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报道说,徐州有一位家长开学前给上小学的孩子算了一笔账,结果显示一个暑假花在孩子身上的钱达到28200元。她把这份账单晒到了网上,引发众多网友的热议。微调查数据表明:孩子暑假开销在5000元以上的占到了42%。
马上就要开学了,给孩子算算暑期花费,这位家长挺有心的。也许正是不少家长糊涂着,所以看到高达两万八的暑假账单才会惊呼“伤不起”吧。那么,它伤了谁、又让谁伤不起呢?
这份账单的明细项目包括游学、辅导班、零食、日常开支、玩具、游泳卡等,生日礼物等,其中大头是游学,仅此一项就占了2万元,剩下的8200元中,“一对一辅导班”和生日礼物总计5000元,零食和玩具总计2000元,而因为孩子放假在家增加了日常开支约500元,具体表现为增加的电费和老人为孩子做比平时更丰富的饭菜。我以为,把这一项也算在孩子头上有些勉强,到最后剩下的就是一张700元的游泳卡了。
这么一明细您看出点儿什么吗?我首先注意到的是那笔2万元的游学花费。这大钱应该不是暑假经常性项目,没有哪个家庭会让孩子每个暑假都去游学。同样,游学也不是暑假必备项目,因为它毕竟需要支付一笔较大的费用。我个人的观点是支持学生游学的,我以为让中国的孩子到另外一个国度、另外一种文化的圈子里去看看、听听、玩玩,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恕我直言,这些年来的所谓游学也变味了,变得“游”越来越重、“学”越来越轻,无数中介机构和旅行社都看中了这个香饽饽,忽悠出各种各样的游学概念,游学基本上变形为以中小学生为受众的出国旅游。
按理说,只要条件许可,让孩子们出国旅游也未尝不可。可问题在于,你要说旅游的话,很多家长就不干了;而你说是游学,他们可能趋之若鹜。这叫什么?这就叫营销。正因为家长们有了“要孩子成龙成凤、花钱在所不惜”的想法,出国旅游才会戴着游学的假面翩翩起舞。可是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只要组织到一定数量的游学生,那些领队、导游或带队老师的费用就可以免除。也就是说,孩子们缴纳的费用中,有一部分是拿来为别人埋单的。所以,作为家长来说,为孩子办游学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弄清楚你所选择的这次游学是谁主办的、有什么样的项目设计、游和学是如何体现的、你希望通过游学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效果。这位家长说:是朋友的孩子拉她孩子做个伴,孩子的爸爸则怕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加之开开眼界也好,就去了。这2万块钱是不是从众型的盲目消费呢?我不好说。因为还有的家长甚至直接让去游学的孩子代买包包和化妆品呢,这算是游的哪门子学呢!
至于暑假辅导班的3000块,就无需我多说了,假期补课这件事牵扯着太多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和家庭问题,不是简单的要不要、该不该。我只能说,如果中国教育的整体氛围不是当下这个死样子,这笔钱很可以不花。再看生日礼物、零食、玩具花费的4000元,我也只能说,不用多花钱也能给孩子一个难忘的生日,多接触大自然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玩具,而少吃零食多锻炼应该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更好。所以,我真正觉得物有所值的就是那张相对最廉价的游泳卡。
这么一说,这份账单它伤了谁呢?伤了家长么?钱她已经花了、家庭财政也并没有因此而崩溃;伤了其他人吗?有的人花得更多、有的人根本就花不起,所以也就无所谓伤。其实我想说的是:养育孩子必须是要花钱的,这无可非议;但是花在孩子身上的钱,如果花得不值得、不明白,没计划、没价值的话,那可能会、甚至一定会伤了孩子。
也因此,由这份账单引发的话题核心,不是花了多少钱、而是钱花到了哪里?所有的家长,不管你是算账的还是不算账的,这个问题都值得思考。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