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结合之我见
作为一名教师,只在课堂上创新,钻研是不够的,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共同影响,正确的面对和处理与家长的关系,充分的发挥来自家长的教育力的作用,更好的促进与家长的交流与合作。
一、更新观念——视家长为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即两者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并为了两者共同的目标,而携起手来紧密配合,共同努力,这样的关系称为合作伙伴。
1.学校要努力加强与家长的合作
为保证家校合作的顺利推行,学校首先要转变角色观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推动相关活动的进行,给家校合作提供长足的空间和支持。
首先,学校应对自身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正确定位。学校在家校合作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是与家长进行平等、双向交流的平台,在家校合作中,学校起主导作用而非领导作用,充当的是服务角色。
其次,学校应充分发挥其服务角色的功能,尽可能地激发家长参与的热情,深挖家长教育资源的潜力,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加强与家长的合作。
学校和教师应在家校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只有由学校引领家庭,由教师指导家长,吸引更多的家长关心并参与学校教育工作,才能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融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作为学校,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
2.教师要建立有效沟通的意愿
要化解家校沟通障碍的关键的原则是:家校双方都应充分认识沟通的必要性,真正重视沟通。班主任老师首先应当在用多种方式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与沟通上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作用。
家校合作的基础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他们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沟通的桥梁。因此需要加强我们班主任自身交流沟通能力的修炼,提升实践智慧。
首先,班主任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应当从思想上重视这种交往,把家长视为自己教育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积极主动地与家长的联系,以利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并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使孩子成长得更好的方法。我们还应该明确,差异是沟通的基础,但沟通不是为了排斥差异,消除差异,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差异,求同存异。我们还应当了解,要实现有效的沟通,参与者必须具有平等的人格和平等的沟通机会,并且都愿意倾吐自我,尊重彼此的观点,乐于积极地接纳对方;同时,沟通的参与者都被沟通活动所吸引,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共同创设交往的情境。
其次,让沟通成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化形式。班主任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经验等方面往往比家长高出一筹,因此班主任可以在沟通活动和培育家长的沟通意识、消除沟通心理障碍方面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建立密切而稳定的家校关系。
二、掌握科学的沟通语言艺术
我们教师与家长沟通,更要讲究语言的表达艺术。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教养不同,“沟通无限”,方法不拘才能游刃有余。在讲究沟通的语言艺术方面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坦诚相待,不能盛气凌人
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从工作关系上讲,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学生的教育者;目标是一致的,都想培养好学生。所以说话态度要谦和,语言要礼貌。
班主任对学生要怀有一片赤诚之心,要为学生成长而忧,为学生进步而喜,与家长谈话时坦诚相见,推心置腹,给人可近、可亲的感觉。这样家长才会敞开心扉接纳我们,才能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和信赖,才能够让家长和孩子一道“亲其师,信其道”。
2.要实话实说,不要添油加醋
班主任找家长谈话时要善于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地指出孩子的过失,向家长提供合理的教育意见。
切不可当众数落家长和学生的过失,更不能不调查研究,而“添油加醋”,将“恨铁不成钢”的怨气转嫁给家长,达到出一口怨气的目的。
3.要胸有成竹,不要随意发挥
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前,必须对学生的性格、品行、爱好、学习方法、学习成绩都了如指掌,这样既能表现出你对他孩子的关心和了解,又可以掌握讲话的主动权,和家长产生语言共鸣,使家长产生仰慕之心。 如果胸中无数,随意发挥,模棱两可,出尔反尔,自相矛盾,则会使家长觉得班主任工作懒散,无主见,责任心太差。
4.要一分为二,不要以点概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对一个学生的评价要一分为二,不要以点概面。 把自己喜欢的学生说成一朵花,没有一点瑕疵,会使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放松必要的管教;把某方面较差的学生说得浑身毛病,毫无可爱之处,会使家长对孩子丧失信心,放任自流或导致棍棒教育,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敌视情绪。这样的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很不利的。
5.要有自知之明,不要炫耀自己。
班主任要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才能给人谦虚、诚实的形象,即使工作中有不足之处,家长也能体谅。
6.要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死
孩子们正在成长,可塑性很强,对他们的评价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死。要用热情感人的语言,促使家长满怀信心地进一步配合班主任教育好孩子。
总的来说,班主任在与家长联系时,要“多报喜,巧报忧”,保持学校和家庭在教育问题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一些难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