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做个有能力引导孩子的家长(孙家甜)

12年前 [10-30 23:24 周二]
做个有能力引导孩子的家长(孙家甜)

 

   互动:

        1 从孩子降生之日起,我们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由学走路到背着书包上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们知道孩子的小脑袋里想的是什么呢?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父母呢?

        2 如果不知道,你想过有意识地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吗?

  

   那孩子们希望家长怎么做呢,请看孩子的心声:

            

              1、别纵容我。我很清楚我不能有求必得,你也不该有求必应,我只是试探你罢了。
  2、别令我觉得自己长不大,老撒娇,这样我会变成个大笨蛋。
  3、别在人前纠正我,如果你单独对我讲清楚,我会努力改正的。
  4、一个无知的母亲,不过是我的一个奶瓶而已。
  5、不要用讥笑的讽刺来教训我。
  6、你把我当作小皇帝,你自己自然就成了奴仆,你怎么要求皇帝去孝顺他的奴仆呢?
  7、如果我对你说:我恨死你!别难过,其实,我恨的不是你,只是你那阻挠我的权力。
  8、别为我承担后果,我应学会自我承担,就算是痛苦的后果也一样。
  9、别过分为我的小毛病担心,有时我是为了吸引你的注意罢了。
  10、别老是唠叨不停,我会假装聋子的。
  11、别忘记我没法清楚地解释自己,所以常常说话不准确。
  12、我提问题时别不理我,否则我会转向别人的。
  13、别说了话不算数,这样我就对你没信心了。
  14、别说我的恐惧是伤心事,恐惧是真的,只要你理解,就可以替我解除恐惧。
  15、千万别暗示你是个完美的人,永不犯错误,否则,一旦发现真相,我会受不了的。
  16、与其苦苦地望子成龙,不如脚踏实地教子做人。
  17、给我讲个好故事,我可以记一辈子。
  18、我喜欢你对我护短。虽然你我都明白,护短只能越护越短。
  19、适当地给我一点压力,可以促使我上进,而过分的压力,就会让你自己变成暴君。
     20、我最不希望的,是你变成了我的枕头,离我的脑袋最近,却不知我做的什么梦。

 

看了上面孩子们心声,不知您是怎么想的,但是我可以告诉您,那是孩子们心底的想法。最近我叫学生写的作文是《我看90后》,其中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我们会用物理公式求出电压、电流值,却不会装一个简单的电灯泡,因为父母告诉我们那很危险;我们能熟练地写出磷和钾的化学方程式及功用,却种不好一盆仙人掌,因为父母告诉我们,做那种事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弄不好还会刺破手指;我们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某地旅游,父母如临大敌:乘错车怎么办,遇上坏人怎么办,迷路了怎么办。还有个学生说自己曾有一段纯真美好的友谊被父母硬生生地破坏掉了

    一方面是孩子们感到父母不理解自己,另一方面却是感到无助无奈的父母,孩子读小学时,为孩子的成绩担心,为孩子的做事拖拉担心,为孩子太顽皮好动担心,为孩子能否升入重点初中担心,为孩子的内向不爱说话烦恼,为孩子的贪玩电脑操心……  当孩子终于升入中学,新的烦恼又紧跟着来了:学科增多,孩子不会安排学习,成绩退后怎么办;面对陌生的同学,处不好同学关系怎么办;放学跟同学一起去操场踢球,去网吧玩游戏耽误学习怎么办;如果孩子跟班上成绩靠后的同学玩得来,又担心孩子被影响而不求上进;如果孩子跟异性同学走得近,就担心孩子有早恋倾向。等等,家长的担心实在是太多了。

 

我接触的几个高中孩子的家长,他们的担心焦虑像火一样燃烧着。

当孩子出了一点状况,她们束手无策,于是不惜一切,到处求专家,寻名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求解决眼前的问题(案例)

 

孩子委屈,家长无奈,由此我感到孩子和家长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对于这两条平行线怎么相交,家长和孩子怎么沟通,我想在座的朋友和我一样,一定看了很多很多,因为网上有关怎么跟孩子相处、怎么教育孩子的技巧真的是太多了。这样说我不知是否恰当:没学过家庭教育理论的起初还有点怀疑,即使想按照专家指点的做,可又把握不好那个度;学习过家庭教育理论的朋友,理论层面上理解得很透,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孩子时,有时又有一种无力感。

