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案例1:11月的某天,天气阴冷,下着雨,放学后,因为有事,在学校周边的一家小吃店里吃了点晚饭,天已渐黑,回到学校,接到了一位班主任打来的电话,说有事需要帮助处理。一看,该班的教室还亮着灯,兴匆匆地赶到班级,眼光一扫,三位家长、两位学生、还有班主任老师在班里,气氛有些凝重,心想,定是学生之间的冲突招来了家长,估计还没有谈成处理意见。
一头雾水的我刚坐下,就遭到了一位家长的质问:“校长,你说,这件事该怎么处理?”我迟疑了一下,心平气和地说:“先让我把事情了解一下!”在班主任的述说中,我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是美术课下课后,学生D在倾倒颜料水时不小心把水倒在了学生C的鞋子上,C同学要求D同学道歉,D同学不肯,在争执过程中,D同学打了C同学几个巴掌。此事最终惊动了双方家长,来校就是为了讨要处理意见。一件原本没有什么大碍的小事,因为没有及时道歉,演变成了家长甚至是家校之间的矛盾,真是恼火!哎,看来教育确实不是万能的。我没有急于将我的处理意见告诉C同学的家长,因为我知道我的意见肯定与班主任的意见没有多大差异,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总不致于要打回来那样处理吧,一定是家长心里觉得憋屈,从情面上不接受简单道歉这样的处理方式。
为了让犯错的D同学更深地认识错误,也为了让C同学的家长心里好受些,我先对D同学说:“你知道今天最难过的是谁吗?是你的妈妈!”因为D同学的妈妈就在边上。“我相信妈妈平时肯定教育你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可是今天,你呢?妈妈的心在流泪,她为你的不懂事、不争气伤心!”三言两语,或许是我的批评触动了他的内心,只见D同学突然嚎啕大哭起来。我相信这是愧疚的泪、悔恨的泪。之后我告诉C同学的家长,学校的意见是让D同学进行书面检讨,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公开道歉。原本以为开明的家长会应允,不想家长就是不接受,但又提不出更好的处理办法,事情继续僵持着。
我犯难了,虽然内心我知道家长纠结的是帮孩子找回尊严。为缓和气氛,我一方面继续与C同学的家长沟通,一方面把孩子和家长请到了办公室,办公室的环境更暖和、更温馨。最后,我了解到,在我到来之前,老实巴交的D同学的妈妈在C同学的家长和孩子面前没有表达过深表歉意的话,C同学的家长很不满意。恰在此时,D同学的爸爸也来了,虽然不善言辞,但态度诚恳。于是我提出让家长也代表孩子向C同学进行了道歉,事情总算有了了结。事后,D同学的家长买了一双新鞋送给C同学,C同学的家长婉拒了,在此过程中,双方有了更多的谅解。
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停步。第二天的班内道歉如期举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深情地说:“同学们,原本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很好地处理,惊动了百忙之中的家长,难道说一句‘对不起、没关系’会这么难吗?昨天晚上,我第一次看到你们最爱的班主任老师独自躲在阴暗的走廊上哭了,她不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而是为你们的不懂事难过……”说到这里,全班大部分同学顿时泪流满面。“同学们,你们也要多与自己的爸爸妈妈沟通,好好学习、好好相处,让父母放心,如果老师有什么做得不够的地方,也请他们多包容、多谅解,因为我相信,我们班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
课后,我了解到,C同学和D同学早已和好如初,他们还在私下里说:“大人真烦,早知这样,就不告诉他们了。”
案例2:前段时间,在楼梯上连续几次巧遇同一位家长,见到我总是热情地打上招呼。一次,竟主动要求到我办公室坐会儿,闲聊中,总感觉似乎有话要说,真问时,又推脱没事。前两天,又偶然遇上,在谈论时,总是欲言又止。于是,我坦言,需要我帮助的话尽可相告。话闸子一打开,果不其然,原来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与老师的观点相左,沟通存在困难,彼此产生隔阂,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我思忖,这位班主任老师工作非常认真,班级管理也很严谨,不会吧,况且,即使有分歧,老师的出发点总是为了孩子进步,不至于连沟通都困难吧,问题在哪里呢?
