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孤独是一种境界

11年前 [01-06 09:01 周日]
 

作者是意大利新锐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2008年以处女作《质数的孤独》获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成为该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本书迅速成为欧美超级畅销书,同名电影也在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

柏拉图在两千年前,曾经写下过一个寓言——每一个人都是被上帝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的个体。于是他们终其一生在寻找自己剩下的那半个身躯,却往往无法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实在太多了。

其实那个对的半个身躯,往往不是被找到的,而是就这么遇见的。所谓可遇不可求。《质数的孤独》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关于两个“半边”身躯相遇而纠缠一生的故事。数学天才马蒂亚年少之时遇见了同学爱丽斯。他们俩在同伴眼里都是另类,马蒂亚甚至被怀疑精神上是否正常,因为他曾经用刀刺伤自己的手掌,然而这一举动却成了吸引爱丽斯的最初原因。

一个人的美餐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马蒂亚和爱丽斯之间诸多让旁人诧异的举动,便只有他二人能理解并且互相欣赏。于是他们的关系无法言传。是爱情吗?双方却始终没有点破,直到马蒂亚去了异地工作,直到爱丽斯嫁人。然而他们之间却有着比爱情更深的默契和更微妙的关联,不因现实的关系或是距离而有丝毫的蜕变和削弱。

一开始读这个故事时,我忍不住想,既然马蒂亚和爱丽斯有着如此不足为外人道的深厚感情,为什么不说破,为什么不在一起呢?为什么爱丽斯后来与丈夫分开,重新唤回了马蒂亚,两人最后却还是不动声色地分开了呢?

掩卷沉思,我渐渐明白自己想法的愚蠢。最深的默契和感情,也许并不适合现实上在一起。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埃莱奥诺拉,因为我答应过你要保持沉默”。在读完小说后我明白了,“保持沉默”往往蕴藉了最深的情愫,因为在最深的情愫面前,语言是苍白的,如同马蒂亚和爱丽斯之间千丝万缕却无法言表的关联。

于是,作者笔下的数学天才马蒂亚,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找到了可以比喻自己和爱丽斯关系的代码——他相信自己是质数中的一个,而爱丽丝正是他的孪生质数。“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的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数字更远一步。……‘孪生质数’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是彼此相邻。但它们之间有一个偶数阻隔它们真正的亲密接触。”

原著更偏向于用冷静、细致的笔锋去构建人物的状态,从而挖掘出内心的世界,作者善于捕捉独特的细节,并放大人物的感官体验,很难想象一位整日与数字打交道的作者,怎会想到如此新颖别致的比喻。他甚至通过十几万字精准地将这种抽象的孤独感细致刻画出来了,而且不动声色地将这种悲剧命运呈现出来,文字内敛而老道,反而使巨大的感情波澜被抑制在平静的叙述中,只待读者自己领受和感悟。这一点,他最近也在访谈中说到:“我并不想去创作如此悲情的作品,并且我的情感经历无法完成这样的设定。此外,不让读者受到过分痛苦的影响是好的小说家应该做的,即使他经历了生活和写作中非常强烈的痛苦,他也应该控制这种情绪而不是渲染。”

可以看出,《质数的孤独》成功之处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丰满立体,以及作者细致冷静的语言风格,而且它的视角新颖,从数学领域中挖掘出贴合当下社会生存中某些心理特征的元素,这也为文学创作者们提供了可参照的范例,创作往往因其独僻蹊径而令人印象深刻,保罗·乔尔达诺至少让我们从冷冰冰的数字范畴中找到了人性的因素。

质数因此注定是孤独的,但是如果能够真正相触就不孤独了吗?不。相拥着的人,可能是寂寞的,而孤独的人,却可能拥有着别样的幸福。正如学者蒋勋曾经说过的,孤独和寂寞不同,寂寞会发慌,而孤独却是饱满的,甚至是生命完满的开始。

孤独是一种境界,如果这个世上有一个人能懂得沾染着你的气息、属于你的孤独,就是人生最大的幸事。两个被劈开的“半边”身躯,也许能够彼此相遇,却往往不能够再被拼接在一起。因为孤独,所以完满,可叹这种因为孤独而获得的完满竟往往是可望不可即。

后记:

有人说,每个情感丰富且爱书的人都是孤独的。我确信。

最近,我在指导我的学生写读后感,学生不知从何下笔,我引导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写,可以就一本书的精彩情节展开,可以就某几个人物评价来深入,也可以就某一个深刻的地方写下属于自己独特的见解,均可。最重要的是,是否抒发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