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亲子关系的前提认识
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把生命床予孩子,孩子运用接受了生命中的力量、爱和支持,让自己成长、学习、奋斗,建立自己的家庭,也把生命传下去,追求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
每个人只有一个父亲(生父)和一个母亲(生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无从选择的、绝对的,无从抗拒、拒绝、否定、代替或者更换。这是一个“铁三角”的关系,需要跟所有的其他的人际关系分开看待和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是一种,所有的其他关系都是另外一种。与父母的关系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体里和心灵的深处,这是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为了某些理由而拒绝接受父母的人,心中有很大的无力感,在大多数情况下与自己孩子的关系也不会理想。
家长对孩子有很多责任,它们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帮助孩子培养出能力,让孩子成长后能够有效地照顾自己,包括照顾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让孩子能够有效地照顾自己,先要帮助孩子培养出一个自我的意识:有了“我”才能对自己负责任,有效地照顾自己。另外,除了帮助孩子增添能力,也必须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能操控世界,而只能在并不完美的世界里取得自己的一份成功和快乐。
父母光用语言灌输给孩子这些概念是不会有效果的,父母只有自己必须先有这样的心态和意识、语言与行为,才能让孩子明白这些重要的道理。
一、家长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
在面对孩子时,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自己的身份:
(一)家长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的人,家长只是平常人。
家长需要承认自己:
会胜,也会败。
有心情好的时候,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
比一些人聪明,也比一些人蠢。
在一些事情上能力强,在另一些事情上能力弱。
不能拥有所有想要的东西
不能永远没有错
(二)家长与孩子有相同和平等的需求,因为家长和孩子都是人
家长往往注重了对孩子的单方面关注,却忽略了自己,其实:
孩子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家长也是一样
孩子应该得到公平对待:家长也是一样
孩子希望做得好的时候有人赞赏:
孩子在做的不好的时候,应该得到谅解和鼓励:
当孩子感到悲痛、烦恼、颓丧的时候,希望有人给予支持、安慰;家长也是一样。
(三)家长永远是孩子的家长,永远给孩子爱和支持:
孩子成功,家K分窖出.悦长分享喜悦
孩子快乐,家长觉得开心
孩子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家长不断的予以鼓励和嘉许
孩子每次倒下再爬起来,家长都给予支持
(四)家长用语言和行为来证实上面的道理,因此所说的与所做的必须一致
有的时候,家长在孩子面前是相当“紧张”的,其实:
在孩子面前,家长无须永远正确、成功、愉快。
家长不要害怕对孩子承认错误。
面对孩子,家长无须隐藏内心的情绪
家长也不用担心孩子会因此变得脆弱
家长遇事显示出自信、自爱、自尊,孩子看在眼里,便也会这样做。
家长面对事情表现出鉴定并及时作出决定,孩子便也会当机立断。
家长表现出对事情的结果负担责任,孩子便也会愿意承担责任
家伙礼让谦和,孩子便也愿意礼让谦和
家长用自然、轻松的方式表现出自己就是这样,便已足够走过他们的人生旅途,孩子自然也会以真诚、自信和积极的态度创造他们的人生。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 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与你的不同,没有什么奇怪。
● 每个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孩子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你更好,而你有的优点长处,孩子不会全部拥有。
● 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都有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与你一样的性格。
● 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的产品。你走过的岁月,与孩子将要走的不会相同,对你正确的不一定对他也正确。
●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看法。
● 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所以你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资料,但并不一定保证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改变自己,孩子才会有可能作出相应的改变。
●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 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所以,没有“教”,只有“学”。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学”到了才是重要。
● 一个人不能要求别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套,明白他的一套,从他的角度看,最有机会使他接受你的意思。
● 好的动机只是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动力,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意愿地发生的权利。你认为那是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随你的意旨去做,往往适得其反。
(三)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 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讯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思才重要。
● 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对他说话会有最大的效果。
● 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对你说话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孩子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
● 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告诉你说了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改变说话的文字和方式去控制效果。
● 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越差。
(四)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 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
● 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会作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 言语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有学习效果的行为模式或情绪反应。所以教条式的训导效果不大。
● 家长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语言模式发出,会使孩子难以跟随。不要只为自己想说什么而说,先想一想这样说孩子会不会不明白,修正了才开口。
(五)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 每一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其意识不到的意义,也就是说是有意义的,但他不懂得也不能说出来。
● 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潜意识有很多程式,去确保在每一种情况中选择给他最多最好的做法,虽然潜意识有时会欠缺周详。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