呱呱讲座:家庭教育中你会用情绪ABC理论吗?
主讲:醉梅
一、提问互动
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让自己心烦的事,头疼的事,对不对?比如,孩子做作业很磨蹭,这让你很焦虑;孩子没考好,这让你很失望;孩子撒谎,这让你很恼火。
提问一:那么,这些焦虑,失望,恼火,是什么呢?
答:
提问二:那么这些情绪是由什么引发的呢?
例子:孩子考试才了70分,却撒谎说考了80分,你感到很恼火,很生气。这个恼火由什么引发的呢?
答:
一、理论介绍
什么是情绪ABC理论?这里首先要谈到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的,它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因为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所以也叫做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而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就是情绪ABC理论。
人的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艾利斯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一个被叫做ABC的过程。
A——是指诱发事件。
B——是指人们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也就是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是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三、ABC理论解读
1、A导致了B,B导致C。
好,现在回到刚才的学员的回答当中来。同样是刚才那个例子。孩子考试只考有70分,却撒谎说考了80分,你感到很恼火,很生气。刚才有学员说,是孩子的撒谎行为引发了我的情绪。现在我们用ABC理论对照一下:
提问互动:
A是什么:
C是什么:
分析:艾利斯认为,引起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的,并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我们的不合理信念或者认知造成的。他说,“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也就是说,不是A导致了C,而是A导致了B,再由B导致了C。中间有个B存在。这个B,就是不合理信念或认知。
2、怎样的B,导致怎样的C。
孩子考试只有70分,却撒谎说考了80分,你感到很恼火,生气。
提问一:案例中的B是什么?
答:
导致的C是:
提问二:合理的B是什么呢?
答:
B1:
导致的C是:
B2:
导致的C是:
总结:有怎样B,就有怎样的C,不同的B导致不同的C。也就是说,不同的信念和认知导致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结果。一般来说,不合理的信念、认知,导致负面的情绪和不当的行为;合理的信念、认知,才导致积极的情绪和恰当的行为。
3、想要怎样的B,是你的选择。
【故事】
有个书生进京赶考,临考前做了两个梦:梦到自己在大晴天 打伞;梦到自己在墙头上种草;第二天,向客店老板讲了这事,老板说,你还考什么试啊,赶紧回乡吧。书生不解,问为什么。老板说,这不明摆着的事情吗?墙头 上种草怎么能长好呢?这叫白忙乎;大晴天打伞,不是多此一举吗?书生一听,郁闷,这时,旁边一老者说话了,你呀,别听他瞎说。你看,墙头上种草,这叫“高 中”;大晴天打伞,叫万无一失啊,所以你一定要去赶考啊!书生一听,很有道理,心情马上好了起来,又继续进京赶考。
总结:
你有怎样的看法,决定你的情绪和行为。想要怎样的B,是你的选择。如果你想选择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那么,你就处在负面的情绪中,用的也是不当的教育方式,自然,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如果选择合理的信念和认知,你就选择了积极的态度和情绪,接着也会有正确恰当的教育方式,自然,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你经常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那么孩子就满身缺点,这会让我们失去信心;而你经常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那么,孩子就很多优点,这会让我们增强信心。
现场练习:
练习一:孩子不听话,老是顶撞你,你很生气。
提问一:
A是什么?
C是什么?
提问二:我们知道了不是A导致C,而应该是B导致C,那么B是什么?也就是你的信念是什么?
答:
提问三:改变成怎样的合理信念呢?
答:
练习二:孩子不好好吃饭,你很生气,很想揍他一顿。
提问一:让你生气的B,也就是不合理信念是什么?
答:
提问二:怎样才能让我们不生气,合理的信念是什么?