欲进先退。我一边安慰家长,一边承诺等了解了情况再说。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找老师了解具体情况,又找孩子谈话,事情基本明了。原来孩子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作业经常拖欠,老师要求比较严格,几番催缴,总是闷声不响,作业照拖不误,急得老师在班里经常批评,并觉得孩子胆子不是太小,而是资格较老,把老师的要求当做耳边风。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出过一次车祸,身体不是很好,老师应该像家长宠爱孩子一样给予他特别关照。可是,老师没有如家长期待般“优待”自己的孩子,还经常批评,他们认为这样挫伤了孩子学习的自信心。他们企图用自己的语言“说动”老师,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经常搬出教育原则与老师理论,令老师十分感冒。而孩子呢,其实真的十分胆小,说话小心翼翼,不是低头呢喃,就是怯生生地察言观色,生怕自己说错了话。从孩子处我了解到,妈妈每天放学后总喜欢追问班里发生的事,特别是有关老师批评孩子的事,令孩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我先鼓励孩子,学习首先是自己的事,作业要按时完成,有困难可以找老师辅导或找小伙伴帮助,拖欠作业的行为不可取。你看,老师和妈妈的矛盾很多都是因为你引起的。你想帮助老师和妈妈修复关系,必须从你改掉坏习惯做起,孩子满口应承。
接下来我与老师谈,我认同老师的观点,对孩子严格要求没错,但方法可以多样,有的孩子需要激励来鼓劲,有的孩子需要鞭策来捶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当一条道走不通的时候何不绕道走试试,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对这个孩子的教育何不从改变自己做起。
最后我找来了家长,那天,孩子的奶奶也来了。我第一句话就说:“你们知道吗?孩子的心里有多苦?”一句话,引得奶奶眼泪夺眶而出,奶奶似乎也是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孙子原来心里有那么大的委屈。“你们大人一点都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要什么,老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孩子最不愿意提及的话题每天都要追问,孩子最担心发生的事偏让它发生,有你们这样关心孩子的吗?”两个问题,重重敲击着家长的心,随后,我向家长分析原因,告诉她处理的办法:“一是不再向孩子追问班内的事,要学会等待,等到孩子自己向你不停地诉说的时候,你的教育成功了一半,因为孩子的心结打开了。二是当着孩子的面要认同老师的教育,要与老师的教育形成合力,有意见可以私下请教式地探讨;如果老师有失误也要尽可能地包容,如果短时沟通有困难,也可以通过我。与孩子的沟通,也要心平气和,不要居高临下,你看,孩子说话时的小心翼翼和察言观色,与你的严厉是分不开的。”最终家长欣然接受。
【情理分析】
在上面的两个案例中,都涉及到同一个话题,就是沟通。在培养孩子学会交往的过程中,大人的态度和方法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溺爱不是办法,强权没有市场,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无时不刻都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学习交往。为何有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事事顺畅,而有的人却矛盾不断、寸步难行?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不会交往意味着不会做人,而学会做人是教育永恒的、最基本的立足点。作为老师,尤其如此!
【观点透视】
以上两个案例都有一个相通之处: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出现问题,求助于我。在我的调解之后,事情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我想:这除了我的副校长身份为我处理问题带来了一些“先天”的优势外,还得益于我的一些沟通方法。今天和各位老师分享一下:
1. 学会沟通,要广开言路,多方倾听他人观点。
每一个人在陈述事情的时候都会带着个人的主观色彩,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当学生之间发生摩擦时,我们老师首先要静下心来,倾听各位学生的叙述,必要时,还要多听听旁观者的陈述,以便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每一个孩子的身后都有一个家庭,家庭关系、家长意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因素都是形成学生个性的因素,要了解学生必须了解家庭。新一代的家长在学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方面已经接近甚至超越老师,在教育方法的掌握上更具灵活性与创造性,老师要抱着一种探讨、学习的姿态听取他人的意见,甚至不同意或相反的意见,不再犯经验主义的毛病,总以为在教育方面自己是行家里手,容不得别人的批评。要知道“取长补短”永远是正确的。要放下身段,不要以为自己的权威不容挑战。
我在处理这两个案例时,都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倾听。像第一个案例,我就先听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再了解各位家长的诉求,在后来处理的时候才能够有的放矢。第二个案例中,我了解了孩子、家长、老师各人的看法,在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的表面现象背后,找到一个相同的出发点,有了这个共同的情感基础,后来的沟通就轻松多了。
2. 学会沟通,要换位思考,多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
将心比心,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加共同语言,获得同感和认可。在孩子的教育上,无论是老师、家长、孩子,其目的总是一致的——一切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在此前提下,没有不可探讨的话题。沟通过程中,过分强调自己的理由和观点,是大忌。换位思考是一种相互尊重的体现,你换位思考了,对方也会站在你的立场上想问题,只有这样,共性的话题也会越来越集中,沟通自然也会越来越顺畅。
第二个案例中,本来教师和家长的情绪是非常对立的,双方都认为自己没有错,自己这样做都是为了孩子好,家长认为老师对孩子太严厉,老师认为家长太放任,虽然他们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却都忽略了孩子本人的感受。我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感受之后,以一句“你们知道吗?孩子的心里有多苦?”拨动了家长的心弦,将他们关注的视线移到了孩子的身上,从而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
3. 学会沟通,要表达共情,多反馈他人的感情。
共情(empathy)是心理学上的术语,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移情、同感、同理心、投情等,简而言之,就是设身处地,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共情,可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当然,共情也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
在第二个案例中,我和老师的沟通就首先运用了共情,表达了我对老师的理解“我与老师谈,我认同老师的观点,对孩子严格要求没错,但方法可以多样,有的孩子需要激励来鼓劲,有的孩子需要鞭策来捶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当一条道走不通的时候何不绕道走试试,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对这个孩子的教育何不从改变自己做起。”其中“认同老师的观点,对孩子严格要求没错”虽然是简短的几个词,但是表达了我对老师的理解、尊重,让老师觉得我不是来找她的碴,而是真诚地交流。有了这样的开场对话,良好的对话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4. 学会沟通,要捕捉时机,多创建合适的交流氛围。
沟通,要关注场合。一个温馨的环境,一个被高度磨合的人群,即便你的意见有分歧,久而久之,也会获取对方的认同。平等的对话,温和的语气,合适的肢体语言,都会给你的沟通带来许多便利,因此,沟通需要精心准备。时间、地点,人物甚至天气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班主任老师经常会在家长上班的时间让家长来学校,其实,家长也有很多无奈,却又不好说。有时是让家长放学的时候来,大家站在教室里,天渐渐暗下来了,家长和老师都可能急着回家做晚饭或者吃饭,归心似箭,心一急,本来很好的一句话都会走样。晴天,人们的心情会比较好,而阴天,人们的心情会比较压抑,所以天气也有一定的影响因素。
老师们,沟通是一门艺术,面对鲜活各异的学生,面对差异各具的家长、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你准备好了吗?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