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人家多棒啊!你要向他学习”、“你看人家胆子多大,你就不如人家”、“看看人家多聪明,你怎么这么笨呀”……总能听见小区里的妈妈们不厌其烦的用这种方式来教导孩子,试图利用孩子们的自尊心达到争强好胜的的目的,激励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学习前进。可谁知道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多么严重的打击。比如,如果对一个孩子说:“你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有礼貌呢?”那结果会使他讨厌那个孩子,而且一想到“礼貌”这个词就反感。
经常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在家里抱其中的一个孩子,另一个会不会嫉妒。我说,当然会,但他不会任性到一定要我抱两个,外婆或是爸爸抱都可以。当两个孩子都对自己得到的温暖和关爱感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去妒忌父母对另一个兄弟的关心了。如果孩子觉得父母爱他,接受他天生的样子,他在家里就会觉得安全。
婴儿期的俩宝已经显现出性格的不同,哥哥在不舒服的时候会竭尽全力的以哭来表达,而弟弟则显得安静些。每每这个时候,我的母亲总会不自觉的对着哥哥说,“你看你这么吵,要向弟弟学习,安静一点”。我打趣地说“妈妈,别说他听不懂你现在说的话,就是听懂了,你这样说只会让他更生气”!母亲不解了,为什么呀?我拿出了一本书,指出了一段话给她看,书中原文是这样的:父母很容易给自己的孩子分配角色。他们会认为一个孩子是“我的小造反派”,另一个则是“我的小天使”。从此以后,前者就会认定自己必须不断破坏纪律,否则就会失去家里的地位,而后者有时也想做些淘气的事情,但却害怕如果不继续扮演“乖宝宝”的角色,就会失去父母的宠爱。于是,这个“小天使”或许会怨恨自己淘气的兄弟,因为他享受着自己所没有的放纵的自由。其实这和家庭教育里不能乱给孩子贴标签是不谋而合的。自那以后,我们家里就制订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要在两个孩子之间做比较。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给俩宝一人端上了一碗面,过了一会老公过来告诉我,好奇怪噢,平时都是弟弟饭吃得又快又好,怎么今天不好好吃饭了,哥哥都快吃完了,他还有好多没吃。我走到他们面前一看,原来是因为我今天匆匆忙忙下面条,没有像平常那样把面条掐断,哥哥一看勺子不好使了,就直接用手抓,这可是他的强项,面条长好抓,那吃起来当然快,而弟弟则认认真真地用小勺子舀,吃起来就慢,不过他也试图用手抓,可多数时候还是愿意用勺子。这下老公也明白了,原来平时吃面条的时候哥哥吃得慢,不是因为他不想好好吃,而是他喜欢一边用勺子一边用手抓,那短短的面条用手抓着吃肯定费劲了。所以说,孩子没有可比性,他有他天生的习性,就算是吃饭这样平常的事情,也可以看出孩子在同样一件事情上所擅长的方法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大人仅仅以自己的眼光来判断用什么样的方法最好最快,而剥夺了孩子们思考和动手的经验,那是很可悲的事情。
吃过饭带着俩宝去了一趟超市,为他们选了一个我想了很久的玩具,那是一种扔在地上会弹起来并且发光的球,最好的地方,是球的表面拴了一根松紧带的绳子,绳子的另一头可以套在孩子的手腕上,这样球扔出去的时候会自动再弹回来,孩了一个人就可以玩起来,不用担心球会滚得很远。收银台付过钱后,俩宝就迫不急待的打开了包装袋,按我教的方法各自玩起来。旁边的路人看着两个孩子可爱的样子都笑了起来。不过几分钟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哥哥不再愿意手上套绳子了,自己强行拉了下来,一定要把球和绳子一起抛出去,看着球越滚越远,哈哈哈地大笑起来,并且自己开心的跑过去捡起来再扔。旁边的阿姨看不过去了,走到他面前说,“宝宝,把绳子拴上,像你弟弟这样抓在手上扔,这样球就不会滚远了”。哥哥疑惑地看着阿姨,我笑着说,“谢谢您的提醒,虽然跑来跑去累,但他还是比较喜欢这样玩!”阿姨不解地走了,我想人们的提醒总是好意,也是希望告诉孩子们一种最省力最方便的玩法,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
曾经有一个阿姨向我讲述了一个双胞胎的故事,说两个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为了得到妈妈的宠爱,一回家就各自向妈妈汇报另一个在幼儿园犯的错误,以此来希望成为妈妈眼中那个最好的孩子。但是聪明的妈妈察觉到孩子们的用意后,就对孩子们说,你们每天回来,如果谁能向妈妈报告哥哥或者弟弟在学校好的表现或是发现的优点,妈妈就奖赏谁。至此以后,孩子们一回家就争先恐后的告诉妈妈对方的优点,这样的结果反而促进了两兄弟的感情。这个故事让我很是受教育,不做比较,发现对方身上的长处,自觉得相互学习,这比大人成天没完没了的唠叨有用得多。
孩子没有可比性,皆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真正地无条件接纳孩子,才能稍无声息地激起孩子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