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除了分数还应该有些啥?

11年前 [04-06 17:03 周六]

题记:在顾老师和醉梅老师的指导下,我将指导的一个案例记录进行了修改。

            除了分数还应该有些啥

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一次次沦落为花季之殇,分数导致一次次的殇折之痛让多少家长撕心裂肺?

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初一“火箭班”学生强强拿着统考成绩单从11楼毫不犹豫一跃而下后,他的妈妈悲痛地忏悔,如果再给一次他们做母子的机会,她绝不会逼着孩子学习,绝不会让孩子非上“名校”不可,绝不会再抢走孩子的周末……(2013年1月19《新华网》)

深圳市的一个公务员,曾经成绩优异的研究生,暴打父母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这名曾经的高材生,不仅扇母亲耳光,骂母亲是猪,还将父亲的胳膊咬伤。经媒体曝光后,他的行为立即引来全社会的谴责,最终,他下跪向父母道歉。(20111108京华时报

 近日,一个只见分数不见人的真实案例发生在了我身边。

晓晓,上海某名牌院校大二学生,曾经的重点高中强化班尖子生,两次因学分没有修满而受到警告,如果再有一次警告,他将退学。

老师同学眼中的优等生,家长眼中的骄傲,怎么就突然厌学、罢学了呢?

      家庭背景:

        父亲性格孤僻,执拗,具有大男子主义倾向,沉溺于个人的小天地当中。母亲,曾因夫妻分居两地,多年一个人带孩子,生活能力强,凡事追求完美。夫妻二人在教育孩子上观点经常不一致,加之,母亲经常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对父亲的不满,孩子与父亲的关系非常紧张,认为父亲没有责任感,不配做他的父亲。

       成长历程:

从小学起,晓晓的学习就在妈妈的掌控之下,初中发展到极致,以管理严格著称的班主任是妈妈的好朋友。用他的话说:“初中三年,我生活在透明的玻璃当中,没有任何秘密、没有任何隐私。”成绩优异的他考进重点高中的强化班,班主任仍然是一位“敬业爱岗”的铁面管理者,妈妈很快又把新班主任发展成她的好朋友,于是,他又一次钻进透明的玻璃中。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他没有自我的空间。学习上的任何一点马虎,课堂上的任何一点小问题,妈妈都会很快了如指掌。在妈妈布下的天罗地网里,他无处躲藏,无能为力,学习、考试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分数是他的终极追求。因为妈妈,他没有逆反,不敢抗拒, 他一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做着好学生、好孩子。

到了大学,逃离了父母的掌控,自由的飞翔让他很快乐,但是由于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广阔天空中的他渐渐失去了方向,甚至,折断了飞翔的翅膀。于是,他在游戏中寻找丢失的自己,在翘课中寻找一个“坏孩子”的快感,就这样,上大学三个学期,他两个学期被警告。

      案例思考:

一  家长不要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

   晓晓全能的母亲无孔不入地看护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她调用一切资源从家到学校全方位、拉网式地监控晓晓,不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表面上看,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确是减少了失误,学习成绩也是一直优秀,但是,这种优秀不是孩子自我发展状态中正常形成的,而是由父母和老师联合“拔苗助长”造成的假象。在优异成绩的表象下,孩子亏空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为什么学习?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等?

   执拗的父亲又很少和孩子交流,偶尔交流也只局限在学习成绩上。因为父亲的期望值很高,所以,孩子无论成绩多好都不能达到他的满意度,对孩子,父亲只有不断加码的学习目标和永不满足的唠叨,导致父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沉重而无奈的教育现实,已经将教育的意义狭隘到只有分数的地步,应试教育已经异化了分数在评价学生能力中的作用,家长如果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认识不到孩子的成长除了考试和分数外,还要培养其对人生充满快乐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面对挫折无所畏惧的心态以及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使命感,这是孩子的悲哀,更是家庭教育缺失的无奈。

二、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生命空间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生命经历和体验的过程。父母过分庇护和包办是对孩子生命权利的一种剥夺。尤其是男孩儿的成长过程更是要经历“风雨与挫折”,否则,哪来的英雄气概与豪迈?男孩儿的品质远比成绩更重要。男孩儿的幸福不是他在考试中取得多好的成绩。他更希望父母把他当作“成熟”的人看待,能够欣赏他优秀的人格品性,看到他生命中更深层次的东西。

家长是要关注孩子的分数,但是,家长更要关注孩子分数背后的每一个方面。比如,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是否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等。家长不要总是叮咛、监督、审查孩子。不要再以爱的名义粗暴地夺走孩子的童年和少年,不要再让分数剥夺了孩子成长中的幸福了,家长需要做的是把孩子的潜力挖掘出来,将孩子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孩子只有被唤醒,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他的内在动力才会被激发,孩子才会更积极、主动,才会进行人生的自我规划、发展和自我监控。

 三 我们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这是一个震聋发聩的呼喊。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只有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的你”。就不会盲从、跟风,用别人的尺子衡量自己的孩子,被别人裹挟着,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盲目的培养。

     案例指导:

      基于对晓晓家庭背景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分析,我分别对家长和孩子进行了双向指导。

 1.家长

因为孩子的妈妈比较好做工作,我把转变家庭教育的理念重点放在妈妈身上。和妈妈回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帮助妈妈梳理出问题的症结和时间节点。让妈妈自己逐渐认识到对孩子监管有些过度,孩子一直生活的很压抑,只是上大学前没有机会爆发而已。妈妈表示愿意按照我的建议改变与孩子的交往方式,建立对孩子的信任,逐步培养孩子进行自我人生规划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2.孩子

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我淡化“他有问题,到我这来咨询”的心理障碍。每次,和孩子沟通前我都先和妈妈联系,了解他在学校里最近的表现或者变化。然后,我以英语六级考试通过、借书或者还书为由,巧妙地舒缓他紧张的情绪和压抑的状态。每次指导结束后我都对他未来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设定一个愿景,给他一个憧憬与向往,然后,期待与他下次一起分享。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和孩子一起探讨网游、翘课、异性交往等问题,逐渐让他明晰一个年满二十岁的人该做哪些努力?该有什么的样的人生规划?该如果界定过往发生的一切?让孩子明白,除了分数,他还需要职业规划、人际交往、自我情绪调控等情商、德商、挫折商等等好多东西来支撑他未来的人生之路。

家长们,不能再只看“树木”而不见“森林”了。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孩子的同伴、孩子的情绪、心理、个性和需求等方面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来说比分数更重要。深圳家暴的那位公务员,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受害者,是家庭教育导向问题的极致体现。在目前唯分数论的教育背景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很多家长重复扮演了学校老师的角色,家长的价值取向直接导致大约90%的学生是为了考大学而学习。因此,家长远比学校和老师更需要树立大的教育观来引导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人生境界,追求更高远的人生目标。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