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留守儿童日记]乡村教师出书记
中广网北京8月22日消息(记者白杰戈 韦雪)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的语文教师杨元松将26个平均年龄只有9岁的留守儿童的220篇日记集结出版,取名《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这本用词并不华丽甚至还有语法错误的留守日记是我国第一部由留守儿童自己撰写的反映他们真实生活的作品。一名乡村教师为何要选择出版这样一本留守日记?日记出版之后,又给毛草坪小学的师生们带来了哪些改变?
33岁的杨元松教了12年语文,两年前,他就想给自己的学生们出本书。
杨元松:我觉得这本书一定要出,一定要尽快出,要不然他对当今社会就没价值了。
但这位来自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的教师没敢把出书的想法告诉别人。
杨元松:不敢跟任何人说,乡村老师要想出书,在我们当地可能是天方夜谭。
可有时,他又对出书信心满满。
杨元松:当时我觉得这个题材很现实,我去找应该没问题,甚至我觉得有眼光的出版商应该为这件事眼前一亮。
杨元松所说的这个题材指的是留守儿童,在这所78人的学校里,有44位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杨元松每年都会要求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学写日记。
杨元松:这些山区里的孩子都不善于表达,口头表达不善于,还有就是书面表达特别不理想,所以我想通过这种情况,让他们有话写,有话写再过渡到有话说这个方面来,想让他们通过写日记来学会表达。
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日记都在表达一个主题。
杨元松:在10年的时候我们西南地区不是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就有孩子写到了背水这件事,之前我只是觉得这里的饮水条件特别差,10年的时候孩子们就讲到爸爸妈妈不在家,其中有个小女孩就说到她背水的时候,脚又痛,他奶奶脚又不好,他每个星期要背几次几次水,我看了之后就觉得她干的活和她的年龄实在是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就进行了大量家访,才发现我们这里留守儿童的现象特别严重。
杨元松想把这些孩子的快乐与烦恼,坚强与困惑,乐观和坦然,跟人分享。
杨元松:开始收集的时候,有几个晚上,我一边输入一边流泪,有一个晚上我从9点钟开始录电脑,到12点钟还没有睡觉,实际上还是在那篇日记上在深思,一直在为它感动着。
利用假期,杨元松辗转北京云南贵州等地,找了10家出版社,也碰了10次钉子。
杨元松:没想到去的话,那些人就说,我们市场化了以盈利为主,图书市场不景气你要自己垫钱来出,销的好的话是你的,销的不好的话你要自己补贴,就是这样。
不甘心的杨元松找到了兴义市当地的企业。
杨元松:之前在这里读书打工嘛,有些企业还是比较了解的,我就去找他们希望他们赞助,来给我们投钱,希望能做成这件事。也没成功,找了二十多家居然一家都没答应。
当地政府也没能为杨元松提供支持。杨元松:我觉得他们应该看重这件事,居然他们连稿件都不看,那个能够发话的领导拒绝了我的请求。
四处碰壁的杨元松决定自费出书,他首先把这个决定告诉给了学生们。
杨元松:我跟孩子们承诺说,你们好好读书,不准失学不准中途出去打工,这个书我一定要给你们出出来,我就是卖掉自己的什么东西或者用自己的工资来垫也一定要给你们出出来,而且说了要给你们发稿费,这个稿费不叫稿费,而是要奖励你们写出来的这种精神。
学生们更觉得这是天方夜谭。
杨元松:不可思议的这种想法,他们觉得我是鼓励他们,我的目的只是想让他们不要放弃学业这样,他们可能没当真。
但最终,杨元松还是找到了一家愿意为学生出书的出版社。看到了自己的日记变成铅字,有些同学很激动。
杨元松:后来我们这个书出来,我们送去孩子那里,他拿着乐,手发抖嘴唇发抖想说什么说不出来,每隔几分钟可以看到汗滴在淌。
最初只印了1.5万册的《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被一再加印。茅草坪小学的学生们也越来越被外界关注。
有好多读者来看望他们,有好多小读者给他们写来上百封信,社会上有好多好心人来看望他们,跟他们交流,通过这些交流他们对社会了解的更多。
但对于学校里大多数的留守儿童而言,最根本的依旧没有改变。父母依旧远在他乡,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依旧只能通过电话、书信还有日记。而如今,杨元松老师又有了新的忧虑:
杨元松:打工潮比较严重,因为当地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还没有上到初三的出外打工回来,他都能够穿的特别好,他每个月至少都有几百上千的收入,然后他就能保证他穿的好,至少你想要的他都能够买到,这就导致这里很多人都是初中没有毕业都出来打工,可能导致一个恶性循环。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有58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人口数的4%。这个数据已有几年没有更新。但采访中,不止一位专家提到,目前留守儿童的数字远大于此。谁来对这个庞大的群体负责?在这个流动的时代,我们又该怎样呵护留守儿童的未来?中国之声将继续关注。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