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教育下的品德缺失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一语道破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首先接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教育,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个表情都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将会伴随他的一生。因此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心理学说,家庭环境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土壤。但是据调查,许多家长的教育行为指向首先是有关于学习和智力开发的,这就说明家长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我们设想一下:一个思想不健康的孩子,他能够有符合社会要求、符合家长期望的行为吗?一个心中没有家长、没有老师、没有他人、没有集体、没有国家、不讲道德的孩子,他能够勤奋刻苦学习、积极上进吗?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家长能够充分发挥教育影响力,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家长责无旁贷。下面就来谈谈智力教育下孩子品德缺失的几则个案,从而提醒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一、叛 逆
[镜头]:同学间的对话
“我恨死爸妈了!他们根本不关心我,只关心我的分数!我要跟他们对抗!”
“是啊,爹妈口口声声说为了我,其实为他们自己才是真的!”
“我不快乐,也不很聪明。不快乐是家长给的;不聪明有自己的一半,也有家长的一半。”
“哎呀,我都成了学习机器人了!”
“我时时想我的父母是否真的爱我?”
……
反思:这是班队课中,讨论对父母时所说的话,当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哪个父母会不痛心?这是为孩子操劳得最辛苦的家长的孩子说的,因为辛苦的方法用错了,越为孩子,孩子越不领情。
一位父亲哭丧着脸对我说:“我实在想不明白,劳心劳神地跟妻子培养我们那个宝贝女儿,到头来却得至她一句盼我们快死的诅咒,我们心都凉了!女儿今年上初二,学习相当紧张,怕她功课跟不上,虽然我们工作都很忙、很累,可我和妻子总是尽量抽时间出来陪她学习。”而在女儿的印象里,父母对她时而不闻不问,时而又管教太严,遇到她的成绩不理想时,一味用反话刺激她,她气极之下才写下恶咒:“希望我的爸妈早点死掉!”
2000年,金华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人伦悲剧:母亲希望儿子考上名牌大学,出人头地,从小就给孩子加压,成绩低于97分非打即骂。要高考了,不准儿子看电视,对儿子不停地唠叨排名,排名……儿子又怕又烦,拿起榔头在母亲的絮语中砸了去,心中只想着:妈妈,你别再唠叨了……我想这位母亲至死也不明白,她的儿子为什么会这样残忍地对待她!
许多父母天天忙着督促孩子做作业,督促孩子拿高分,辅导孩子做作业,检查孩子的作业,以为这就是父母的责任,却不关心也不了解孩子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孩子要承担过重的学习压力,家庭不但不是一个减压的地方,反而成了第二个校,共同强迫孩子学习,只在乎的是分数,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孩子写错一个字,罚他写上几十遍。这样做无疑是把孩子逼上了绝路,在反复的强压下,自然强化了孩子的叛逆心理,教育的效果背道而驰。
引导:对于有叛逆心理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孩子的叛逆行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如果引导得好,这种叛逆心理会逐渐消失,面不会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但是,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的教育方式不当,可能导致孩子将这种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这对孩子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当我们得知孩子有叛逆心理时,就要谨慎了。
1.不要过分溺爱、呵护孩子,不要过分干涉或过分放纵孩子。
如果孩子吃什么样、穿什么,看什么电视节目,选择什么课外读物,与哪些伙伴交往,闲暇时间怎么安排,什么时间睡觉等这些细节都安排妥当了,时间一久,孩子肯定会产生厌烦情绪,也肯定会产生反抗。再者,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由于父母长辈们的过分溺爱、呵护,容易养成孩子任性、孤傲的性格,一旦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就要与家长相对抗了。所以有些时候,家长只要当一个旁观者,当一个倾听者,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去扶他一把,反过来孩子对你会产生感激之情。
2.不要反复劝说或反复催促,更不能在反复劝说的同时贬低、否定孩子,这样会造成更强烈的叛逆心理。
我们班的何梦是个很瘦弱的女孩子,体弱多病。我了解情况后,得知是妈妈总是不断地要求她多吃些,但妈妈越劝说她吃东西,她就越不想吃;妈妈打也好,骂也好,求她也好,多无济余事。后来,我对她妈妈说,让她来学校吃饭。我发现孩子还是挺会吃的,跟同龄的孩子说说笑笑,一碗饭就下肚了。原来,孩子对妈妈反复劝说,产生了一种抗拒心理,同时让她有心理负担,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孩子对食物就失去了兴趣。
