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系列二十三:“瓦拉赫效应”(优势效应)
“心理效应”,是指在特定的情绪环境或其他条件下,某些心理和行为出现的具有规律性的反应和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效应是一种潜藏在人脑中的潜意识能量。尊重潜意识、了解一些孩子成长和教育过程中应该善加运用或尽量避免的心理效应,会使您的教育更有效,孩子更健康!
那么,我们就从一系列家庭教育片段中来分析咱们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都遵循或违背了那些教育的心理效应:
片段:中国最早的少年软件开发者,因小时很喜欢上网玩网络游戏,而且玩技很高,妈妈就因势利导,鼓励他自己开发游戏软件。于是孩子为了能开发自己的游戏软件,开始学习游戏软件英语,不仅提高了英语水平,而且最后成为了我国最小的软件开发者。
古代神童仲永,五岁时不学自通,作诗歌,写对联,让他父亲看到了商机,以后每天不让(他)学习带他四处访友。 等他到了十二三岁已经再写不出好诗,最后成为普通人了。
以上是一古一今的两个少年才子,为什么最后一个会成就卓越让人称赞而另一个却平庸无奇,让人失望。这是因为前者家长用发挥了孩子地优势效应;后者的家长却没有挖掘孩子的天赋。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字上发挥出来。”此后,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调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难以令人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天才”一下子变成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 的高才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也称“优势效应”。
优势效应也有另外的一种效应: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了一家旅店,早上出门的时候,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而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拿。
在他们出门不久,一场瓢泼大雨就下了起来。晚上他们归来的时候,拿伞的旅行者被淋得满身湿透,拿拐杖的旅行者则跌得浑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人很纳闷儿,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既没伞,也没有拐杖,怎么会一点事儿都没有呢?”
第三个旅行者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问拿伞的那个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没有被摔伤呢?”
拿伞的旅行者回答:“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雨中有风,伞遮不到的己方就被淋湿了;我走在泥泞的路上,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稳的地方走,所以就没有摔伤。”
然后,他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被淋湿而是摔伤呢?”
拿拐杖的那个人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有带伞,所以只能找那种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者走,却不知道为什么频频跌跤。”
第三个旅行者听完后笑笑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时我在房檐下走,遇到泥泞的道路时我慢慢地过,所以我既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
这个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许多时候,我们常常因为自身所拥有的优势而忘乎所以,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因为优势,我们少了警醒和戒备,从而把优势变成了劣势。所以我们往往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家长没有必要要求孩子全面发展,只要善于发现孩子某个方面的潜能,从而创造条件使孩子的优势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扬长补短的效果。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