 

2月份报名学习家庭教育以来,我有过接触家教全新知识的兴奋,有过反思自身的痛苦,有过不知怎么改变和提升自己的迷茫,有过接受老师指点后的顿悟,有过终于又上了个台阶后的欣慰。

 

现在我的目标很明确,信心很坚定,去想着怎么跟孩子一起成长,怎么提升自己,使自己有能力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女人如果没有运用思想的习惯,她又怎能培养她的孩子呢?她怎能判断什么事情是适合于她的孩子去做呢?连她自己都不懂得什么是美德,她又怎能教她的孩子去爱美德呢?她只会宠爱或吓唬子,不把孩子们养成专横的人便会把孩子们养成胆怯的人,不把孩子们养成摹仿大人的猴子便会把他们养成鲁莽的顽皮儿童,在她手里是不可能养出聪明可爱的儿童的。

倡导并践行“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的皇甫军伟老师也说:对于一颗树,种子和气候都不足以决定其生命的高度和寿命,是它们脚下的土地!对于一个人,天赋与家境不是决定其生命高度与价值的决定要素,而是其父母的教育状态!

 

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怎么做才能持有皇甫老师说的良好“教育状态”呢?怎么做才能使自己具有理性的“思想”并在一定的高度上引导孩子成长呢?

 

 

放下所有的焦虑情绪

 

大家都知道,焦虑是一种消极情绪,破坏性极大。父母的焦虑情绪往往会感染孩子,让孩子也出现焦虑。 

比如许多家长认为对孩子而言,学习好,考上好大学是他们成功的唯一捷径,一些家长的思维公式是这样的: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好生活。于是孩子的成绩成了一个家庭的重心,在家里,家长不开电视,走路不出声响,手机调成振动,甚至暂时中断跟亲戚朋友的来往,我就听说一个家长把自己家里的桌子收起来,直到孩子高考后才放下摆好。吃饭本来是孩子放松跟父母交流的时候,可家长们的表现却是这样的:有的想尽办法打听孩子当天的表现,有的因为孩子的成绩稍微下降而唠叨不停,有的为了振动教育孩子而大讲别家孩子成功的故事,有的只谈孩子成绩不太好的那一学科,有的干脆就不加控制地斥责(特别是成绩差的孩子)。

在外面呢,也是如此,单位里,同学朋友间,人们不约而同地把孩子成绩的好坏写在脸上,我曾无数次地听说过这样的话:不严管孩子不行啊,我们单位哪些孩子考上哪些名牌大学,我的同学,谁谁家的孩子又考上什么样的大学,等等。公交上,超市里,商场里,不论我走到那里,都听到人们在谈孩子的成绩。

父母们自我感觉是重视孩子的教育,却不知道自己的这些言行透着无限的焦虑,这种焦虑随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发射给孩子,无形之中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也加重了孩子的焦躁情绪。可笑的是,当孩子因压力太大不想去学校或不想参加某次考试时,家长却怎么也不能理解“我没有给他压力啊”。这种爱很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种捆绑、一种束缚。而孩子最怕看到父亲焦急的眼光,听到母亲不打句号的唠叨,通过察言观色,他们就能感觉到父母是否信任自己。因此,成年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会使家庭气氛变得越来越差,也使孩子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家长的企盼和过分的关爱,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比学习本身甚至更加沉重。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家长应首先消除那些焦虑情绪,站到家长自己的角色里面,多关照孩子的情绪,也就是站在孩子的情感圈内,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

 

皇甫军伟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报告都是无效的。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案例,西安的朋友,洛阳的朋友,曲兰的教子故事。

 

 

不断学习,全面提升自己

 

记得当初我接触家庭教育理论时,真的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白天挤时间看教程,晚上到uc去听课,感觉那些家教理念,家教方法太好了。如饥似渴地学完所有课程,自我感觉好极了,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可回到现实中,在与儿子相处时遇到问题却不知怎么处理好。这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大概是学习过程中少不掉的,上周有个6期的朋友跟我交流时也说遇到了这件事,她说感觉这家庭教育理论是白学了。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肯定没有白学。关键在“不断”二字,学习要连贯,学习要与思考结合起来,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理论还要与教子实践相结合。