3.不要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对孩子要求过高,给孩子过多压力。
许多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孩子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甚至不允许孩子有太多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小凯是邻居家的一个小男孩,今年读五年级。成绩很好,是个乖巧的小男孩,但寡言少语,很内向。今年九月里的一天,我路过他家,看见孩子红着脖子,跟他爸爸顶嘴。原来,他爸未经过他的同意,在青少年宫给他报了三个学习班。这样一来,孩子的双休日就要在青少年宫渡过了,孩子当然不愿意。小凯为了让爸爸作出让步,还居然拒食。我对小凯爸爸说,这样下去可不行,你得让步,在我的劝说下,爸爸终于同意孩子只去一个学习班。
家长应该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小大人来看,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与孩子发生冲突时要冷静,注意不要使冲突加剧,自己先失去了理智,打骂孩子。一定要冷静,可以暂停,想一想下一步处理方式,等孩子和自己都冷静后再沟通。
其实,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叛逆心理激励孩子向上。孩子的叛逆心理,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即自我意识、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
(一)激将法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师铃木镇一先生就是利用了孩子们的叛逆心理,在小提琴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经常故意刺激学生:“这么难的曲子,你肯定不会拉。”孩子当然不服气:“我一定行!”于是专心练习。当孩子会拉那只曲子之后,他又会找出更难的曲子:“这一首你一定不行了吧。”于是,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一首又一首曲子。
这种方法在治疗孩子的厌学症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可以同时买一本简单一些的习题集和一本稍难一些的。先给孩子做那本简单的,跟孩子说:“我怕你不会做这本。”孩子却轻松地做好了,你假装惊叹、欣赏,然后,把那本难一些的拿出来,在孩子眼前一晃,“这本你应该不会做了。”这样孩子与生俱来的逆反心理就被激发了。他很可能马上说:“我当然会做了!“这时再半信半凝地把那本难一些的习题递给他。孩子既然已经宣布自己会做,就只好努力学习认真做了。这样激励孩子不断地向自己水平略高的目标挑战,渐渐地孩子就会喜欢学习。
(二)当孩子不愿或拒绝做某件应该做的事时,家长是可以先故意赞同,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使孩子马上改变态度。
当孩子不肯做作业时,你就对他说:“你可以不做作业,并且你以后都可以一直不做作业,但是你必须把做作业的时间全部用来做家务,并且不许你出去玩,你是马上写作业还是马上做家务?“你的孩子一般都有会聪明地选择做作业。
当你的孩子不肯吃饭,你就对他说:“你可以不吃饭,但是今天一天你都不许吃任何东西,哪怕再饿也不准吃。我们马上就要吃饭了,你是准备不吃饭饿一天肚子呢,还是马上吃饭?”孩子一定不愿饿一天肚子。
(三)当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时,家长有意对这件事大做特做,从而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不要逼迫孩子去做他不想做的事。你越逼孩子去做,孩子在叛逆心理作用下就越不想做,就算做了,孩子也会非常痛苦且痛恨这件事。你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怎样解决问题。如孩子不愿吃青菜,就不要勉强孩子。下一次吃时,你就对他说:“今天不准你吃青菜。”而你就要有意与家人配合抢着吃,并且吃得津津有味给他看,那么孩子对青菜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
(四)孩子认为想学什么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他可能就会不那么珍惜学习的机会。家长要利用孩子不能轻易得到的叛逆心理激励珍惜学习机会。
小龙非常羡慕小伙伴会弹钢琴,请求爸也为他买钢琴,他爸爸很高兴他的业余爱好,可又担心他玩了几天就放弃,就向他担出难题:要求他成绩由前十名上升到前五名。为了获得钢琴,小龙从此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很用功,经过努力,竟然考了第三名。他爸爸之下立即给他买了钢琴。为了让他珍惜钢琴,也为了让他不因弹琴而影响学业,爸爸又提出了条件,如果他成绩下降低于前六名,就会暂时没收钢琴。小龙从此格外珍惜钢琴,并最终在钢琴比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小龙的小伙伴因为弹琴的机会得来容易不努力学琴,虽然早于小龙学琴,但琴艺远远差于小龙。
结语:其实孩子都很宽容,对父母的要求也不高,你给孩子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幸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倾心的交谈……都会让孩子感觉到你在爱他,那就不会激起他们心中的叛逆心理了。不管孩子变得多么不可爱,他内心深处都有是渴望家长注意他、爱他,给他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二、高 分 低 能
[镜头]:“我没能力!”
