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校本研修论文

11年前 [01-13 14:23 周日]
 

  茁壮成长的合作学习小组组长

             昌吉市第三小学 毛文艳

    生本教育在我们昌吉市第三小学扎扎实实地开展。老师们经过一次次的培训、学习、实践,反思,对于生本教育的真谛,感悟越来越深,老师在不断地成长,而我们的学生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尤其是我们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小组长更是茁壮成长。从小组组建初具规模到优秀小组的不断涌现,我们的小组长越来越会干,越来越能干。

    育一名得力的小组长至关重要。小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

    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我班的优秀小组牡丹花小组的组长刘曼曼自身素质好,朗读能力好、写字出色。她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培养潜力大,成长快。他们组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组长首先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经常率先完成学习任务。她总是认真检查课前小研究,并进行准确的评价。把小组每个成员课上交流汇报以及课下的表现都及时地记录在优秀合作学习小组组内评价表上,对于她们监督的爱心小组的情况也及时记录在优秀合作小组际评价表上。及时公布在周考核表上,在黑板上张贴表扬。被评为优秀小组后,组员们的学习兴趣更高了。

    我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作业专门指导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利于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在牡丹花小组的组长刘曼曼的影响下,其他小组的小组长不甘落后,也在快速成长。我再进一步的对他们“施肥”、“灌溉”。及时补充更多的养分和阳光。让他们学习优秀组长,锻炼组长五方面能力。

    一、学会组织协调

    1、组长要善于分工。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2、组长要有责任感,关心组里的后进生。钻石小组的组长王超阳认为一名组员贪玩,不好管,心里不高兴,担心评不上优秀小组。我告诉他:“只要在你们组组员的共同帮助下,他在进步就是你们的功劳,你们小组就有机会评优。”

    3、小组长在合作时要求学会倾听,懂得尊重别人,对别人的发言要能表示出赞同或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学习《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学生补充发言:“你还可以说小牧童发现大画家的错误很了不起。这是刘曼曼对组员魏莹课文主要内容的补充。说明她很会倾听,善于补充发言。

    4、小组长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小组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优秀的小组长总是能率先垂范,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老师爱诗是指点,他会更加出色。有的组长说话声音小,老师要不断的鼓励,最终让他声音宏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学会上传下达

    1、熟悉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要有不同问题不同的合作交流的程序。精确的把握学习时间,确保小组成员在适当的时间干恰当的事,讨论与本课程有关的话,不说无关的话题。

    2、及时组织本组成员展开讨论和结束讨论。必要时要阻止小组成员的不规范的动作和语言。

    三、学会合理安排调度

    1、小组长要自信心足,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起带头作用。

    2、小组长在课堂上要清楚的知道小组成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板演、回答提问、交流发言方面,小组长一定作好调控,要有针对性,不要只让优生参与。

    四、学会团结组员,互帮互助

    1、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带头谦让,又要谦让他人。

    2、带动其他组员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

    3、小组长带头帮助学困生,中等生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在组内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

    4、组长布置任务时,不要以命令的口气,要心平气和,不要盛气凌人,要平易近人。

    五、对于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情况的评价,小组长应做到节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老师将结果及时上榜,不断激励,增强实效。

    小组长的组织能力、提问能力、激励能力、分辨能力、倾听能力和评价能力等随着课改的深入,会不断提高。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进一步培养小组长的这些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的一个起点。在实践中,我们也有许多困惑,如不是每一个小组长都能胜任,怎么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小组长的权利到底有多大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实验中问题在不断地出现,我们也会不断地探索、解决,让我们所有的小组长经过不懈努力,都能茁壮成长。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