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生在我儿子和朋友女儿身上的一件事,让我看到现在的独生子女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诸如自我、封闭、狭隘、不合作、不合群等“独生子女病”现象严重。而如何让独生子女与人和谐相处?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
外出回来之后,两个小家伙玩得还意犹未尽,便相邀到我家继续玩玩具。期间,孩子的妈妈相伴左右,孩子们玩“钓鱼”游戏,之后又玩拼图,不亦乐乎。几次提醒孩子们结束游戏,睡会,都不予采纳。最后,好说歹说终于同意结束游戏,并说好送朋友的女儿回家。就在这时,朋友女儿提出未拼完的拼图想拿回家玩,儿子勉强同意了,只是不愿将最后一块拼图拿出来。而这时,朋友女儿“带回去就不拿回来了”这一句话,使得局势急转直下,走入险境。我儿子马上提出抗议,要拿回来的,并说:“不拿回来我要报警的。”于是两人僵持不下,一个要拿,一个不让,大人的规劝此时变得毫无作用,两人情绪失控,最后以双方都伤心的痛哭一场,在父母的安慰声中强制分开,尴尬收场……
不难发现,事件中两个孩子在处理纷争的过程中,都以自我为中心处理问题,从而使原本小小的冲突升级。分析原因,除了有孩子本身年龄小,不善于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外,我认为“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身份,是造成此类现象频频出现的“罪魁祸首”。
当下,独生子女家庭居多,这无疑强化了其在家庭中的“核心”意识,形成了其“惟我独尊”的心态。另外,很多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的庇护、娇宠的环境中长大的,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精神弱化了、合作意识淡薄了、交往能力消退了。可以这样说,独生子女由于孤独而派生出的不合群,不合作,甚至自恋等毛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毛病出在孩子身上,病因却在家长。不少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什么玩伴,而父母更是禁止他们与陌生人有所接触,即使是同一栋楼楼上楼下的邻居,也生怕孩子被骗上当。无形中,将本来就缺少伙伴的孩子圈在了一个极小的生活空间中,阻碍了孩子适应能力的发展,使孩子更加孤独。试问,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连和同伴接触、玩耍的机会都很少,又怎么会处理得好同伴间的关系和出现的问题呢?
我们小时候,和邻家的孩子能很快认识、相熟、打成一片,这也是种交往能力,而现在很多孩子都缺了这一课。”只有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处,在交往中学会忍让、合作与共享,领会到和谐的乐趣,他们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同龄人的一举一动是最能与孩子产生共鸣的。父母要利用这一点,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同龄人相处。即使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父母也要搞清情况,尽量少加以干涉,因为孩子们之间的冲突,父母处理再好,也不如孩子自己解决的好。几次吵架之后,孩子们相互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开始快乐地玩到一起了。
有一次,我去亲戚家玩,亲戚家有个儿子7岁,那天晚上,有小朋友的家长带着孩子来串门,孩子们在家里玩时家长就坐在一旁沙发上话家常。我一开始还以为家长本来就认识,是朋友或是同事。后来才知道,原来家长原本都不认识的,就是大家都很自觉地希望能够培养自己家里独身子女与人相处的能力,学会互帮互助,所以小区里很多年轻的父母之间似乎都形成了这样的默契,空闲时给孩子们机会多相处相处。这样的方法我个人觉得挺好,在下一代的培养上要有一种社会默契。
在日常交往中,家长也要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如:在商场,让孩子试着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马路上,让孩子有礼貌地向别人问路;在家里,让孩子帮助洗菜、扫地;坐客时,让孩子与不同的亲戚朋友交流、玩耍等等。
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为孩子创设与人交流的机会,并向孩子传授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与技能,多鼓励、多激励孩子,逐步消除孩子交往的恐惧心理。这样,孩子才能学会“与人和谐交往”。【教之道】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