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剧发生后,笔者看到媒体和当地村民大多认为是当前穿越剧泛滥对孩子形成了巨大的诱惑,声称“都是穿越惹的祸”。这似乎是一种很容易被理解的视角,正如前几年大家一边倒地呼吁“戒除网瘾”一样。但是,身为心理学从业者,笔者对此却不敢苟同。
我们非常容易忽视这样一个细节—一个人在作出某种行为之前,会本能地权衡利弊,采用“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小美自杀的动机是要陪着好姐妹,她的愿望是穿越到清朝和太空;小华自杀则是因为弄丢了钥匙,怕回家挨骂。也就是说,在她们看来,实现梦想和不被挨骂比活下去更重要,而只要她们活着,这两个困扰就无法解决。如果说这么幼小的孩子心目中就会萌生如此想法,我们不禁要问:她们的父母到底给了她们怎样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孩子当大人看待,给予孩子的教育也是大人式的,全然不考虑孩子的思维方式跟大人的差异。下面,笔者列举一些在教育过程中很容易被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忽略的儿童心理学常识。
对孩子来说,生命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
人年龄越大越怕死,而小孩子,除非亲历死亡的场景,否则,他们对死亡是没有概念的,这和“初生牛犊不怕虎”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最需要让孩子知道“活着对于你而言是最宝贵的,也是父母最希望看到的,任何友情、梦想、面子和成功,都不如父母看到你活着更重要”。
我们可曾在教育中将孩子的生命与我们自己联系到一起?我们在孩子出门前是说“过马路看车,下学早点回家”,还是说“爸妈希望你过马路时留心过往车辆,下学早点回来,爸妈希望早点看到你”?这两种表述方式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在孩子看来,前者是父母要求自己完成的任务,后者则是让孩子知道“我的生命对于父母来说很重要”。
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发生意外,但当我们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听话时,却可能忍不住骂道:“你滚远点,别给我丢人!别让我再看见你!出了这个家门就别回来!”我们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会像大人那样,把这句话当戏言,但孩子因为受到父母打骂就自杀的现象却已经不是新闻了。
批评孩子做错事时,还应教他怎样做是对的
语言是人们后天学习到的,但对情绪的解读却是天生的。在儿童时期,孩子们其实是在用情感和父母交流。比如一个妈妈微笑着和宝宝不停地说话,宝宝也在咿呀回应着,在我们看来他们是在对话、交流。对于孩子来说,他未必听得懂妈妈在说什么,但是妈妈微笑的表情让他感受到了爱、温暖和安全。
我们大人已经养成了动不动就发脾气,通过传递愤怒情绪来制止对方做某事的习惯。虽然这不是什么好方法,但在当代社会中,老板对员工,甚至丈夫与妻子都是这么交流的。这种交流的背后反映了批评者对被批评者的一种态度: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至于该怎么做是对的,你心里应该明白。
这种对于大人来说习以为常的态度,对孩子就行不通了。因为孩子真的不懂该怎么做,甚至根本无法理解大人的说教,他们只能感受到大人的愤怒情绪,这种情绪除了给孩子带来恐惧外,别无他用。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会屡教不改的原因。
所以,孩子犯了错误时,大人需要心平气和地教他该怎么做。同时,即便我们以为教会了,也要允许孩子还有重复犯错的情况,因为孩子的思维未必是遵从我们大人所要求的那样来运转的—比如,孩子经常弄丢家门钥匙,也许是因为在他看来,保管钥匙并不是自己的责任,或者他并不像大人认为的,丢钥匙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果孩子经常弄丢钥匙,我们不但需要教他如何保管钥匙,还得考虑怎么样才能让他明白丢钥匙会给家庭财物带来危险。
了解孩子的梦想和困扰
孩子并不能像大人那样,把梦想和现实区分得非常清晰,这是因为孩子不了解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有“心想事成”之感。孩子如果在现实中得不到足够的快乐,就会试图逃离现实,在梦想中去实现自我。穿越也好,网瘾也罢,归根结底其实是这个动机所致,而网络普及和穿越剧泛滥充其量只能算个诱因。
从这两个孩子的惨剧中我们几乎可以推测出父母的教育模式,一定是平素过于理性,只讲对错不讲情,对于孩子的梦想,他们不闻不问,或者讽刺“白日做梦”。孩子对父母的恐惧,估计大人都没想到会是如此严重。
不要从教育的一开始就“失去”孩子,更不要让孩子的命运任意“穿越”。在我们抨击穿越剧的时候,请换位思考,我们的教育要到何时才能穿越孩子的心墙?文/武雅学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