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原创】每个孩子都是“千里马”

11年前 [01-28 17:06 周一]

        快深夜十二点了,我还在看教育经典影片《地球上的星星》,全无睡意。

影片主人公伊桑,从一出场就深深的揪住了我的心,因为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我现实生活中认识的很多孩子的影子,他们孤独、无助,游离于“应试”教育的边缘,甚至被学校、家长放弃。孩子们恐惧、不安、绝望,几近崩溃,心在渐渐堕落……

而新来的美术代课老师“尼库姆巴”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他一开始就发现了伊桑的“特别”,没有像其他教师一样,给“伊桑”贴上诸如“差生”、“无用”甚至是“弱智”的标签,而是为先前的教育深感不安。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身故往的经历,使“尼库姆巴”决心去帮助陷入“绝境”的伊桑。他从孩子的画作中发现了孩子的绘画天分,从孩子的作业中发现孩子问题的症结所在——伊桑存在诵读障碍,而在这之前,老师、同学、父母、兄弟……没有一个人关注到这一点,他们只是一味的斥责孩子不用功读书,进而冷嘲热讽,直至放弃……在这里,我看到了无数父母、老师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深感惭愧。

而尼库姆巴老师一方面挖掘孩子的绘画天分,使伊桑逐渐找回了自信——那个天真可爱的伊桑又回来了;与此同时,尼库姆巴针对伊桑的“诵读障碍”,采取了许多针对性的方法,使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诵读障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孩子的各科学业稳步提升。最后,影片在一场全校的绘画比赛中,伊桑的绘画作品最终赢得了比赛第一名,并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作品而结束。

至此,我不想去析论影片的结局是否片面,是否过于完美,或是过于理想化。我所关注的是,影片所传达的教育理念:每个孩子都是千里马,而我们家长、老师,要做“伯乐”。

当前,学校教育的弊病可以说已“病入膏肓”,“应试教育“精英教育“、“唯分数论”,正一步步挤压着孩子想象、创新、特长的空间。而更可怕的是,专家、学者、教师、家长……所有人都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可却无人去推动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变革”,从教育理念的源头上去解决。导致所有的教育参与者一面哀叹、抱怨、惋惜,一面却不得不无奈地、义无反顾地跳进这一“旋涡”的中心,为“分数”教育推波助澜。

诚然,学校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核心,有它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不要忽略,它并没有涵盖教育的全部。在它的评价体系之内,还有一部分像影片中“伊桑”这样的孩子,被毫不留情地踢了出来,而尚在其中的许多孩子也是苦苦挣扎。此时的学习,已经是毫无快乐和兴趣可言,孩子们机械地重复着学习的每一天,知识学习成了人的“生存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法则,但它绝不适用我们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我们不应该用如此单一的、挑剔的、残忍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也许,有人会反驳,大环境如此,个人力量又能怎么样呢?

我们说:每一个孩子都有鲜活的生命,每一个孩子都有可爱的一面,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我们当前,却在用一套“陈腐”的标准,硬是将孩子分出个三六九等,而且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考分好就代表一切都好,考分差就一票否决。试问,这正常吗?合理吗?答案是否定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也会有各自的不足。有的写作好,数学可能不怎么样;有的绘画好,可唱歌却不行。有的孩子擅长运动,却不善于交际;有的孩子习惯于动手操作,却不擅长书面表达;有的……当我们用心体会,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当我们把关注点向孩子的“优势项目”倾斜,而不是仅仅盯着孩子的“弱势项目”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孩子个个都是那么优秀,那么可爱,那么出色。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不要一味的只盯着孩子的不足,整天唠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是,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孩子,就会看到,每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可爱而聪明。

在这里,我并没有主张放弃对孩子的知识性教育,或者把人的发展和学业提高对立起来,借用郑书记的话说就是:“优秀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全面素质提高。”这也是我的初衷。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紧绷的神经也该放松一下,不要一味的去追求“好上加好”。91分和95分在人的成长中的差距真有那么大吗?而为了增加这几分,你和孩子的付出可能是取得90分代价的数倍,值得吗?再反观那些在学习上力不从心者,家长、老师、孩子自己都付出了十足的努力,尝试了百种方法,可还是收效甚微(不去说那是家庭教育的不到位;那是家长、老师的不作为。教育不能光谈理想,我们要面对现实。从学校教育的标准去衡量,确实存在这样一部分学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这个体制内”熠熠生辉”。),这时,你还要一条道走到黑吗?

该是我们清醒的时候了!其实,我们只需要拿出精力的10%,20%去关注孩子“分数”以外的领域,在兼顾孩子“成绩”的同时,去发掘孩子们“与众不同”的特长,此时的你会真正看到那广阔的、自由的天空和那“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孔子的“因材施教”,也不正“应证于此”吗?给本就优秀的孩子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也给那些曾经被我们的教育体制所“遗弃”的孩子们一个“重生”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古往今来,小时候被贴上“愚钝”的标签,长大后却取得惊人成就的大有人在。爱因斯坦,这位大科学家,小时候是个既愚蠢又不善表达的男孩,他的父母都以为他是智障。到中学时,每科成绩都很差,他的老师建议他休学,甚至对他说:“你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可是,他最后硬是成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大王爱迪生13岁就被学校开除,他爸爸称他是“笨蛋”,高中的老师叫他“猪头”,他的校长说他“永远一事无成”,可出乎大家所料,爱迪生活生生成功了;再看看,前英国保守党首相梅杰,在高中时被迫退学;狄更斯、马克.吐温以及高尔基连中学都没念完;美国几位杰出的总统林肯、杜鲁门、华盛顿也都没上过大学,皮尔盖茨更是厌倦大学而辍学……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千里马,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发掘孩子“与众不同”的天性!

不可否认,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上表现优秀的,而学习不好,并不代表孩子一无是处。人的知识是阅历的积累,你能说爱因斯坦小时候笨吗?可能只是他把精力放到了别的地方而已。考试成绩并不完全代表人的智力;相反,这样的孩子在别的方面可能会有过人的“一技之长”。令孩子今后成才的,也许不是他的分数,而是孩子某一个“闪光点”;也许孩子知识之书没读好,却因为自己喜欢运动而成为一名体育教练;因为过人的口才而成为一名播音员;因为喜欢跳舞而成为舞蹈家;因为爱好摄影成为了一名摄影师,因为喜欢画画而当了画家……谁能预测呢?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当好孩子的“伯乐”。

孩子的成才,路子很多,读书只是其中的一条,分数好固然好,分数不好,也不必过于担心,不妨看看孩子与众不同的一面,并加以培养……或许,这样你和孩子都会释然,而收获的也往往会最多。

每个孩子都是“千里马”,而“伯乐”很少。我要再一次的友情提醒:每一位家长、老师啊,“千里马”就在你的眼前,你的身边,而你是否已经成为了一位能相“千里马”的“伯乐”呢?【教之道】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