理及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科学育儿的原则与方法,不断提高家教水平。父母只有时刻记住以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把握孩子成长发育中各个阶段的特点,才能正确地教育孩子。
  第三,父母在家庭中要起表率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尤其是不能在孩子面前撒谎。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一个人的性格和世界观往往是在家里形成的,而且一个人受到的家庭影响往往会传给下一代,可以说,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便开始接受家庭教育了。有一句阿拉伯谚语这样说:“一棵无花果树看到另一棵丰收的无花果树,就同样变得硕果累累。”这也就是说,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权威机构的多年研究表明,父母对待孩子存在着以下几种教养类型。不同的教养类型,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一,期待型。父母不顾孩子的天赋,把自己的夙愿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完全按照父母臆想的要求和标准去做,这样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倘若父母持有这种态度,而孩子的能力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容易使孩子意志消沉,自卑,冷淡,没有活力,缺乏自制,个别严重的甚至造成亲生父母杀死孩子(如青海女工吴玉霞打死儿子夏斐)和亲子弑母(如浙江金华高中学生徐力杀死母亲)的惨剧。
  第二,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主张、意见无条件地接受,对孩子过分溺爱,想尽一切办法迎合孩子的要求,即使孩子做了坏事也为其申辩。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容易给孩子的性格和情绪发展造成扭曲。这种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即使微小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或稍遇挫折,也会哭泣、叫喊、胡闹甚至玩命!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与周围环境不协调,适应社会的能力极其脆弱,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缺乏忍耐力,追求某种强烈刺激,对人对己、对事情缺乏责任心,经常期待他人的帮助。
  在溺爱型的家庭中,孩子身心发育迟缓,情绪不稳定,遇到挫折容易失去控制,忍耐力差,总想推卸责任。因受大人过多照顾与保护,影响了与同龄孩子的接触,因而成熟也较迟缓,依赖性强,冷淡,孤僻,对社会不适应,做事敷衍,不善于独立思考,似乎没有独立的灵魂,缺乏远大目标和理想。
  第三,矛盾型。父母当中的某一方,对于孩子的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前后矛盾;或者父母的态度不一致,父亲严厉而母亲袒护,母亲斥责而父亲袒护,使孩子陷入激烈的矛盾和混乱当中。在矛盾型的家庭中,孩子被两种权威、两种命令和意图夹在中间,往往处于无所适从的地步,造成精神上的极度不安。特别是当父亲严厉而母亲过于袒护时,孩子大多有激烈的反抗性,有时甚至出现反社会的倾向。
  第四,民主型。父母之间感情和谐,家庭气氛融洽,给予孩子温暖、关心,给孩子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益,给孩子适度的空间和自由,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责任。民主家庭的家教原则就是“指导而不支配,自由而不放纵,尊重而不溺爱,鼓励而不怂恿”。
  在民主型的家庭中,孩子会变得合作、友善、自控,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孩子形成独立性、积极性、首创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孩子会更活跃、开朗而外向。
  所以说,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它的好坏取决于负责管理它的主人。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自信、自强、有道德、有能力的人,那么,父母就应该从自身做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教要有大眼光

