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她那同事的一个朋友文曾跟她同事抱怨(她朋友的女儿也跟他们的孩子在一个班),说颜的女儿太强势,每次一起玩游戏,总是“强迫”她女儿扮演她女儿“不喜欢”的角色。所以颜的同事才动了心思,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要求颜告诉她女儿“照顾”她的孩子。
颜的同事有所不知的是,文恰巧也是颜和我的朋友,且关系很好,住的也近,三家的孩子可以说是一块长大的。
颜听了之后很是烦恼,平时孩子经常在一块玩,本来以为她们玩得很开心,却没想到还有这一层。
其实就在前不久,我们一块吃饭的时候,文就曾开玩笑地说:如果桐桐(颜的女儿)和聪聪(文的女儿)两个在一起玩过家家的话,那就是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如果森森(我的儿子)加入的话,那她的女儿就成了孩子。
我们当时都只是觉得这种角色的划分很正常,因为相对来说,桐桐比较成熟,很有主见,所以在过家家的游戏中呈“领导”地位,而聪聪性格内敛,非常文静,不善于表达自己,我们也都看到桐桐很自然就把自己放到了妈妈的“领导位置”上,而她的能力也可以“指挥”大家按她的想法来进行游戏。结果颜的同事的话,让颜觉得原来自己不以为意的这件事,已经变成了文的一件心事,一边是自己的女儿,一边是朋友的申诉,让她觉得万分头疼,也很委屈。
我家是男孩,他们两家是女孩,所以很多时候,我还可以置身事外,而两个女孩在朋友文的眼里却是充满对比。文的职业是教师,个性要强,温柔不乏严厉,属于学生比较信服的老师,家庭教育也就有些家长制的倾向。聪聪性格比较内向,温柔乖巧,比起桐桐和辰辰,聪聪说话比较晚,又不爱说话,总是用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文对女儿期许较高,因此女儿的性格常被当妈的挂在嘴上,帮女儿做决定、做安排的时候比较多。
颜夫妻二人都是公职人员,颜是家中独女,温柔平和,夫妻两人很重视女儿桐桐的早期教育,桐桐从小口齿伶俐,性格外向,喜欢过家家、画画,甚至与大人交流也毫无障碍。
不同的家庭教育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每个家庭都会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
其实我一直不是很赞同文的教育观点。就从这一件事来说,我认为作为父母,要鼓励孩子认可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找到自己的位置,孩子之间的游戏,就像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有不同的角色分工,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一样,我们不一定非得扮演某一个角色才值得开心,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能力高低,因此这个社会才会分工和谐、丰富多彩。
过家家游戏是一个模拟的成人世界,孩子从游戏开始认可自己的角色,这也是个人特质的形成过程。小时候,我性格相当内向,玩过家家的时候,跟不同的小朋友玩就扮演过不同的角色:妈妈,孩子,姐姐、妹妹,甚至是爸爸。而角色的划分也并不是刻意为之,大家好像很自然的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对“分配”给自己的角色都很高兴。偶尔会有些不愉快, 也是因为很少的几个个性比较强势的女孩子。而我们都不喜欢跟这样的人玩,因为我们享受的是游戏的过程。
后来的事实证明,小时候性格强势,处处争强好胜的几个女孩子普遍都没有很好的发展。而我不管在哪个环境里都能够游刃有余,不仅人际关系比较好,也更容易得到上级和同事的认可。
其实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点,当(爸爸)妈妈的时候可以照顾孩子,“指挥”孩子“教训”孩子,发挥一下家长的权威;但是当“孩子”的时候,一样可以享受“爸爸妈妈”的照顾和宠溺,不管是什么角色,游戏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开心的。
文一直希望女儿能够更加大胆、有主见,甚至关注女儿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并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我想她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孩子的“主见”和“胆量”首先是建立在完整的自我认知上的, 如果自我认知不完全,生活中充斥了妈妈的“要求”,就会造成孩子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处处以“妈妈”的要求为目标要求,久而久之,就会更加依赖和胆怯。而妈妈也会更加疲惫。一方面是高要求和严苛责备,一方面是与别人对比极端不平衡的心理,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对孩子的影响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累了自己,毁了孩子。
自信,应该从游戏中的自我认可开始形成。
主见,应该从尊重孩子的每一个选择开始培养。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