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交流材料三:乌市103中目标始于行动,细节决定成败

11年前 [03-04 22:51 周一]
 

动,细

——乌市第103中学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校家庭教育工作取得成果,感到非常的荣幸。下面就我校家庭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我们103中学属于九年一贯制学校。78%的家长来自外来务工子女,0.03%的家长来自柏杨河牧区。自2012年米东教育局启动“和谐家庭教育”工程以来,我校以此为目标,全校师生积极行动,不断加大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工作力度,以多种形式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学校以家长委员会为依托,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营造环境,夯实互动基础

自启动“和谐家庭教育”工程以来,我校始终坚持“建立两个机构,落实一个目标”做法。即由书记、校长、主管德育工作副校长、德育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各年级组长和家长代表等组成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每学期计划的制订和变革家长会的组织落实;由各年级各班推荐出来的年级家长委员会代表组成学校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问题。同时,我们都知道,只有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教育教学情况,虚心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和谐家庭教育工作才能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家长在教育子女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并通过他们广泛宣传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的重要性。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向他们汇报学校教育教学情况,通过张挂宣传口号和标语、布置教室、设计黑板报,举办家长座谈会、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举行教学开放日、教师“访万家”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及时了解学校,积极参与学校工作。我们虚心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近距离的与他们沟通家庭教育的话题,帮助并指导他们对子女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在访万家活动中,家长不断地给我们提出了具有时效性的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我校的发展。

二、完善制度 强化措施,确保家校共育扎实有效

家长学校是是引导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家长育儿教子水平的重要平台。我校牢牢抓住这一重要平台,不断完善,不断夯实,通过完善“三落实”,强化和谐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有效稳固了家校互动的基础。

1、制度落实。为使和谐家庭教育工作在开展中做到有章可循,落到实处。我们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教育教学、日常管理、评估激励等制度管理网络,确保了和谐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它们分别是《家长学校工作条例》、《家长委员会章程》、《家校联系制度》、《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等等。同时,我校还出台了《家长学习评价办法》,组织全体家长学习,要求他们做好学生的表率,关心孩子的成长。

2、时间落实。除了各班的变革家长会之外,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上课时间规定每学期上两次课,每课时为四十分钟以上,每次上课前事先用《邀请函》的方式通知家长,使家长心中有数,以便安排好工作按时参加。

3经费落实。为了保证和谐家庭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学校把它与教学工作一样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大经费的投入,在师资的培训上、宣传上、菜单的发放上等一些方面,调拨专门的经费,予以保障。

三、精心组织,注重实效,保证家长学以致用

在启动和谐家庭教育工作的一年中,我们本着不求急功近利,而求真稳扎稳打的做法,在摸索、探讨中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展此项活动,

让家长们乐学、愿学《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教材,以期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做到了9个好。

1、开展好启动仪式,加大宣传力度。在启动这项工作中,我们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向家长进行宣传。首先邀请了中华家庭教育张慧娟副院长对家长进行《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的专题讲座,然后每周向家长发放一次菜单,先不要求家长去写作业,而是让他们先去读,不识字的有孩子读给他们听,把基本的教育孩子的信息和观念传递给家长。等家长有了一定的教育理念之后,我们又继续加大宣传和学习,特邀请昌吉五小的朱彦梦指导师再次给家长做了《静待花开》的专题讲座,使家长的认识和思想又一次受到洗礼。从而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2、做好班主任培训工作。我校共有27名班主任,初15名在参加中华家庭教育的培训外,首先组织未参加的班主任进行基本的培训。我们给每位班主任免费征订《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教材,要求全部阅读学习。其次组织班主任到昌吉5小和116小参观学习。然后采取结对子的做法,即参加中华家庭教育培训的班主任带一名未培训的班主任,把一些基本信息及时的传递他们。这样一来就做好对家长的宣传工作。

3、做好家长委员的培训工作。每个班都对家长委员会的委员进行培训,首先组织家委会人员学习《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教材,其次讲明启动和谐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使家委会的人员明确他们工作性质,工作的意义,及时向其他家长进行宣传。

4、做好菜单的发放工作。20124月我们家庭教育指导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菜单每周向家长发放一次菜单,先不要求家长去写作业,而是让他们先去读,去认识。从五月开始由班主任结合本班实际制定菜单,向家长发放,并开始写家长作业,家长写作业的积极性很高。