答:
所以,有什么样的B,很重要。
四、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
在艾利斯的理论中,讲到了三种常见的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1、绝对化要求。
就是我们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这种事情必定要这样,或者必定不能那样。这是一种极端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必须”“应该”“一定”
评价:绝对化要求是带有追求完美的心态。不但自己累,而且孩子也跟着累。
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爆发,就是孩子逆反,反抗。灭亡,就是孩子被奴役,被束缚。就象龚自珍《病梅馆记》里的病梅一样,成为病态的人格。
2、过分概括化。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带有片面性的认识。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从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
关键词:“天生这样”“好不了了”“所有”“总是”
比如:孩子一次两次数学考的不好,就断定孩子不是学数学的料;孩子不喜欢跟人打招呼,就认定孩子将来也不懂礼貌,不会做人;自己在教育孩子上总是受挫,没有效果,觉得自己是个很失败很失败的母亲;学生偶尔偷了一次东西,下次班里再丢东西,就怀疑是这个学生偷的。
评价:
是一种是不客观的,违背真实的过早判断,是失真的、不合理的评价。有主观臆猜的成份,是过度忧虑导致的结果。是用静止的眼光而不是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容易给孩子贴上某种标签,给孩子盖官定论。大家都知道了,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后果了。贴什么样的标签,孩子就往标签的方向发展了。
3、糟糕至极。
认为一件事情发生后,想象它一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的。因为有这样的想象,导致自己陷入了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中,比如焦虑,悲观,压抑等。这种思维有主观夸大的倾向。
关键词:“不可救药”“完了”“很严重的”
评价:
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当自己心里没有阳光时,孩子还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吗?孩子会在家长负面的教育、消极的眼光中萎缩了生命力。
五、运用ABC理论解读案例:
很多不合理的信念,都存在这三种特征。现在,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看看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中,潜藏着哪些特征。
【自己的案例】
提问:
我的解答:
提问:我的不合理信念有哪些特征?
1.是绝对化要求。
2.过分概括化。
六、ABCDE操作模式
艾利斯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和想法,也就是(B),来改变、控制其情绪和行为结果,也就是(C)。在家庭教育中也一样,改变了B,也就是改变了对孩子的看法,也就改变了我们的情绪,改变了我们的教育方式。
ABCDE模式:
A:诱发性事件;
B:由A引起的信念,即看法、解释和评价;
C:情绪和行为的后果;
D: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就是把B驳倒)
E:通过调整而达到新的情绪及行为效果。
继续案例解读:
A:孩子哭。
B:(1)认为孩子3周岁了,不小了,不能依赖性太强,应该有独立性。
(2)哭是懦弱的表现。认为既然是男孩子,就要象个男子汉的样子,不能哭。
C:我心烦,恼怒,并大声责斥孩子,阻止他哭。
D:
(1)孩子3周岁了,就不能有依赖性了吗?就应该有独立性吗?
质问自己:这个信念对吗?家庭教育告诉我们,独立性的培养是以安全为前提。
(2)哭是懦弱的表现。认为既然是男孩子,就要象个男子汉的样子,不能哭。
质问自己:这个信念对吗?男孩子哭就是懦弱的表现吗,所以一定不能哭吗?谁告诉我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家庭教育告诉我们,哭是一种情绪的表现,人的情绪是不能压制的,只能疏不能堵。男孩子也是人,况且他只是个小孩子!而我当时的做法是堵。
E:生气,发火,斥责是不对的。如果还有当时那个机会,一定会这样做:不会生气,不会发火,不会斥责孩子,不会阻止孩子哭,反而,认为孩子是值得同情的,值得我们理解的。会去理解孩子的行为,接纳孩子的情绪,给孩子安全感,在那种情况下,让孩子寸步不离自己。
补充:
信念和想法,都有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之分,有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之分。情绪ABC理论,可以说是调整我们心态的良方。可以用于生活中,对面对工作,事业,家庭,也可以用于家庭教育中作用于家长,还能用于咨询指导师,作为指导师的工具,去指导家长和孩子。
视频课程理念与方法中有一讲《父母,请转变你的思维》,作为对今天的课的进一步巩固。
六、课后作业
以下作业二选一。不作考核要求,有时间有兴趣则做。优秀作业考虑推荐书中。
作业一:生活中当你发现自己有不良情绪,或出现不当教育行为时,请用ABCDE理论模式进行分析,按要求写下来。
A:找出引起你不良情绪和不当教育行为的诱发性事件;
B:找出由A引起的信念,即看法、解释和评价;
C:写出情绪和行为的后果;
D: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也就是把B驳倒)(能列出几条就列几条)
E:把调整后,将会产生的新的情绪和将实施的教育行为写下来。今后遇到类似情况时,在实践中运用。
作业二:听了今天的课,学了情绪ABC理论,你有什么收获,请结合生活,写写你的感受和心得。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