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者画像
乐此不疲地说教的家长,是在扮演着什么角色呢?先让我们来做以下的测试题,看看你是哪种角色的说教者。
(一)道德家角色
基本特征:教训
操作方式:批评,说教
说教理由:我是对的,你要听我的
说教者可以说是一个“应该主义者”。台湾钟思嘉教授在《开明父母大学生》一书中逼真地刻画了说教者的形象:
◎你如此垂头丧气是不对的,应该振作点。
◎你应该为你的不对行为向老师慎重地道歉。
◎你不应该这样,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你都五年级了,应该懂事了。
二、说教者心理
(一)迷信大道理
家长总认为,对于孩子,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把理说透,孩子就会按我们说的去做,会配合,会改正不良行为。以为孩子象一台果汁机,只要我们水果放进去,过会就会流出来榨好的果汁。好听话!
修正错误:但是,孩子不是果汁机,教育不是榨果汁这么简单
(二)说了才有效果
既然语言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自然忘不要了说。不说,孩子不去做;不说,孩子不明白道理;不说,孩子不懂。真是这样吗?
修正错误:其实,说了,孩子不一定去做;说了,孩子不一定明白;说了,孩子不一定懂。因为你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说,要说得有理有力,精要简练,适时适地,要有新意。
(三)没有别的办法
有的家长对我说:“我什么法子都在孩子身上试过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都没有用。说了没有用,不说也没有用。”我说:“既然没有用,你为什么还要用?”家长答:“因为没有别的办法。”
修正错误: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继续说。这是我们家长爱走的路子。不要太相信说的力量。天天说教的家长不是高明的家长,也不是高水平的家长。
(四)不放心,不信任
“你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唠叨孩子?”我问一个家长。家长对我说:“因为我不放心呀。”“你为什么不放心?你不放心什么?你到底是不放心还是不信任?”家长回答不上来。
修正错误:家长认为,如果不唠叨,孩子就停在那儿不动了;如果不唠叨,孩子就把事情忘记了;如果不唠叨,孩子就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如果不唠叨……很多很多 的理由。但是唠叨了就让我们放心了吗?这是不信任孩子的表现。唠叨了无效等于没有说。然而,如果我们停止唠叨,会怎么样呢?
三、走出说教的误区
(一)讲道理要结合其它方法
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生活体验不多,单纯给孩子讲道理,有时效果不大。如果结合其它方法,效果会更佳。
1、 结合明确规则讲道理2、结合换位思考讲道理3、结合比喻讲道理
更多的方式还有:(1)偶像法。(2)讲故事法。(3)拟人法。
(二)用简单行动代替说教
(三)沟通中如何让孩子爱听
1、不要始终充当主角2、改变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3、不要让唠叨成为噪音
A:谁在唠叨B:唠叨的害处C:孩子“对策” D:专家建议
(1)放手让孩子去做(2)语言尽量多样化(3)话要适可而止,多说无益
(4)重视非语言沟通(5)学会倾听孩子如果说,有效的说教,是沟通的状态,那么,积极的倾听,就是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它比说教更重要。因为——
倾听,是一种氛围,你首先营造好氛围,孩子才愿意和你分享;
倾听,是一种安全,你首先让孩子放心,孩子才愿意开启心门;
倾听,是一种接纳,你首先接纳了孩子,孩子才愿意和你交流。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