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做朋友
-----在学校家长会委员会上的专题讲话
先看看两位家长的烦恼。
【案例】 A家长:女儿今年十二岁了,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说轻了,她无所谓;说重了,她还顶嘴,跟你赌气、闹别扭;搞急了,我们狠狠地收拾一顿,但过不了多久又旧病复发,让我烦恼不已。
B家长:我儿子上小学时很懂事听话,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上了初中以后就跟变了个人似的,老说我唠叨,多说一句就厌烦我,还偷着上网,作业没认真完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我现在处处监督他,可是越管越不听,还跟我顶嘴。骂他打他也没用,求他也不是,我没招了。
两位家长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以前的小绵羊变成现在小刺猬了?为什么孩子开始变得不听话不可理喻了?这是当前许多家长面临的共同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的。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越大越不懂事。其实,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责任归结到孩子身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用自己的大脑去审视周围的世界,也就不会像小时候一样,对父母事事顺从,照单全收,而是希望大人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虽然这种需要表现得很不成熟。而我们家长仍是停留在孩子小时候所用的教育方式,如说教、唠叨、命令、严管等方式。所以,家长用不变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式去应对成长变化中的孩子,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家长与孩子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的孩子叛逆。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简单一句话:放下架子,与孩子做朋友。
一、 与孩子交朋友,前提是要在孩子心里树立威信。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同样,也要注意方法。
1、 错误的教育方法难以树立威信。
有些父母想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可是却常用错误的教育方法,这样,不仅得不到子女尊重,还会使自己威信扫地。
用高压的教育方法。父母严而无慈,经常发脾气,时常恐吓、责骂孩子。动辄体罚孩子,实施棍棒教育,使孩子整天唯唯诺诺,诚惶诚恐,经常处于恐惧不安的状态中。
用自以为是的教育方法。父母认为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全是正确的,是家庭的法律信条。话一出口,孩子就得绝对服从;即使是说错了,但为维护自己的所谓尊严,也要迫使孩子必须照办。同时,这种自以为是的教育方法,还往往导致父母无视孩子的正当需要,不虚心听取孩子的正确意见,有损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良好性格的形成。
用说教的教育方法。父母无视孩子是否愿听,也不管自己的语言是否恰当,在任何场合下,总是海阔天空、滔滔不绝地对孩子进行灌输,摆出一副说教者的姿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对这种说教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正确的教育也会产生反感。
用引诱的教育方法。父母总是用爱抚和各种各样的奖赏(包括各种物质的东西)来博得孩子对自己的尊重和热爱。殊不知,一旦孩子得不到爱抚或满足不了其需要,就会对父母产生不满、愤怒和反抗的情绪,使孩子变得任性、骄横、不讲道理。
2、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树立威信。
①对自己的话言出必行。 我们得拿自己的话当回事,孩子才会拿我们的话当回事。左拉说:失信就是失败。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的确是个致命的错误。
我们答应孩子的事情没有兑现,孩子当然失望甚至怨恨,对我们不服气。假如我们自己言行不一,那么我们就缺乏足够的底气来要求孩子言行如一。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最容易效仿父母身上不好的地方。
比如你答应给孩子买一款手机,但是怕影响孩子学习不给孩子买了。无论你解释得多么巧妙,孩子都会很失望,因为他们曾经对你的承诺寄予的向往是那么强烈。父母的失信是威信的大敌,也是孩子撒谎骗人的根源之一。
②对于孩子的要求言出必践。一旦我们对孩子提出某个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必要的监督和反馈。比如我们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再看电视。提出要求后第一天,孩子没有这样做,我们看到了没有说,等孩子自觉;第二次孩子并没有自觉,于是我们想发作,可是突然有事情,我们需要出门。等我们回来,因为刚才的那个事情让自己很开心或者很犯愁,结果把对孩子的监督给忘掉了。孩子见自己没有按我们的要求做,我们并没有指责他,那么我们以后提出的要求,就会在孩子心里大打折扣了。
当我们向孩子提出要求后,假如我们没有适时地去监督他们,孩子会想,反正妈妈不会问,我费这个力气干什么呢?于是到下次父母再提出要求时,孩子就不去做或者只是应付了。长此以往,父母的威信就会降低了,父母的要求孩子就会不当回事了;而且这还培养了孩子一些应付的“经验”。
二、与孩子做朋友,关键是要学会包容孩子的一切。
父母对孩子的宽容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特殊的爱,当孩子暂时不听话或做错了事,做家长的,何必要和孩子硬碰硬呢?
【家长手记】 女儿今年12岁了,开始变得有思想、有个性,动不动就找茬跟我顶嘴,我不止一次向她发火:“你想翻天吗?别忘了我是你妈!”我觉得说到这个份上能压服她,没想到她却比我脾气还大:“我有翻天的能耐吗?别忘了,我是你女儿!”