有一天点开“中华四五六期指导师班”的群,就看到王红琴老师说的她自己学习家庭教育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汲取各方面的教育理念,第二个阶段是大范围的学习家庭教育方法,第三个阶段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接着就有众多老师参与讨论,在学习上走在我们前面的慧辉老师特别跟大家分享了改变自己的一些感悟,告诉我们改变自己是要下决心的。过后我把这次聊天的记录以及我自己的感悟发在我的博客上。

还有程桂芹老师也是,边学习边写博客,真正是把学习家庭教育理论与反思自身与教子实践结合起来,所以程老师在她的博客中说自己要仰视儿子了。程老师的用心触动了我心灵,我的眼前一下子明亮起来。

现在我对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充满信心,我相信经过学习和反思,以及老师们的引导,我一定会提高到第四个阶段, 第五个阶段    

总之,我想通过学习,我们既能系统而灵活的掌握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又能结合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来促使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就是说我们有足够的修养来给孩子以适当的指导,做他们的引路人,有足够的修养来放飞孩子,让爱与欣赏伴着他们翱翔于他们自己的天空。

 

 

 

 

目光长远,胸怀大爱

我国党和国家四代领导都十分关注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和教育,也曾对此有过不少论述。(毛泽东: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邓小平: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民:各国之间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中国要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就要进行教育创新。胡锦涛: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学习,增长才干,强健体魄,全面发展,将来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振兴中华贡献更多的力量。)这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方向,也为我们勾划了新人的标准。

孩子是我们做父母的,也是国家的未来人才,放眼未来,我们要快速的从家庭教育中“六多、六少”和“六种无度”(即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对学习关心多,心理关心少;硬性灌输多,启发引导少;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无微不至地呵护,无节制的满足,无边际的许诺,无原则地让步,无分寸的褒贬,无休止地唠叨)的误区中走出来。我们家长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孩子的实际,积极的从做人的基本思想、品德、情操及多种能力等方面来帮助引导孩子,使他们成为有理想、富爱心、能自理、懂文明、善合作、爱学习、勇创新、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用一句话来归纳,就是要培养身心都很健康的人,就是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他不会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他不会因为老师同学的一句打击的话就想着找人来报复;他不会因为与父母的一点矛盾就离家出走,沉溺网游;他不会遇到现实中的一个坎就纵身一跳,给亲人留下无尽的思念;他不会不了解自己的内心所想,需要寻求外界的确认。相反,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他就是个有信心的人,有责任心的人,有意志力的人。他能主宰自己的内心,任何绝境都难不倒他。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维多?弗兰克在二战期间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因为他是犹太人,德国人为了击垮他,当着他的面把他的父母枪毙了,把他的孩子枪毙了,把他所有的亲人全部枪毙了。然后把他投入了集中营。他们根本不把犹太人当人,把他们叫做犹太猪。在那里,人的行为失掉了任何自由,生命失掉了决定性。明天你是不是还活着,没有人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开始崩溃了。维多?弗兰克这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秘密。就是人还有最后的自由:他发现当敌人在打他的时候,他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在家乡的河流上,和朋友们玩耍时的情景;当敌人给他上刑的时候,他可以在大脑中想象自己在青年时初恋的情景;当敌人给他残酷的上刑的时候,他可以平静的对待,他可以记下每一个细节。他的脑海中在想,我要把每一个细节记录下来,然后公布于众。让这种人间悲剧不在重演。二战结束后,他写了一本书,揭开了人类一个最大的自由,就是人主宰自己内在的自由。

 

 

浙大海归博士后跳楼的事。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把目光放在孩子的怎么做人方面,放在孩子的未来上,教给孩子“快乐 诚实 勇气 信念和理想”。我喜欢这样一句话:“让孩子的心在智慧的天空自由翱翔,而不是让孩子的心在知识的大海里日渐麻木。”

 

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是成功教育的创始人,他不仅能把号称“差生集中营”的八中的教学成绩提高到全市中上等水平,还让曾是“差生”的女儿考上复旦大学。女儿读大学时,他鼓励女儿摆地摊,鼓动女儿炒股,支持女儿休学。他对妻子说:“让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她才快乐,才有创造性。”

 

以上是我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一点感悟和思考,如果您已悟到教育孩子时自己应持有的良好的状态,请您分享给大家,如果您还在寻找学习,希望我的这点感悟能给您一点启示。

 

王英霞整理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