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依赖与被依赖的心理分析

11年前 [03-31 17:36 周日]
依赖心理在大众中广泛存在,一度成为“80后”的标签。然而依赖心理仅仅是简简单单的长不大吗?
曾经最普遍的例子:80后(大哥哥大姐姐...- -|||)被评为严重依赖父母的一代,或者三岁小孩被认为是“土皇帝”。我们抛开其他各种因素,仅从逻辑上来判断,不可否认的是:依赖与被依赖是同时存在的,一方面有强烈的依赖需求(比如三岁小孩),另一方面(比如父母)有强烈的被依赖需求,缺一不可。
 
这里我们介绍一个概念叫个人界限:比如刚出生的小孩,母亲随时都在身边,有任何问题只要哭一下就有一家人围着他团团转。这个时候这个婴儿的个人界限就扩充到了家里所有人(并非真正的他们都成为了一体),即对于婴儿来说,家人只是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个人界限的扩充带来的是能力的扩大,虽然不是真正个人能力的扩大,但小范围的无所不能足够让人兴奋不已了。
那我们回过头来看“土皇帝”是如何产生的。当婴儿长大之后,父母的“不背叛”维持了孩子个人界限,长期造成自我定位的畸形(仍然认为是无所不能的)。尽管把依赖方的个人界限打回原形显得很痛苦(就像断奶一样),但长期来说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首先来看依赖。实际上从上面看来,我们可以认为,依赖的形成不过是对个人界限扩大后随之带来的力量的“成瘾”,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依赖都伴随着“安全感”之类的词汇存在(或者粉饰成爱)。而没有人照顾,没有人安慰,意味着个人界限回归到个自身最真实的界限,这只会让他们惊慌失措,或许出生到现在有些人都没有感受过真正个人界限的自己。
陷入矛盾之中的时候,很多人都选择了消极的逃避:选择新的依赖的对象维持支离破碎的虚伪的个人界限(比如换答应“保护你一辈子”或者“爱你1314”的异性朋友),或者干脆制造假象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沉迷于某项能自我满足的活动,比如Computer Game like DoTa or WOW)。
很明显,依赖方是无所谓被依赖的是谁的,“有奶便是娘”便是他们的至理名言。所以如某些电视剧里的剧情,以前的男朋友背离了她,伤心痛苦之际出现的新好男人肯定会被安排成新男朋友(“你答应我,一定要爱我一生一世!”OMG,鸡皮疙瘩.....)。而如果其中有一方脱离了这个关系,他们都会极力阻止,因为这个关系是链式的,非常脆弱也非常容易续接。
我们时常听到说有的人失恋了,于是酗酒,染上糟糕的嗜好(比如抽烟,赌博),甚至哭喊着“没有你的世界没有一点色彩”自杀,消沉....一般文学色彩会把他们处理成对爱的忠贞(没错,我指的就是张爱玲!注明:我只看完了她的图书馆有的所有散文),坦白来说我们完全看不起这种想法。我们认为这完全是不愿意面对个人界限回归的懦弱行为(阻止面对真实的自己),跟爱扯得十万八千里。把依赖成性这种懦弱的行为曲解为爱这是依赖症的手段之一。
 
对应的,被依赖也是同一种毛病,同样是个人界限的扩大。当被孩子依赖的时候,父母会产生“孩子还没长大,还需要自己养育”的心理,实际上也是自我暗示,暗示自己的能力实际上是非常大的。同样个人界限的到扩充后,他们也会试图维持这种快感(要不然怎么会说上瘾呢?)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一个母亲非常爱她的儿子,直到上初中都不让他跟同学一起去学校,亲自开车接送十多年。坦白来说我小时候非常羡慕这样的同学,觉得他们有人爱,而我老妈把我丢到学校一年级就开学来接了我两次就再也没来了。当然我现在写这个日志也绝非通过否定当时的那些家长来满足自己(或者请你可以假设我没有这种想法)。
表面看起来,这位母亲非常爱她的孩子,舍不得让她受到一点伤害。而内在的,彻底的妨害了孩子的心理上的独立。
 
特别要指出的一点,这中间会产生极端变态的心理,举个例子:一位女士她的丈夫酗酒赌博,家庭暴力。这位女士没有选择离婚而是默默忍受。实际上我们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这位女士的个人界限彻底崩溃后她选择了一种很变态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个人界限:占领道德的制高点。每次当丈夫“回心转意”的时候,这位女士的道德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让她产生了自己是圣母一样伟大的错觉(无所不能了!)。而且,之前受得苦难越重,那之后带来的快感就越强烈。所以无论如何她也不会选择离婚或者正确面对现实,更不会反抗暴力或者选择独立。这非常遗憾的来说,不管是对于那位女士还是我们,都是非常非常非常不幸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依赖症的形成和畸形的人格很大程度是小时候获得了错误的“爱”造成的。
 
那剩下的最小的最基本的个人界限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就是独立的个人:对自身能力和生活的最清楚的认识,最真实的自己。心里清楚自己长相几何,性格如何,能力又是多么的有限。即我们在之前的思考中强调的人格独立。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