一天晚饭后,我让她帮助洗碗,她倒开心地接受了。我心里暗自高兴,认为女儿懂事了,能干家务活了,可突然听到“啪”的一声,碗盆摔碎了。还没等我开口,女儿进屋便冲我叫喊:“就怨你,怎么能让我洗碗呢?”
【互动】 家长你会遇到这情况怎么办?
【继续】 我刚想发火,考虑到她不是故意的,便看了她一眼,什么也没说。
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十几分钟后发生了。女儿低着头站在我跟前,边擦眼泪边说:“妈,是我不对,摔碎了那么多碗和盘子…… ”我说:“是妈不对,不该叫你洗碗。”说完,我一把把女儿抱在怀里,感到和孩子之间是那样的亲密。
【家长手记二】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由于干了一天的家务活感到很疲惫,我便叫女儿给我倒杯水喝,没想到她撅着嘴、昂起头对我吼了一句:“你也不是没长手,倒杯水还指使人,你没看我正写作业吗?”听她这么一说,我气愤地嚷道:“你也太不懂事了,你怎么能用这种态度对待长辈!” 女儿听后把笔往桌子上一摔,哭了。
【互动】 家长你会遇到这情况怎么办?
【继续】 我看她那可怜巴巴的样子,心里隐隐作痛,便自己倒了一杯水,又给她倒了一杯水,说:“孩子,是妈不对,妈妈今天身体有点不舒服,你正在写作业,我不该打扰……”
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女儿却哭着说:“妈,别说了,都是我不好,因为我前天数学小测试考得不好,心里一直觉得憋屈,我不该跟妈妈顶嘴。”
这两件事应该让我们有所感悟。细细想想,女儿跟家长顶嘴,无非是她内心情绪的发泄,或者是想证明一下自己长大了,表示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在这种情况下,倘若采取针尖对麦芒的做法,愤怒地责骂孩子,不论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家庭的和睦都是不利的。
一般说来,孩子与父母顶嘴不会持续太久,家长应冷静对待,以退为进,最好暂时回避一下,或者用一种打趣的口气问孩子:“这话是你打心眼里想说的吗?”当孩子平静下来后,再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谈谈,帮孩子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我们做家长的应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宽容他们的过错,接纳他们的不成熟,用博大的爱抚慰他们的心灵,这具有说教和惩罚都不具备的力量。
当然,宽容孩子暂时的错误,但不能迁就孩子的错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做错事,这是很正常的,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犯错,要宽容孩子的错误,以理解的心态去亲子沟通,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引导孩子自己去改正错误。
同时,宽容和沟通并用。光有一颗宽容的心,对于教育孩子来说是远不够的,只有怀有一颗宽容心进行亲子沟通,才能使沟通效果更好,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与孩子做朋友,重点在要学会艺术地与孩子沟通。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么一段话:“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原始的情感表达方式----拥抱、抚摸、亲吻等,在孩子上学后,父母就很少使用几乎不用了。亲子沟通的方式只剩下干巴巴的语言表达,于是“说教”就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主要手段了。”可见,在家庭教育中,怎样艺术地和孩子沟通没有被家长重视。
艺术地与孩子沟通,方法有很多,给大家几点建议。
1、改变居高临下的说话方式。
【案例】 小明上初中第一次阶段检测很不理想,特别是数学特差。回家后,脸上满是难以掩饰的挫折感。于是书包乱扔,鞋子也被踢到客厅的角落。
嘴里唠叨着:“什么老师嘛,尽出些烂题。”
妈妈一听,气就上来了:“成绩考出差了,还怪老师?
小明:“可老师出的题目课本上都没有的呀!”
妈妈一听,声音加高了八度:“都是你自己不用功,别拿别人出气。还不好好地反思自己。”小明一听,火了,起身到自己房间房门“砰”一关。妈妈此时更火:你简直反了,自己考差了,说你一句都说不得啦,给我开门。于是,家庭的母子战争也就拉开了序幕。
这位妈妈显然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其实考试考差了,最难过感到自卑的是孩子。孩子回家愿意说,是想在爸妈那儿找到点安慰,这位妈妈不但不理解,还以指挥官的身份一顿批评、指责孩子的不是,要达到与孩子有效的沟通是不可能的了。假如这位母亲,放下大人的架子,改变居高临下的说话方式,蹲下身来,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民主的、真诚的沟通,结果也就两样了。
同样对这事,有一位家长是这样交流的。
【案例】 孩子:“什么老师嘛,尽出些烂题。”
妈妈:考差了,是吗?你觉得不公平,是吧?
孩子:是的,太过分了,出的考题书本上都没有。
妈妈:你觉得特委屈,是吧。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是吧?因为你花了很多时间复习课本上的题目了。
孩子:不止我有这种感觉,全班同学都有这种感觉。
妈妈:哦,那你们同学有没有讨论:为什么老师出了那么多课本外的题目?