通过上述4点做法家长认为我们发放的菜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有些家长就要求老师把更多的育人知识传授给他们。我们班主任抓住这一时机就向家长推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教材,一下子就有200多名家长进行了17卷的征订。第二学期就有近600名家长征订了第18卷。

5、做好作业的批改。每次发放完菜单之后,我们要求家长写作业,对上交的作业先由孩子阅读批改,再由班主任进行批改,然后进行反馈,家长一下子就重视起来了。以前不会写字的家长不愿去写,现在变成了家长口述,孩子代写的局面。在作业的收集中,我们发现各班的本子大小不一,有的家长直接写在一张纸上,不利于我们保存。20129月我们对家长的作业本进行了改进,设计了统一的家长作业本。直接将布置的作业打印上去,家长在题目下写心得、写感受,孩子再对家长的作业进行星级评价,收交回来后班主任进行批阅评价,最后再家长会上对家长的作业进行反馈。

6、做好变革家长会召开。经过半年的宣传学习外,我们先小范围的召开了几个班的变革家长会,让其他班主任和家委会的人员观摩、学习。之后召开全校性的变革家长会。召开之前各班充分准备,布置版面,将自己班级的前期成果展示出去加大宣传。然后组织家委会人员精心商讨、组织、召开。变革家长会开的非常成功,深受家长的喜爱,大多数家长表示,要求将此家长会变革到底。每次召开完家长会,还要求家长撰写感言,以此来了解家长的心声。

7、做好“四个注重”和“六个要求”

我们每次变革家长会上,始终家长注意“六个注重”,一是注重家长出勤率,保证每次变革家长会达到95%以上家长,二是注重家长的反馈,三是注重家长作业质量,四是注重家长带《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教材的数量。教师培训“六要求”,一是要求教师参加好每一次培训。二是要求教师根据实际设计好家长作业。三是要求教师做好批语记录,并用鼓励性评语。四是要求教师和家委会精心设计组织好变革家长会。五是要求教师提前布置好教室,可以设计新颖的主题口号,六是要求教师汇总好家长反馈意见或建议,撰写好小结。

8、做好拓宽互动途径。

一是单向教育与双向教育相结合。除了给召开变革家长会和组织大型专题讲座外,我们要求教师利用家访、电访、信访、家校联系卡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生校外动态,共同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共同做好不良行为习惯学生工作。二是系统教育与树立典型相结合。每次变革家长会,我们把树立典型列入重要内容来抓,在家长中树立典型,请家庭教育有成效的家长进行交流,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是怎样教育子女如何学做人、如何对待分数、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生成才的经验,让家长们受益非浅。三是反思促提高相结合。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反思、班主任反思、家委会反思。学校定期开展阶段性小结、反思活动,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家长反馈。通过向家长发放意见反馈表,恳请家长对变革家长会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更好地工作。

9、做好评选工作。为激励家长主动参与和谐家庭教育工作,我校出台了《优秀家长评选办法》。一学期结束后,根据家长的表现,孩子的转变,评选出若干名优秀家长,颁发奖状。这一做法充分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也使孩子能督促家长参与其中。

自开展和谐家庭教育以来,我们按既定的目标付诸于行动,然后注意细节问题,每个环节紧密相扣,才取得了实效。家长纷纷认为通过学习《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和参与变革家长会,使他们改变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大多数家长都能蹲下来聆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想法。有一个家长在座谈时动情说,自从参加学习了家庭教育,他获得了双丰收,自己受益,孩子转变,再也不像从前管孩子管的那么累了。

以上是我们开展和谐家庭教育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困惑和问题:

四、不足和困惑

1、还有极少数的家长对和谐家庭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亲自活动开展的少。

2、只有班主任参与到其中,没有带动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参与,如果像我们的开展德育工作一样,做到人人参与,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还没有彻底转变家长能将好的做法坚持到底观念。如何进一步转变,如何坚持还需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4、如何将此项工作纳入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考核之中,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精心研究,努力拓展现代家庭教育新模式,共同携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我的交流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聆听!如有不到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乌市第103中学

2013227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