“妈妈,我没有能力!我没有能力!”这是北大一个研究生出走前在电话里向母亲哭着说的最后一句话。
“我们养育了他20多年,他就这么狠心一个人出走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趁同学睡着的时候走的,钱包、证件、手机都放在宿舍里,宿舍保安看到他大哭着下的楼。”他的已近花甲之年的父母泣不成声地说。几十天来,他们四处散发寻人启事,还准备胸前挂着贴有儿子照片的牌子找出遍北京的大街小巷。
[镜头]:“状元”卖冰糖葫芦
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家里的钱又没有及时寄到,竟然饿了两天。
大连当年的高考理科状元,从北大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回家帮父母卖起了头糖葫芦。
反思: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做父母好累!”究其原因,是他们管的事情太多,为孩子想着这个,为孩子想着那个。孩子除了学习,另外的事都不用做。长期以往,就会让孩子变成一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人。
引导: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古代智人诸葛亮主张不要把财产留给子孙,因为财产总有用尽的一天,儿子用完了,孙子还会贫穷;而教会子孙强大的本领,子孙则永远富有。
因此,家长必须从小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锻炼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利孩子谋生和成就画业,以利孩子受欢迎,受人爱戴。
(一)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美国孩子2岁便独居一室。在大街上,很少看见抱着孩子的美国人。在日本也很少看见母亲抱孩子,最多的是3—4岁的孩子跟着大人走;有时候孩子摔倒了,母亲一声不吭地等在那里,孩子也一声不吭地爬起来继续赶路。在美国的孩子成的过程中,父母不断刺激孩子的欲望:“你想做什么,你可以做什么,你可以失败。”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在德国,一方面法律规定,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孩子或不爱孩子。在日本,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相“不给别人添麻烦。”日本的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外参加劳动挣钱,有钱人家的子女也不例外。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就远远不如这些国家的孩子独立性强。为了我们中国孩子的将来不落伍世界,家长要适时地给孩子“断奶”,不让孩子过度依赖家长。
聪明的家长总是跟在孩子的后面,而愚昧的家长总是挡在孩子前面。
(二)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我不要去学校,都没有人跟我玩。”小路同学被他妈妈连拉带拖地送到我面前,面对着满脸泪水的小路,我不禁心疼。
小路是我们班比较内向的男生,在校时不太爱说话,总是自己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他不想来上学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后来,我让小路妈妈找到离她家较近的同学,让小路每天到这位同学家做作业,玩耍。然后,我在学校让他参加更多的团体活动。同时,我让小路妈妈在课后多与同学接触,可以邀请班中的孩子做客。几星期后,小路不再拒绝上学,话也多了,同时也交了几个好朋友。
孩子在社会中生存,必须学会一些基本社交技能,这将是孩子迈向成功的很关键一步。
(1)培养孩子的会话技能与幽默感
锻炼孩子会话技能的最好办法是与家长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小朋友对话。家长要多鼓励并随时纠正孩子的语病。
帮孩子设计一些活动,让孩子邀请其他孩子参加。当孩子与朋友相处出现危机时,鼓励他独立面对,从侧面指导孩子自己解决。
(2)教育孩子理解别人,遇事要替别人着想
(3)鼓励孩子多参加团体活动及多自我表现
鼓励孩子参加特定的团体,如运动队、乐队、围棋俱乐部等
(4)告诉孩子,倾听是最好的交友方法之一,也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
(5)让孩子懂得欣赏别人,赞美别人
(三)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其实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有劳动的渴望,有时会抢着干这干那。可多数家长都有一种不理性的想法,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好大学,家里的一切活都不用他管。这种做法,只能渐渐地使孩子丧失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孩子的力所能及的事,就必须让孩子自己完成。如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自己的衣服自己洗;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如扫地、洗碗等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动手完成。
我在报纸上看到过样一篇报道:一个孩子的母亲,当他的孩子上一年级时,就让孩子自己洗衣服。起先孩子不肯,母亲就把他的衣服放在沙发上。当他孩子干净的衣服穿完了,沙发上已经有一堆小山似的衣服了。孩子乞求母亲给他洗衣服,母亲只是给了他一袋洗衣粉和一脸盆清水。孩子没办法,只好自己洗。他边哭边洗,洗了很多遍,可脸盆里的水还是脏的。这时,这位母亲拿来衣架,把孩子的衣服晾了起来。第二天,孩子发现他的衣竟然非常干净。母亲见了,还不停地夸奖儿子能干,孩子沾沾自喜,在学校跟小伙伴们骄傲地说:“瞧,这是我自己洗的衣服!”从那以后,孩子都是自己洗的衣服,而且越洗越干净。直到有一天,他发现母亲每当自己熟睡后再把衣服洗了一遍,他觉得自己太对不起母亲了,以后应该把衣服洗得更干净,不然妈妈又要半夜起床洗了。这位母亲就是这样来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的。
劳动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是做人的起点。孩子参与劳动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与艰辛,懂得什么是来之不易,学习处理问题的技艺,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结语:让孩子有知识比有财产更重要,让孩子有能力比有知识更重要。孩子是丰富的矿藏,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源使他们顺利发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引领您的孩子走向理想的彼岸,走向成功的巅峰。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