孩子:这倒没有。
妈妈:这就对了,难怪你们要怪老师了。好好去想想吧,明天和同学去讨论讨论。
孩子:恩。孩子开心的去做作业了。
这位妈妈与前一位妈妈完全不同,她首先接纳了孩子的情绪,感受到了孩子的苦恼,理解孩子的心情,然后再加以引导,这样就为下一步甚至以后的沟通做好了铺垫。
所以,家长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多采用聊天式、探讨式的沟通,要让孩子有发泄情绪与谈论感受的机会,这样孩子你们父子间母子间的沟通也就有效了。
2、用规则或故事代替大道理。
【案例】 吃过晚饭后,小颖就一直在看电视,妈妈洗完了碗筷,她还没动身写作业。妈妈一边搞卫生一边给她催她:快点写作业了,老看电视浪费时间又对眼睛不利,眼睛会越来越近视的。小颖漫不经心的回答:再看一会儿。过了一会儿,妈妈又开始催促,但小颖还是粘在电视机前没动身。
这位妈妈只催促和讲道理,却没让孩子采取具体的行为,这只会怂恿孩子不听父母的话。你看,小颖,她肯定觉得妈妈的建议妈妈的要求是可以当做耳边风,于是她口头上不反抗妈妈的建议,而行动上不执行。父母要想办法抵制孩子的这种“软抵抗”。
【案例】 我的做法:规定看电视的时间。一般,周末一小时左右,平时20分钟左右。当孩子已看而且看得正入迷,而我又想让她关电视时,我会提醒孩子再看多少时间关电视了。用提醒关电视时间,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等时间一到,果断地把电视关了。
这时候不用讲道理的,因为道理她比你懂,她需要的是家长帮她制定规则。
3、认真倾听孩子的话。
【互动】 吃完晚饭后,孩子磨磨蹭蹭地来到你身边,说:“妈妈(爸爸),我想和你说个事。”而你正在看一个你很喜欢看得电视连续剧,你会怎么说或怎么做?
一般的家长:“有什么事啊?说吧”而眼睛盯着电视不懂。你觉得这样的做法,孩子还愿意说吗?你的表面让孩子说,而你的行为却让孩子明显感觉到你对他所要说的不感兴趣,你不关注他。
优秀的家长会转过身来,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看到孩子表情严肃的话要关掉电视机,好好地倾听孩子说。,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和关怀。
倾听过程中一定要记住: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定要等孩子将事情说完了,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后再说你的看法。
4、不要让唠叨成为噪音。
【学生日记】 我很喜欢看课外书。想到今天放学早,作业又不是很多,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哈利波特》来看。妈妈过来了,一看到我手上的课外书,生气地说:“还看,还看,还不写作业!”我赶紧心虚地回答:“看完这几页就写,就10分钟。”可妈妈离开不到3分钟,她又来催了:“看完了吗?还不快点写作业,又要写到晚上10点了。“我没理她,继续看我的书,心里有点烦,不是还差7分钟吗。只听见妈妈继续在客厅里抱怨:“人家孩子都是一回家就写作业,你倒好,看什么小说,成绩还会好到哪儿去!”我越听越烦。妈妈还在一旁唠叨。书是看不下去了,我开始写作业,不到10分钟,妈妈又进来说了:“你今天要快点做,可不要背后搞小动作,不要老让我生气!”我气得把钢笔一摔,笔掉在地上,才买不久的几十元钱的新笔笔尖断了。今天真是倒霉。我忍无可忍,冲着妈妈大喊:不要说了行不行!烦都烦死了!妈妈一听,立即来火:“你还敢顶嘴,下次把你的书全都没收了。”…一阵吵闹后,我终于平静下来,却感到莫名的孤独与沮丧涌上心头。
从这篇学生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们母子发生冲突是因为妈妈的唠叨。而这一问题在许多家长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其实我们谁都知道唠叨很烦人。我也又体会:我一开车,老公总是不放心,指点这指点那,他越说我越开不好,好几次,我都扔下车不管了。
家长爱唠叨无非也是怕孩子不听劝,不按你们所说的去做,不放心孩子。可是静下心来想想:家长越要说,孩子越不愿意听,孩子越不愿意听,做家长的就加倍地唠叨,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当很多家长常常感到伤心与忧虑:“不给他们讲,怎么能懂事啊!”“唠叨还不是为了孩子好。”时,家长们不妨多动动脑筋,运用灵活的教育方式来避免唠叨。比如,日记中的这位妈妈,就可以用闹钟来代替唠叨,10分钟一到,闹钟一响,孩子就开始做作业。也可以用傍敲侧击的办法,用讲别人故事的办法,用书信的形式等等来替代那烦人的唠叨。
亲爱的家长们,只要我们愿意放下架子,用一颗宽容的爱孩子的心,智慧地和孩子沟通,那么,与孩子做朋友并非难事,对孩子的教育也不成问题了。
最后送大家一段话:
父母勤奋,孩子就明白了努力;父母艰辛,孩子就学会珍惜;父母尽责,孩子就明白做人要担当;父母冷静,孩子就学会观察;父母宽容,孩子眼里计较的事就少了;父母仁爱,孩子的心一定是宽广,善良,充满阳光的..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