  家庭教育要有大眼光。大眼光就应该拉长一点“焦距”,把孩子的成长发展当成是一生的事,不以一时一事的成败看孩子的未来。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这是社会的共识,也是众多父母不得不承认的严酷现实。例如,有相当一些父母受片面人才观影响,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成才、成人,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有的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盲目攀比,重智育、轻德育,把追求高分摆在家庭教育的首位;有的父母对素质教育认识偏颇,逼迫孩子非要通过钢琴的几级考试,非要学会几种乐器;有的父母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而没有将其当做一个独立的人,等等。理性地分析一下这种种现象,家庭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专家列出了10种误区。这10种误区是:
  误区一: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很多父母把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等同起来,错误地认为多教孩子几个字、背几首诗就等于发展了孩子的智力,因此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硬性灌输各种知识。
  误区二:娇惯宠爱多,严格要求少。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甚至姑息、迁就孩子的错误,缺乏必要的约束。
  误区三: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父母过多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而不注意满足孩子精神成长方面的需要,如限制孩子交朋友等。
  误区四: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不少父母对孩子期望过多过高,而符合其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的具体措施却很少,造成教育缺乏针对性或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事与愿违,两败俱伤。
  误区五: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有些父母过分关注孩子身体方面的发展,为孩子拼命增加营养,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了孩子大量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误区六:关心智力因素多,培养非智力因素少。很多父母关心孩子的焦点是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对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危机。
  误区七: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孩子稍有反抗,轻则怒斥一番,重则棍棒相向拳脚相加,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变得懦弱、自卑,或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变得难以驾驭。
  误区八: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有些父母把读书当成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不让孩子分担任何家务,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把脑力劳动凌驾于体力劳动之上,使孩子变得高分低能,眼高手低。
  误区九:父母分歧多,统一要求少。家庭成员之间为孩子的教育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对孩子缺乏统一要求,使得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
  误区十:为个人着想多,为社会着想少。很多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根据自己的心理和需要任意摆布,使孩子从小就被束缚在家庭、自我这个小圈子里,向孩子灌输利己主义的思想,而很少把孩子当成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教他们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公而忘私、舍己为人、锻炼成长。
  对于这些误区,为人父母者,应当逐条对照一下,看看在自己的身上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快尽早地提高警惕,调整自己,以免越陷越深。
  在中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观念几乎根深蒂固,每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美好的期望,于是这些美好的期望就变成了一个个的培养目标,被我们的父母安排在了教子计划中。可是,当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和成功的法则加以衡量时,才发现这些教子计划并不科学,实际应用时也并不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太多的父母只注重了目标的美好,却忽视了目标与孩子的关系,也就是说美好的目标并不适合孩子。比如说,孩子喜欢绘画,父母偏偏要他学琴;孩子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可爸爸偏 要他去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孩子最想考的大学是北大,可妈妈一定要他考清华……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最好不要为其过早地定下目标,因为谁也无法预测孩子将来发展的方向。与其定下一个未必适合孩子的目标,不如教给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有具备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所以,教育要有大眼光。大眼光就应该把“焦距”拉长一点,把孩子的成长发展当成是一生的事,不以一时一事的成败看孩子的未来。在动物世界里,幼崽出生后,筋骨一活络,就得出洞去谋生,母兽还会把自己的孩子“狠心”地赶走,让它们自谋生路,不再依赖自己。正是这种顽强的自力更生,才使它们得以自立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动物世界。孩子哇哇坠地后,要在父母的照顾下成长,但是,这种照顾应随着孩子的长大而相应减少,直至让其完全独立自主。如果孩子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还不让他们自理生活,无异于给他们带上了手铐,扼杀了他们的发展。


家庭教育需要“资格认证”

  一个孩子在外婆家和奶奶家判若两人。
  每次在外婆家,外婆都对他赞不绝口:“这么好的孩子真是难得,小小年纪就懂礼貌,还知道吃东西的时候要分一份给外婆!”
  可到奶奶家却是另一番景象了。一进门奶奶就开始数落:“像你这么调皮的孩子真是天下难找,要多捣蛋有多捣蛋,还整天搞恶作剧。”再看看孩子,帽子歪戴着,鼻涕也不擦,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
  什么原因?外婆总夸他,于是越夸越好,在外婆家他就是好孩子;奶奶老是训斥他,于是越骂越糟,在奶奶家他就是坏孩子。
  心理学家的无数次实验和观察发现:未成年的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完全取决于周围人的评价,特别是家庭成员的评价,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都可能对孩子产生终生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校、社会以及其它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没有天生就懂得科学教子的父母,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为好父母、成功的父母。家庭教育需要“资格认证”,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