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丁愚仁老师的一则故事

12年前 [11-19 00:00 周一]
       有一日,有一对老夫妻来到丁老师的禅院,找到老师,目的是什么呢,为了求个咒,老师问要什么样的咒,夫妻俩说要一个能咒死人的咒,那老师就问了,到底想要咒死什么人呢,老夫妻俩说是要咒死他们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咒死自己的儿子呢,这不符合一般正常人的想法啊,一般人都是想要保佑孩子的啊。那老夫妻说,因为儿子太不像话了,搞得他们没法活下去了。儿子非但好吃懒做,不学好,只会回家要钱花,回家要不到钱了,居然屡次三番的用迷幻药迷幻了他们夫妻俩,然后拿光家里的钱,而且无论躲到哪里,他们的儿子都能找到他们,拿到钱。夫妻俩已经无法继续生活,对这样的儿子十分痛恨,下药毒死他吧又是违法的,实在没有办法,才想到用咒语咒死他的办法。老师听了他们的话,回答到,“你们来要咒死你儿子的咒语,我告诉你们我这里没有,要是你们的儿子来问我要咒死他们父母的咒语,我会告诉他我这里有!”那老夫妻听了这话,完全摸不到头脑了。

    接下来,老师给他们半小时的时间,让他们找出自己儿子身上的十个优点,说完这个话,那老太太立刻就回答了,“别说给半小时了,就算给一天时间也找不出他的一个优点啊!”但老师还是坚持,于是自己进去睡觉了,让他们一起去想。半小时后,老师出来,问老夫妻俩有没有找到十个优点,老夫妻俩居然连儿子的一个优点都没有找出来,于是老师说,“那好吧,我和你们素不相识,和你儿子也是素不相识,我来帮你们一起找一下。”老夫妻不相信他能找到儿子的什么优点。老师问“他有没有抢银行?”“没有。”“那这就算一个优点吧”老师又说:“他有没有杀人放火?”“也没有。”“那这也算一个优点吧,至少他没犯法。”…….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十分钟的时间里,老师给他们的儿子找了十个不算优点的优点,然后,老师又反问老夫妻,你们就这么认为你们的儿子一无是处吗,你们从小就以这样心态对你们的孩子,从来不表扬他,不认可他,他还能看到自己有用的地方吗,他今天这样已经不差了!接下来,夫妻两个人开始相互的责怪了,你一句我一句的,吵了起来。老师问他们,“在你们这样的家里长大的孩子,你们觉得会好吗?”老夫妻俩都意识到了问题在于自己的教育。

    孩子生出来,就只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也什么都不会,孩子会成为什么样子,都是父母教出来,也是父母自身的行为影响出来的,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孩子成为今天的任何样子,责任都在父母,而父母却还是只知道抱怨孩子不懂事,甚至要咒死孩子,却无法反思自己的过错,这也是老师说他们的儿子来要咒死人的咒他反而会有的道理了。

当然,原因找到了,接下来,更大的问题是如何是处理已经存在的现实问题了。老师对老夫妻俩说,“既然无论你们躲到哪里,儿子都能找到你们,拿走你们的钱,那不如发了工资的时候,先买好自己必须的生活用品和食物,直接把钱放在桌子上等儿子来拿好了,拿也算他的一个付出吧。这样也省的他用迷幻药来伤害你们的身体,而你们也能正常的生活下去。”老夫妻俩想了想也对,反正也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就这么办吧。于是,回家后第一个月,发完工资,他们买好了自己必须的生活所需,把余下的钱都放在了桌子上,儿子回来了,看到放在桌子上的钱,觉得很不可思议,围着桌子走了三圈,没有敢拿,他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父母在钱上下药了,想要毒死他,(的确,他的父母曾经想要咒死他。也许心感应到了吧。)于是,他问父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钱上下毒了,想要毒死他,老头拿起钱,在手上拍了拍,再到自己的鼻子钱挥了挥,没说一句话,还是把钱放在了桌子上,有趣的是,儿子拿起钱,数了数,想了想,留下了三分之一,拿了三分之二,走了,在外逗留了七天才回家。第二个月,还是一样,发完工资,老夫妻俩买好了自己必须的生活所需,把余下的钱都放在了桌子上,这次儿子居然留下了三分之二,拿走了三分之一,在外逗留了三天,这对老夫妻俩来说,已经十个奇迹了。第三个月,仍然一样,发完工资后,他们买好了自己必须的生活所需,把余下的钱都放在了桌子上,这次,儿子,围着桌子逗了几圈,没有拿钱,很难为的样子,他对老头说道,“爸爸,你能不能帮我找份工作,我想花自己赚的钱。”这个时候,老太太哭了,老头子也哭了,儿子自己也哭了,全家抱在一起哭了,听课的我们也流泪了!接下来的事就是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儿子一心想花自己赚的钱,再累再苦的活,他也不再介意了,这一家人的生活当然也完全改变了。

故事到这里已经结束了,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呢?这是我们作为父母该不断去反思的问题…….

生活当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也许我们对家人、对孩子,已经产生了一些影响,我们的教育已经出现的偏差,但是我们没有办法返回去重新来过,遇到很多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处理,正确的处理,这需要智慧,真正的智慧,这也是我一直寻找的…….

    也许,放下你脑子中固定的已有的思维模式,放下你的执着,让心清净,智慧心就自然升起了……

    于是,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修行!.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98cccb0101af1r.html
    感谢沈丽萍老师的群分享。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